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春,丁昱文
(1.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河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机制体制建设
何 春1,丁昱文2
(1.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彰显,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河南省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省要建立消费、投资、出口的协同拉动经济增长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自主创新型体系,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后危机时代; 河南省;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十七大”以来,国家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要事,从雨雪冰冻灾害、“3·14”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5·12”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到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各种困难挑战接踵而来。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全面部署,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到制订“十二五”规划的“主线”的高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后危机时代河南省应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把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标志着“ 中原经济区” 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给河南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河南省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对于中部崛起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1.从必要性看,河南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够顺应国际国内发展潮流的变化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整体下滑,2009年经济整体收缩0.8%,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的局面。金融危机充分地暴露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和局限。这次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都在寻求经济稳定发展的道路,都采取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绿色政策”经济复兴计划,英国提出了绿色经济发展计划,即“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德国也提出了以电动汽车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等。
为有效应对危机,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十多个区域战略规划,区域发展在中国形成了千帆竞发的局面。衡量各地区的发展水平的指标也发生了从以前的关注经济增长率、经济总量到现在的注重居民的福利、绿色发展指标等根本性的变化。自“九五”规划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以来,河南省也在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河南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还在继续,而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格局还远未形成。河南省只有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当领头羊,才能真正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1]
2.从紧迫性看,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为继、发展难以持续倒逼河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消费、投资、净出口常被称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是最基本的经济增长动力。河南省作为全国的第一人口大省,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是消费水平不足,对于经济的增长贡献不大。虽然在2011年,河南省的全社会消费品总额超过9 100亿元,但是相对于全国社会消费品总额的18.1万亿元相比,仅占全国的1/20,而河南省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13,从这个对比上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2010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6 585.85亿元,同比增长21%,但是从投资结构上看,投资结构不合理,城乡投资差距不断增大。2010年,城镇投资为13 934.82亿元,约占投资总额的84%,农村投资仅为2 651.03亿元,约占投资总额的16%。此外,投资的产业布局不合理,第二产业投资比重过多,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有所偏低,2010年,第一产业的投资为824.14亿元,约占投资总额的5%,第二产业的投资为8 242.72亿元,约占投资总额的50%,第三产业的投资为7 518.99亿元,约占投资总额的45%。
衡量一个地方的对外开放程度通常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河南省的进出口总额为12 044 003万元,而河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3 092.36亿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5.2%,虽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是与中部的湖北、江西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从出口总量上看,2010年,河南省的出口总额为7 131 309万元,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0.67%。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河南省的三大需求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点数,如表1所示。其中拉动点数=该产业或该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的增长率,2010年河南省的经济增长率为12.5%。通过表1和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河南省的消费需求不足,且消费对于GDP的贡献率逐年在递减。对外贸易总量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多为负,目前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拉动的,投资对于GDP的贡献率逐年在增加,但是投资总量大,速度快,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表1 河南省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点数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1》.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就表明经济的结构层次越高,2010年,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值为14.1∶57.3∶28.6,而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1∶46.8∶43.1,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河南的第一产业比例较高,而第三产业的实力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三、二、一”相比,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分布状态。
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但河南省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主要是粮食,像高效益的农作物比如水果、蔬菜、园艺等所占的比重很少。此外,河南省的农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大多为初级加工,深加工不足,较低的附加值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再次,河南省的农产品生产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大生产,这样就导致了农产品的收益不高,农民的收入偏低。
河南省的经济虽然是由第二产业带动的,起支柱作用的仍然是那些资源能源产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而那些带动性强,关系长远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仍然相对薄弱。河南的铝、煤和水泥等基础性生产资料的初级产品在全国的排名靠前,这些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不利于长远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像电脑、手机等终端工业产品的比重很低,对全省工业的发展引领作用很弱。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和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河南省的第三产业一直发展不足,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河南省的第三产业有所发展,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也在不断地提高,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6 607.89亿元,但与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171 005亿元相比,仅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9%,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此外,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增加值多的都是传统的行业,像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房地产业,分别达到了1 293.50亿元,873.30亿元和773.23亿元,而现代服务业像文化娱乐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公共设施管理等增加值却很少,这些说明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层次较低。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表2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从2001年以来,河南省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且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农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和农业结构的不合理制约着河南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河南省的第二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资源和能源,不能够长久持续。第三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层次较低,制约着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
表2 河南省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及拉动点数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11》.
