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科院 “双百”下乡的SWOT分析

2013-12-02 04:49:02陈文静李晗林林树文
台湾农业探索 2013年4期
关键词:农科院科技人员福建省

陈文静,吕 姗,李晗林,林树文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1 福建省农科院 “双百”下乡概况

自2002年福建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以来,全省各地在实践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服务模式。2009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简称 “福建省农科院”)在已有服务 “三农”工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现有的科技条件资源,联合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科研或教学单位,启动实施了 “百名科技人员联系百家农业企业”和“百名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三农”的科技下乡计划,即 “双百”下乡计划。

“双百”下乡主要针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畜禽疫情疫病防控,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人们所关注的问题,通过有效集成多学科跨部门的科研项目、科技成果,构建农业产业技术链。为推进计划的有效实施,福建省农科院设立了闽东、闽北、闽南、闽西四大片区工作组,面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规模化生产基地,提供调研座谈、项目申报、技术创新、规程制定、技术培训、科技示范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从而有效带动辐射相关地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研与生产、需求相结合,为农业科研延展空间、拓展合作平台,为新时期的 “三农”工作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据统计,截至2012年,福建省农科院 “双百”行动共派出900多名高级科技人员,累计科技人员下乡达2.66多万人次,深入企业农村开展科技下乡 “双百”行动,以长汀、建宁、福安、蕉城、福清、闽侯、龙海、安溪等12个县 (市、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约52个县 (市、区)区域,扶持农民合作组织103个,联系企业590家,扶持农民合作组织176个,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1家,企业科研工作站20家,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90项 (次),建立科技示范片区441个,示范推广面积21.162hm2;帮助企业联合申报项目317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59个,编制技术手册(规范)、标准化操作规程、质量标准或形成良好农业规范GAP、标准化操作流206件;开展技术培训708场,培训企业技术人员、乡镇农技人员、农户13.31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7.38万余份;初步统计增加企业经济效益5.008亿,增加社会效益47.38亿元[1-2]。

2 福建省农科院 “双百”下乡的SWOT分析

2.1 优势 (Strengths)

2.1.1 福建省农科院科研实力雄厚 福建省农科院现有在职职工1115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33人 (正高级119人、副高级214人)、中级科技人员35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省 “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9人。博士 (含在读)106人、硕士(含在读)363人。全院共设有水稻、果树、茶叶、甘蔗、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土壤肥料、作物、农业工程技术、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农业生态、生物技术、农业生物资源、食用菌、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数字农业等16个研究所;拥有国家水稻改良中心福州分中心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中心),福建省精密仪器农业测试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省级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国家龙眼—枇杷资源圃、福建省农业科研野外观察站等8个国家和省级资源圃和野外观察站。1978-2010年以来,共取得国家、部省级科技奖励成果385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以上重大成果104项。

2.1.2 “双百”下乡计划管理规范 福建省农科院通过设立 “双百”行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管理,全面负责“双百”下乡工作的日常管理、协调服务、指导检查、考核及有关管理措施的落实;将福建省按照区域划分为闽南、闽东、闽北与闽西四个科技下乡片区工作组,并明确各片区工作组职责,由院部统一制定当年的 “双百”下乡实施方案,制定 “双百”下乡工作目标、工作内容,确定各片区的实施布局与人员分工,明确开展服务的对象及工作规范,确立工作进度要求,配套相应激励和保障措施等。2012年起还加强了实施过程管理,推行以项目任务书、季度报告、工作日志为主的项目监督管理形式,结合半年进展检查和年度总结考评形成 “双百”下乡实施过程的全程管理[2]。

2.1.3 “双百”下乡的形式多样 一是服务企业。通过召开 “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座谈会”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与急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难点,派驻科技人员作为企业的联络员,跟踪服务;完善企业研发体系,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依托各类平台,努力推进科技成果推介和对接转化;帮助企业制定生产 (管理)技术手册、标准化操作规程、质量标准。二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召开各种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等,扩大宣传科技成果;帮助建立农超对接科技示范基地,编制超市农业规范(GAP)标准化技术规程,带动基地周边农户发展为超市固定订单户,持续推进农超对接。三是开展技术培训。科技人员进驻企业为企业员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同时每个月在省农科院远程教室就农村实用技术、应急性技术、季度农时农事点评、部门科技推广与政策导向评述、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经验谈等开设农村远程技术授课,并组织专家到基层开展区域性针对性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培训系统进行实地操作培训,并鼓励农民通过网络、邮件、短信等手段增进与科技工作者的实际交流,提高了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四是强化科研示范。与企业共同建立联合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工作站、科研示范基地,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院地、军地、科企三方合作,打造绿色高效、循环持续的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科普培训和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发展。

2.2 劣势 (Weakness)

