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群
(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北荆州434000)
颅内感染是颅脑外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生命[1]。由于很多抗菌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故其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为有效降低和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笔者对2010年元月至2013年5月我院治疗的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387例均为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35例发生颅内感染。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 (45.2±5)岁。
临床上有与病程不相适应的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症状和体征,并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者:①脑脊液外观浑浊,WBC计数 >0.01×109/L,其中多核 WBC>50%,外周血中 WBC计数>10.0×109/L。②脑脊液中糖定量<2.25mmol/L,蛋白定量>0.45g/L。③脑脊液细菌培养呈阳性结果。凡具备第3条者可确定;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需①和②进行诊断[2]。根据上述标准,387例入选病例中35例确诊,感染率为9.04%。
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开发性颅脑损伤,是否存在脑脊液漏,是否行脑室外引流,术后气管切开与否,伴发糖尿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外感染等相关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研究中,颅内感染发生率与年龄、术后脑脊液漏、开放性颅脑损伤、脑室外引流、伴发糖尿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外感染等有相关性,而性别、气管切开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因素分析及感染率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及早发现颅内感染的早期体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病室保持安静、整洁,光线适宜。保持室温在20~24℃,湿度40% ~60%,每日开窗通风2次。各种仪器定时清洁消毒。护理病人时做好手卫生,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脑脊液漏是指颅脑损伤的同时撕破了硬脑膜和蛛网膜,导致脑脊液经损伤裂缝流出,造成颅脑与外界沟通,形成漏孔,空气亦能借此逆行逸入,先前的研究证实脑脊液漏是颅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并可能是唯一因素[3],做好漏口相关护理,能大大减少感染的发生。头部要垫无菌巾或无菌棉垫并随时更换,切口脑脊液漏者术后切口要加压包扎,敷料保持干燥。脑脊液耳鼻漏者,鼻腔和外耳道每日用消毒棉签蘸0.5%活力碘或用70%乙醇擦拭,去除血痂及污垢,保持漏液的流出通畅,避免堵塞鼻腔或外耳道。严禁为脑脊液漏患者从鼻腔吸氧或安插胃管,严禁手掏耳、鼻,禁止进行耳、鼻滴药、冲洗及从鼻腔吸痰操作。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引起的咳嗽、擤鼻导致颅内压力突然升高而影响漏扣愈合。注意观察记录脑脊液漏液量的多少和漏液的性质,发现异常时要向医生报告,及时处理。同时,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棉球口腔护理2~3次[4]。
脑室外引流致脑组织与外界沟通,为细菌的侵入创造条件,引流时间过长也易增加颅内感染的危险。我们认为要避免颅内感染,无菌操作是关键[2]。术前严格消毒备皮,引流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细一些,以缩小引流口。引流管各接头处需用无菌纱布包扎,每日更换无菌引流袋及敷料。避免因体位改变发生引流管扭曲、折叠或接头处脱落。注意引流管的高度和保证引流通畅,避免脑脊液倒流回脑内,在病情允许时应尽早拔除引流管。
颅脑损伤患者因创伤冲击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而高血糖使血渗透压升高,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能力减弱,并抑制T细胞功能,降低其活性,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高血糖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加之部分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使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5]。其他部位感染者大多全身状况差,外界和自身细菌可能通过血液、手术切口和引流管等途径进入颅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所以我们在护理中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除静脉营养外应配合管饲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监测并积极控制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通过脑脊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应用,腰穿鞘内注入,脑脊液置换等方法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治疗的同时耐心周到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1]刘丽文,韩克军,刘会,等.脑外切口感染肺炎克类伯菌的耐药性及基因检测[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265-267.
[2]练晓文,侯春艳,游恒星,等.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及对策[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9(4):197-201.
[3]费冰.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培养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4):836-837.
[4]詹昱新.颅底骨折致脑脊液漏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8(5):310-311.
[5]孔磊,许立民,宋献丽,等.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