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将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和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到了空前高度,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等相关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
201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国家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势必会成为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编写教材、建设课程资源以及开展教学和评估活动的依据[1]。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从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进入到实质性的课程改革阶段。从国家层面来讲,期望通过标准的建立,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运行,切实提升我国教师培养的质量,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提供专业的课程保障。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与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在大部分教师教育院校都是作为公共课开设的,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门课程(“老三门”)为主体。课程的开设以学科的体系性、逻辑性为特征,基本不能反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缺乏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关注。学习者普遍认为学习这类课程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混学分,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学习这类课程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也非常有限。钟启泉等人曾对师范生、在职教师、教师管理者和教师教育研究者等人群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展开过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从全国除西藏之外的各地抽样了867份问卷,回收了504份,其中有效样本482份,持满意态度的仅仅占8.7%,基本满意的占29.7%[2]。
本应该是教师职业必备的教师教育课程因脱离学生需要、脱离学术前沿、脱离基础教育改革,而成为了一种“鸡肋”课程。针对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课程时数偏少、课程实施质量偏低以及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之后出现的课程设置失范等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构了一种“学习领域+建议模块”的课程设置框架。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6个学习领域,在每个学习领域内,又提供了若干建议课程模块。具体六大学习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学校教育基础、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习领域是每个学习者都必修的;建议模块供教师教育机构或学习者选择或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选修;每个学习领域或模块的学分数由教师教育机构按相关规定自主确定。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最为明显的变化是“老三门”的面孔消失了,建议模块中没有出现“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传统的三门课程。“建议模块”中所罗列的课程模块基本上都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与当前教师教育机构中通常开设的以学科导向、系统导向的课程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基础”这个学习领域。这些新变化与新要求势必会对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产生不小的冲击。
学段化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的学习领域都设有儿童发展与学习、教育基础、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和教育实践4个相同的领域。不同的是,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活动与指导”和“幼儿园与家庭、社会”领域,到了小学和中学改成为“小学/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和“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这与3个阶段课程目标的差异以及教育对象的发展阶段的不同息息相关。
学科化也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领域,《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如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学科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等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凸显了对学科化的重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只对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框架、学分框架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对教师教育机构开设什么课程、开设多少门课程、每门课程的学分性质等都没有明确规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如此规定,估计是考虑了全国的地域差异、教师教育机构层次的差异、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把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各个地区、各个教师教育机构以及学习者自身。如此一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教师教育机构而言,教师教育改革使得教师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格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各学段《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必须依据新的标准体系完成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首先需要认真研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标准文件,反复体悟《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精神,更新教师教育理念。首先,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新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具体体现在要充分认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模块化课程的实质,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保持相对的开放性;利用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小微课程或课程组合;开发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对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给予大力的支持。其次,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需要培训教师教育者,使他们与时俱进,真正理解《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将精神落到教学实处。
对教师教育者而言,需要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切实体现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需要在学习领域的框架下灵活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增删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吸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新的研究成果,保证课程的开放性、适应性。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小微课程或课程组合,根据学时的设置和学习者的需要,灵活组合,并采用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需要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新发展,需要关注真实的中小学课堂,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对学习者而言,教师教育课程的公共课属性、实践属性以及不断压缩的课程学习时间,要求学习者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教育者提供给学生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更准确地说是“学材”。大量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学习者自主学习来完成。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师生共同学习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者在课后还需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师教育教材的建设与思考
教材建设是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设置框架和要求。这种变化势必会引发教师教育教材的变革。如何理解《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开发符合标准的新教材,以适应新的形势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目前争论最大、困难最多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推动教师教育教材变革的关键。
1.理念的变革最为重要:新的教师教育教材需要从“教材”转变为“学材”
教师教育课程的公共课属性、实践属性以及不断压缩的课程学习时间,都要求学习者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倡导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新教材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和特点,及时反映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要求,注重问题解决和案例研究,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教学创新提供专业支持。这就意味着,教师教育教材要从教师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本,真正成为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与学习者生活背景与教育经历内容相关的“学材”。
2.内容的变革最为实质:新的教师教育教材需要从“学科化”转变为“模块化”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构了学习领域与建议课程模块的课程框架。建议课程模块内容的设计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价,等等。也就是说,建议课程模块内容的设计是以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基础来选择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正确的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因此,新的课程内容选择,应以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提升教师的实际能力为中心,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吸收教育实践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突破学科壁垒和系统性要求,选择经典的、得到实证研究支持的、偏向应用而非理论的知识内容,以丰富的小微课程模块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学习者,让学习者学到对他们自身、对他们的学生有用的、科学的、最新的教师教育知识和方法[3]。
3.教材作者队伍最为关键:新的教师教育教材需要从“想法”转变为“实物”
一直以来,教师教育领域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大多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开设相关课程,并据此来建设教材。由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水平不一,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水平良莠不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师资培养的要求。要真正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运行,切实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目的,就迫切需要开发一批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精神,体现教师教育应用特色,同时体现公共课属性,符合学时要求的示范性、引领性的“学材”。这批“学材”的建设与开发,有助于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教育者真正理解、落实课程标准,对于课程标准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目前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理解差异较大,争议较多,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讲,迫切需要通过科研立项的途径,组织全国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教师教育机构、知名的教师教育研究者、一线的教师教育者和中小学一线优秀的教师为教师教育教材的建设贡献各自的智慧,迫切需要研制教师教育新教材标准,以此规范教材的编写,以此作为评价教材的依据。教师教育新教材标准的研制一方面要秉承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充分考察我国教师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而成;另一方面还应该借鉴其他国家教师教育教材建设的经验,通过比较和分析,吸取共同点,从教材反映的信息、教材的具体呈现、教材的版式等方面建构新的教材标准[4]。
从国际视野来看,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和持续的服务体系是教材能够不断优化,能够经受检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建设以新标准为依据的教师教育教材时,纸质版教材和数字教学资源应同步开发,在内容上要互为补充。纸质版教材注重体现基本内容、基础知识,适当兼顾不同层次教学需求的内容延伸;数字资源开发重点完成不同学段扩展阅读的内容建设和教材的配套资源建设,如教学设计、学业测评、教研互动等,进一步完善课程形态。
目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正在启动的“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项目正是从国家层面建设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不仅包含传统的纸质版教材,更包含立体的课程资源,这将对推动和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4]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前言1,64,122.
[3]单玲.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心理类课程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2012(3).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分社)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