2.2.1 项目实施有欠缺 “双百”下乡的开展主要以项目为依托,然而各个片区农业的主导产业、生产特点、区位情况、产业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各个片区的科技人员数量、下乡时间受到的条件限制也不同,项目实施程度存在差异。而且项目数量多、涉及领域广,但各个片区的项目多以点对点进行开展,单独的项目与同领域的相关项目结合少,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技术缺乏整合,难以实现以点为依托整体产业链的延伸,制约了项目集成发展。

2.2.2 思想认识不到位 科研工作者对科技下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把科技下乡与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三农”等同起来,而忽略了科技下乡对科研工作者自身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切实利用科研经费、科研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切合生产实际的有效性科研的重要意义。实验室中的一切成果最终将应用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双百”下乡为科研工作者的选题、研究提供了一条捷径,是提高科研投入产出率与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传播综合性复合型的农业科学家的重要场所。

2.2.3 推广亮点不突出 示范项目数量较少,示范推广的成果、技术含金量较低,对企业虽然有所帮助,但对于龙头企业的形成还具有较大差距。在示范项目较少的情况下,项目宣传还普遍偏弱,项目的显示度不足,未能借助政府部门的宣传平台“搭台唱戏”,社会影响力较弱,这就难以形成以项目为点区域内的扩大推广、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2.3 机遇 (Opportunity)

2.3.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福建省自2009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水稻、茶叶、生猪和蔬菜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2013年还将启动食用菌、鸡等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3]。福建省农科院谢华安院士承担了华南稻作区三系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郑少泉专家兼任了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育种研究室主任,陈如凯教授被聘为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首席科学家。福建省在依托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基地和基础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具有福建特色和优势,涵盖全省农业主导和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研发到市场的环环相扣[4-5]。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对提升农业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同一领域的科研提供了技术体系支持,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将 “双百”下乡与产业体系建设相结合,把产业和生产难题作为研究课题,对于支撑产业、科技减灾、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更为实际的社会意义。

2.3.2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是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6-7]。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创造了新的机遇。

2.3.3 农民创业园建设 福建一直处于对台农业交流合作的先行地位,建有漳浦、漳平永福、莆田仙游和三明清流等4个颇具规模、特色的国家级创业园,对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加速闽台农业资源要素整合、加快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基础上,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创建一批福建省省级农民创业园和示范基地,将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成功经验用于促进福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福建农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切实提高福建农民的收入水平。“双百”下乡在服务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福建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为 “双百”下乡的深入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3.4 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 2013年,福建省农科院率先探索的 “科技+资本+商贸+县域”现代大农业发展新模式——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受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是指通过三个载体—— “农业物流综合体”“农业综合实验站”“智慧农业博览园”、两条通道—— “农超对接通道”“农产品网络销售通道”,建成一个综合服务网络的县域经济新型农业服务业态[8-9]。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建设能够有效转变县域农村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统筹城乡发展[8],对于 “双百”下乡的进一步开展是一个重要契机。

2.4 威胁 (Threat)

2.4.1 农业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特派员制度”、“五新”科技推广应用、农村科技机制创新、“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工作的推动,福建省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逐渐转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投入水平稳步提高,但福建省9个设区市发展水平与速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科技水平差异越发明显[10-11],农业科技资源存在增量不增效的现象,且福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在人员和资金配置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公平度,不利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及福建省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10]。

2.4.2 运行经费保障不足 “双百”下乡项目的开展需要多领域不同方面技术的支撑,需要各学科团队的配合,通过长期推动和有效引导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跟踪服务、及时改进,最终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科技研发从农业产业化出发,这就需要持续保障的科技下乡经费。然而现有的经费支持不稳定,与政府和相关机构的不易建立稳定的协调机制,这就影响了 “双百”下乡项目的规划统筹、持续开展,不利于整体农业科研的综合效益和实际作用的实现。

2.4.3 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科技下乡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科技下乡与科技人员的职称、评级挂钩不大,评价激励机制等导向机制不到位导致科技人员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科研工作与成果转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科技人员存在重文章、重成果、轻应用、轻转化的意识,不能树立正确的 “科技为农”的价值观,导致 “双百”行动持续深入开展难度加大。

3 构建福建省农科院 “双百”下乡长效机制的策略选择

以 “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把握机遇、化解危机”为基本方法,通过对福建省农科院 “双百”下乡进行SWOT交叉策略选择 (表1),包括:S+O策略,寻求优势和机遇最大化;W+O策略,在劣势最小化的基础上,寻求机遇最大化;S+T策略,使优势最大化,威胁最小化;W+T策略,寻求自身劣势与外部威胁的最小化,寻求福建省农科院‘双百’行动”的长效机制。

