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情缺乏精细化诊断,是目前教学“高负担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校本教研缺乏针对性和高效性的原因之一。
一、教师迫切需要全面、精细化的数据
测试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基于数据的学情诊断方法。但是,很多测试数据通常只统计到学科总分,而没有对学生每一道试题的得分情况和作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导致教师难以正确、精确地分析知识模块、知识点的教学效果,难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盲区,不清楚自己的教学优势和不足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哪些知识模块、知识点需要加强,哪些学科能力培养需要相对重视。同样,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得到的学情数据更是“宏观、粗略”。
类似医院建立化验室、CT室等为医生提供各种检查报告,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也应该拥有一系列全面、精细、有效的测试数据,然后基于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诊断性分析,发现优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发现差异扬长补短。如此,才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与指导,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而“低负高效”地提升学业质量。
基于此,我们尝试建立了温州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三维精细评价模型数据结构。三维精细评价模型分层面、群体和项目三个维度。首先,层面分市、县、校、班四层;其次,群体分学生水平层次(如将样本划分为各占20%的A、B、C、D、E五个水平层次)和性别、学校等级(分省示范校、市示范校、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性质(分公办、民办)、地理位置(分主城区、城乡结合处、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处、特殊区域、乡中心区和村庄);最后,项目分为总分、学科、题组、试题(含客观题)。
其中,总分和学科数据主要包括原始分的平均分,全市背景下的T标准分、前20%、后20%和标准差(或离散系数),这些数据可以粗略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题组和试题数据主要是得分率,客观题主要数据为选中率。
二、教师要会解读数据
运用三维精细评价模型,从外部到内部、宏观到微观、全体到个体对学业质量数据进行分层次、分维度分析诊断,尽量准确、全面地掌握学情,使得能力培养、模块单元教学、新课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等都要因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而不一样,都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1.外部比较需要多元化常模
如果学校与市、县常模水平相差较大,那么常模的参照意义不大。我们提供了市、县两级各种各类学校常模(见表1),方便学校找到各自合适的常模,也可以在众多相关常模中比较发现自己的真实状态。教育行政部门从这个数据表中可以发现教学质量均衡性问题。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的需求提供同类学校和常模的各试题(各知识点)、单元、模块、题型、能力水平的得分率等微观数据,方便学校作精细化比较诊断。
2.外部比较可以针对特殊群体
针对2011年中考科学,我们为某校作临界生比较分析。全市科学181分以上为市A等生(满分值200),该校175—180分有32人,定义为校A临界生,我们发现该校A临界生在12处得分率明显低于市A等生(见表2),也就是说在这12处对应的知识点教学效果明显低下。
3.内部诊断要关注不同等第学生的作答表现
我们把学生按得分高低划成A、B、C、D、E五个等第,各等第占20%。表3是某校2011年数学中考不同等第学生在部分试题上的作答表现。由表可知,不同等第学生在同一试题上的表现有明显差异,教师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等第的学习表现。例如第16题,全校得分率0.42,难度很大,但是A等生掌握得很好,后80%的学生掌握不佳;例如第20题,全校得分率0.77,问题在于后20%学生掌握不好。
4.内部诊断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特殊表现
例如,我们把临界生各小题得分率数据和临界生群体得分率数据放在一起(见表4),除了发现临界生共性问题和优势外,也可以发现临界生个性问题。在第11题上,临界生群体得分率为0.94,学生7得分率为0。在第19题上临界生群体得分率0.94,学生3得分率0。他们的失分原因很可能不是学科能力低下,需要教师个别诊断和指导。
5.内部诊断要关注不同性别学生的作答差异
不同性别学生在同一学科内部不同知识点上的学习效果也有明显差异(见表5),这要求我们在相关知识点教学上要关注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差异。例如在“传染病”等8个考点的教学时要特别关注男生的学习,在“太阳系”等3个考点的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女生的学习。
三、教师会基于数据开展校本教研
基于实证的研究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科学研究要基于实证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基于前测数据分析,发现教学薄弱点或优势,通过区域(校本)教研,寻找策略,尝试课堂行为改进,并通过后测数据分析和集体教研,分析变化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原因,总结经验,如此循环往复,提高教学和教研的有效性、针对性。本文以2010年温州中考科学的一道试题为例,呈现基于数据开展教研过程和改进教学案例的过程,供大家借鉴。
1.前测数据分析
主要解决“谁有优势(或问题),优势和问题在哪里?”的问题。
2010年温州中考科学有一道试题: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江心屿上所有生物构成(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植被
L区中考全样本统计发现:选B的占59.7%,选C的占31.5%。这个考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考点,是教师新课和复习课教学都很重视的内容。全区得分率低,引起教研员的质疑。
2.区域(校本)教研
主要要解决“什么原因和怎么办”的问题。
教研员选择该区一所普通的L校一位教学水平稍好的教师,提前要求他精心备课,并在该校某个班级进行第一次专题课堂调研。
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小鱼缸(生态系统)复习回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概括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图1中“1”的关系图。第三个环节,当堂训练两道题目,加以巩固。
教研员和听课教师凭经验感觉,这堂课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师生互动好,教学目标达成度良好。但是用上述原题进行测试,选B的占41.2%,选C的占32.4%,选D的占26.5%,结果出乎意料。
教研员和教师对作答错误的学生进行个体访谈,探寻原因,同时研读了《科学概念的认知教学》,结合课堂观察、教学过程的回忆和反思,发现了症结所在。让学生深度理解一个概念,需要多维度、多角度、多途径、多项式的认知过程的教学。
3.课堂行为改进
教研员和教师合作研究再借班上课,继续保留三个教学环节,在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采用四种方式描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关系(见图1)。
4.后测数据反馈
课后,依旧用原题检测,选A选项的占0%,选B选项者占88.6%,选C选项者占6.8%,选D选项者占4.5%,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5.经验总结交流
教研员与教师将教研过程与教学改进方案进行交流总结,为今后教学、教研的有效性、高效性提供支持。
结束语:学业质量评价应该是一盏快乐的灯,指引学校和教师前进的道路,照亮学校和教师的盲区,给学校和教师带来高效,带来快乐,带来亮丽。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