(3)环境资源约束和压力凸显。河南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资源总量大,但人均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的能源资源需求增长持续强劲,但资源状况却不容忽视。
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为 465.16 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5 和世界平均水平的 1/20,居全国第22位,严重的缺水情况导致工农业用水不足,甚至出现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现象。此外,河南省的人均土地耕地面积为0.07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土地资源的短缺也制约着河南省一些地区工业的发展。在自然资源方面,虽然河南省的矿产资源丰富,但是众多的人口使其人均矿产资源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河南经济的发展还在长期采用“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再生度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中国的先进水平也有一定差距。河南省万元GDP的能耗相当于北京的2倍,工业用水循环率低,在矿产开采方面更是存在着采易弃难、采富弃贫和乱采滥伐的问题,造成了矿产资源极大的浪费。
(4)民生问题亟待解决。民生问题处理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人口众多的河南省,民生问题更是不容忽视。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9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 523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179元和39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就业形势严峻。2010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0.1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以及今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人数总数将近70万人,比2009年多出12万人,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由于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不能够吸纳足够多的劳动力,造成了劳动供需严重失衡。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缓慢,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各个地区低保覆盖率普遍低于 5%,新农合参合率尽管高达 95%,但标准还偏低,在城镇也有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尚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2010年,河南省社区服务设施数为3 745个,与江苏、浙江、广东等有很大的差距。在科教方面,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还比较落后,迄今为止,全省还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985 工程”高校,国家“211工程”大学也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
3.从可行性看,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是河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条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河南省的紧迫任务,也是河南省的优势所在。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河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政策的叠加效应为河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区域经济格局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大规模向内地转移,有利于河南省更好地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有利于河南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拓展发展空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河南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有利于河南省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丰富的资源为河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河南是资源大省,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门类齐全,蕴藏丰富,储量集中。其中煤炭、铝、耐火粘土、钼、金、铅、锌等都是河南省的优势资源,特别是以铝为代表的有色金属资源位居全国第一。此外,河南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极为丰富,坐落于洛阳的龙门石窟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全国八大古都,河南省居其四,全省有8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新郑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嵩山少林寺等也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到此观光。这些都为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便捷的交通运输为河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区位优势。河南省地处中部核心区域,承东启西,陆路交通发达。全国铁路主通道有“三纵三横”贯穿河南,到2012年年底,武汉至石家庄高铁也投入运营后,郑州将成为全国唯一的“双十字”铁路中心。全省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首位,实现了全部省辖市和90%以上的县(市)通达高速公路。此外,郑州国际机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客货吞吐量快速增长,已被确定为全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如此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使得河南省的物流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河南省拥有3个一类口岸、9个二类口岸、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北站、全国最大的铁路零担货物中转站郑州东站、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出口加工区等。这些也为河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构建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
(1)扩大内需,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要建立消费拉动的长效机制,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首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挖掘农村消费。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0%以上,党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改革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最后,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居民的医疗保险体系和养老保险体系,减少预防性储蓄。[3]
(2)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河南省经济的发展还得依靠投资带动,因此,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收益刻不容缓。河南省是农业大省,首先要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根据河南省目前对农业的投资状况来看,应该增加农业的投资,同时,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工业的投资比重已占绝对优势,但是由于其内部结构不合理,因此,投资的高收益率难以长久维持。应该适当降低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例,并适当调整其内部结构,限制对那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进行投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等的投资。最后,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对于促进就业,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引导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4]
(3)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由于受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河南省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很低,外贸出口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尤其在后危机时代,我们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要扩大外需。扩大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同时,发挥传统产业的出口优势,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的同时要培育和开发新的市场,提高产品的出口水平。要鼓励境外投资,支持食品、纺织、服装和化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促进省内设备和技术出口。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河南省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1)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在河南省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传统的农业很难再提供经济优势,因此,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布局集中和资源配置优化,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增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同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切实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与水平。[5]
(2)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的经济效益。“十二五”时期,仍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要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高成长性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改造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群。同时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重点推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3)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河南要充分重视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突出河南发展第三产业的区位优势,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的服务业,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提高科技含量,推动传统服务行业扩大规模、提升层次,保证第三产业总量的增长。此外,还要发展文化、旅游、物流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河南省战略新兴和支柱产业。同时,还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服务品牌,提高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河南省的劳动力素质不高,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长期发展下去,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首先,要培育一批创新型产业。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结合河南现有的基础和条件,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形成新的增长极。其次,要着力培养创新主体,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创新型企业,鼓励和支持 “双百”企业率先发展成为创新驱动型企业。最后,要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育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优秀人才。建立完善教育、科研与产业领域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调合作机制,重点培养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人才。[6]
4.深化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有助于实现两个提高,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中保持一个合适、恰当的比例。增加农民种粮直补,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完善个人所得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同时要限制垄断性行业和企业高管人员的过高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逐步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相应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应转换角色,从追求短期GDP最大化转变为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完善政府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把资源利用率、资源回收率和环境保护等指标纳入其中,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任用和升迁的重要标准。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面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冲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前些年我国的金融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剥离了不良资产,充实了资本金,资本市场挤掉了不少的泡沫。针对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应该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体系,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发展中小银行,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加强金融监管,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4)放宽市场准入,发展民营经济。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人数最多的产业,这就需要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鼓励民营经济在金融、公用事业、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包括民营中小银行,可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民营经济具有旺盛活力,若发展起来,会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7]
5.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1)增加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水平。坚持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相结合,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创业扶持力度,加强创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对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在工作中的竞争力。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交流服务平台。
(2)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在农村,努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的教学设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全面贯彻落实医药卫生改革的各项任务,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基础文化覆盖工程,支持省辖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文物大县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要加强农民的娱乐文化活动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制定完善覆盖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对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全面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及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
(4)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资金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贫困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对于那些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区,因地制宜地加大异地搬迁力度,使他们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有效的衔接。扩大互助资金、彩票公益金扶贫、科技扶贫等试点。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豫西贫困山区、丹江口库区的支持力度。
加快转变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项任务既要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需要有相关部门和各类企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加快转变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1]张培刚.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创新[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陈 静.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D]. 河南大学,2011.
[3]何海霞.“十二五”时期加快河南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 2012,(2):71-72.
[4]宋 歌.河南省产业投资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4):413-418.
[5]赵 巧.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研究[J].前沿,2012,(3):98-100.
[6]吕 军.推进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探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1):16-20.
[7]鞠天相,蒋菊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责任编校:张 静,罗 红
2012-12-21
何 春,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F127
A
1007-9734(2013)01-00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