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由此被摆到了很重要的位置,纳入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教育信息化作为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引擎,其战略意义不仅在于环境和手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辨、协作、沟通、创新、解决问题、敢于尝试等能力产生影响,这一前提,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理念和方法论。我校自2011年以来开展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试图对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同时,“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课堂评价的变革也势在必行。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引发课堂评价的变革
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概述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让每个学生拥有一个数字化学习终端,教师基于数字资源和网络工具设计学习活动,将现实课堂空间和虚拟的学习空间融为一体,冲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重新定义了课堂,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搜索与探究、交流与分享的崭新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此同时,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管理、评价的平台。基于这一技术平台提供的即时、动态的学习反馈数据,教师能够即时把握真实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
2.“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引发课堂评价的变革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不是硬件的简单组合,也不是简单的资源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的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当课堂教师的教学模式被颠覆,学生学习的方式被改变以后,随之也将引发课堂评价的变革。学校自2011年下半年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以来,依托数字化的环境,实现课堂评价原有基础上的突破,美好的理想成为可能。
(1)课堂评价的即时性
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的技术平台在课堂评价中的首要功能是即时反馈。通过评价,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教和学的结果,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刚做完一件事,就十分迫切地想知道它的结果。学生也是一样,练习之后都急切地想了解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即时确认”。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即时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当堂练习后最短的时间里,数字化的技术平台如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即时评价,让学生及时得到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那么学生就能在记忆犹新的情景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调整和矫正。同时,即时、动态的学习反馈数据,使得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中的某些不足,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可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明确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及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
(2)课堂评价的整体性
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的技术平台使课堂评价体现整体性的评价理念。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把学习和评价策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中,突出两点:第一,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评价维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第二,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一个学习活动中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搜集信息;评价价值的多元化,师生共同商议评价表现指标和分值。
(3)课堂评价的针对性
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的技术平台可以将课堂准确定位到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每一道习题,进行跟踪记录,即时统计分析记录数据,并且可随时呈现每一位学生、每一道题的分析结果。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每一堂课、每一道习题的掌握情况和数据分析,将教师从批改作业等大量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根据结果分析,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劳动价值。
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的技术平台还可以实现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实现个体内差异评价。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环境的评价是一个过程,通过评价过程得到的不仅是一个等级或评语,而是大量经过价值判断后、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工作或学习的质量和水平的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和资料。通过评价反馈和导向作用,学生获得最大收益。
二、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评价改革实践
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推进
作为一所乡镇中心学校,我校如果一开始就大面积地铺开实施“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显然是不科学的。为此,学校主要从两个层面精心规划,逐步推进。
(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施环境的推进
实验环境(一对一实验班301)→常态化环境(普通教室401)→区域化环境(由老校区拓展到启绪校区207班)
(2)“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学科的推进
单学科(数学)→多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各学科)→多学科协同教学(进行学科间的融合,进行主题式协同教学)
2.“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
“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单向灌输式学习的不足。但是,我们如果仅仅把“一对一”的数字化设备作为教学工具,仍以传统的模式教学,那么“一对一”只是多此一举。唯有在教学模式上予以突破,才能实现教学上的创新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我们在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导下,依托“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改变原有课堂教学形态,变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为全方位“自主·互助”式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堂”上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大胆表达、自信展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已初步构建起了基于数字平台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见图1)。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各学科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确立研究方向,初步形成各学科的“变式”。
3.“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课堂评价的跟进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中,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均等的学习机会,依托数字化平台提供的强大的评价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反馈、评价,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评价的技术瓶颈问题。下面以数学学科课例具体谈一谈“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课堂评价的跟进。
(1)环节一
课前初学
课前教师将新授知识设计成一系列具有思维含量的,能让学生存疑、达到“愤”“悱”境界的题目,编写成“课前初学指南”(见图2)。学生根据指南进行思考和操作,初步感知新课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新课有初步的认识,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教师再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的“教”是基于“学”的起点和需求来开展的,这样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正所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评价跟进
课前初学只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一个方式。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苛求完全正确,也不要求条条订正,重在展示思考过程,在听讲中豁然开朗。这一个环节的评价,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就能获得“A”,并在“一对一数字化”自主合作学习积分榜上得到“★”(见图3)。主要体现评价的“激励性”。
(2)环节二
课中研学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预设一条简约、清晰的学习路径,引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展开课中研学。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白板等技术工具,组内研学,集体研学,得出结论。教师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自觉“让位”,减少牵引与控制,尽量给予学生充分表述自己意见的时间与权利,实现学生主动的发展。
评价跟进
教师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学生进行评价跟进。其一,组内研学评价(小组记录表呈现),主要包括:倾听,在同伴讲解自己想法的过程中,能认真倾听的,获得“★”;交流,在同伴讲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对此作出适当的补充或者提出问题在组内共同解决达成共识的,获得“★★”;协作,当同伴有困难时,能够热情地提供帮助,使同伴学到好方法,解决问题的,获得“★★★”。其二,集体研学评价(学习评价台呈现),主要包括:阐述,能够代表本组或自己条理清晰地说明所讨论问题的主要观点,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的,获得“★”;质疑,能够根据小老师的阐述,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的,获得“★★★”,按照问题价值依次减少“★”;释疑,能够解决质疑同学的问题或者当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能以小老师的身份很好地调控同学们的学习,请他人帮忙解答问题的,获得“★★★”,按照水平体现依次减少“★”;在教师引导性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获得“★”。
(3)环节三
课中固学
根据学习目标,利用“赢在每一天”“一起学习乐园”等技术平台,当堂进行达标检测,小组内反馈检测情况,并进行初步矫正,然后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调整教学结构,集体统一矫正,并实施变式训练、分层练习。
评价跟进
利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即时反馈功能,教师第一时间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见图4、图5、图6、图7),根据他们的得分,按“满分—优秀—合格”三级标准,分别奖励“★★★”“★★”“★”。主要体现评价的“即时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以上课例将评价“嵌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评价,即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有利于及时地肯定学生的成绩,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错纠偏,最终促进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融合,很好地体现“过程”与“发展”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课堂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评定工作繁重复杂,技术瓶颈依然十分突出。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的技术平台的应用为我们的课堂带来“革命性影响”,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差异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但是,没有一种评价适合所有学生,每一种评价也不可能完成评价的所有任务与功能。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的无限性也总是存在着矛盾。因此,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需要我们不断寻找、发现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