表1 福建省农科院 “双百”下乡的SWOT交叉策略选择

3.1 S+O策略选择

在当前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的形势下,加强闽台产业对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福建省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并借助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先进经验推进福建农民创业园的建设。福建省农科院 “双百”下乡应立足福建省农科院的科研优势与台湾农民创业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开展项目合作的基础,加强现代农业各领域产业项目的研究、开发,因地制宜从企业、农民的生产实际出发计划立项,在研发过程通过项目带动、技术整合形成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的发展;优化农业科技推广方式,通过科企合作,加强示范推广基地建设,辐射周边,形成 “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产业提升;加强与农民创业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协助园区打造良好的创业平台,通过科技普及、创业培训,协助地方培育一批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精英农民、农民企业家、农业经营大户、专业种养大户,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建立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为契机,发挥联合技术创新中心作用,加强与地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产业技术升级[9-10]。

3.2 W+O策略选择

把握当前 “三农”工作的有利形势,从全局出发,“双百”下乡各个片区的项目虽然独立分散进行,但应加强组织统筹,打破院所间壁垒,保障科技人员的下乡数量与次数,保障各个片区主导产业、突出重点项目的完成质量;同时加强各片区间的协调工作,加强项目间的合作,由点及面,推进农业成果的转化、吸收、推广应用,推进产业链的横向延伸;加强科技人员培训,在提高科技人员专业素养、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科技人员科研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帮助科技人员就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找准定位,更好地将农业需求与科研实际相结合;优化人员组合,严格制定科研计划,建立科学考评机制,量化考核科技人员的下乡时间、内容、成效;加大推广宣传力度,突出重点项目,增强 “双百”行动的影响力,辐射带动县域农业发展[11]。

3.3 S+T策略选择

统筹科研经费压力,应充分考虑海西建设的经济格局以及福建农业的生产特点,从大局出发,对具体项目的安排进行统筹协调,增加对落后地区科技人员的配置与项目合作,在区域内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统筹科研经费压力,加强经费管理,保障经费落实到项目,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健全人才成长机制,不断壮大和精干 “双百”队伍,优化奖励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等配套机制,提高科技人员下乡的主观能动性;转活 “双百”行动发展模式,加强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地方政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参与,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转化、示范带动;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探索技术股份收益与技术服务收益机制,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与企业合作的长效化;持续推动“双百”行动与农民增收计划相结合,构建科技扶贫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3.4 W+T策略选择

政府及农业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入,保障农业科技资源与全社会科技资源投入的比例不断上涨[12],加强经费倾斜力度,确保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信息指导,避免重复、落后、浪费的项目投入,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减小各方面顾虑,提高创新的动力与信心;加强政策制度保障,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包括优化农业投入转化分配制度、制定科技人员农村办企优惠政策等[13],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参与服务“三农”、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

[1]蔡培良,翁伯琦.农业科技区域精准传播策略研究——以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区域传播为例 [J].福建农业学报,2012(6):83-88.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下乡 “双百”行动资料汇编 (十一)[M].福州:福建省农科院,2012.

[3]吴雪.福建启动现代农业食用菌体系 [EB/OL].[2013-05-02].http://www.chinagreenhouse.com/news/html/2/201352113012.html.

[4]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 《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EB/OL].[2008-09-01].http://www.110.com/fagui/law_318702.html.

[5]黄献光,孙贤迅.福建两百多名农业专家入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 [EB/OL].[2011-08-29].http://www.chinanews.com/df/2011/08-29/3289776.shtml.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2011-04-09].http://www.fujian.gov.cn/ztzl/jkjshxxajjq/zcwj/201108/t20110818_380916.htm.

[7]陈丽丽.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策略 [J].经济师,2011 (3):217-219,221.

[8]刘波.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引领区域现代大农业发展——福建省建宁、连城等五县的探索与实践 [EB/OL].[2013-07-17].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3-07/17/content_624791.htm.

[9]刘碧云.福建省农科院启动新一轮科技下乡 “双百”行动[EB/OL ].[2013-03-15].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3-03/15/c _115041300.htm.

[10]郭亚军.福建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分析 [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11]余姗.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36-141.

[12]陈念东,黄森慰,潘长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测算与分析:基于福建省的调查数据 [J].经济与管理科学,2013(2):75-78,123.

[13]林梅.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估与分析 [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猜你喜欢
农科院科技人员福建省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糖业(2022年3期)2022-07-16 08:08:32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糖业(2022年1期)2022-03-31 08:42:22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糖业(2021年4期)2021-10-17 11:45:26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辣椒杂志(2021年4期)2021-04-14 08:28:16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0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7
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如何提高基层科技人员撰写田间试验报告的水平
现代农业(2015年3期)2015-02-28 18: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