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摘 要】道德对文学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与文学的关系是自古文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文学应该遵从道德,亦或不该,文学的目的为了保护道德,亦或非如此,诸如此类的异议有许多。这篇论文将从文学与道德、禁忌与美学方面来论述文学、道德与禁忌,探讨文学的使命和任务。
【关键词】道德伦理 自由 禁忌 美学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的这番话阐述了文学上的“善”与“美”。一言可蔽之为“尽善尽美”。它被称为是评定中国古代文学的准则。“善”是指文学作品的社会标准,“美”则是文学作品的美学标准。也就是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符合审美意识,还需要遵循社会道德伦理。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出现许多禁书,代表作品为《金瓶梅》,另外还有《国色天香》、《西厢记》以及《品花宝鉴》等等。这些作品描写了婚外恋和同性恋情,里面同性相关的要素很多,触犯了当时社会的禁忌,违反了道德伦理。但是,到现代,当中许多的作品开始为人们所接受认可。可以看出,道德的变化会给文学带来很大的影响。关于文学和道德伦理的关系,古今东西和争论和各自的看法的出现未间断过。英国19世纪的耽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有这样的一些名言,“邪恶与美德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素材”,“艺术家没有伦理上的好恶,艺术家如在伦理上有所臧否,那是不可原谅的矫揉造作”,“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从他的观点来看,文学不能同伦理所有瓜葛,文学是纯粹的艺术,并没有评判现实社会和道德等的使命。当然,他的这些观点和他本人在当时,甚至现在还是颇受非议的。
但是,法国的哲学家、小说家让·保罗·萨特有这么一句话,“尽管文学是一件事,道德是另一回事,但我们总在审美命令的深处看到道德命令”,阐述了道德与文学相对立的一面。道德与文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想一言难尽,但是道德对于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文学被时代和社会道德所利用的情况数不胜数。道德是“社会和共同体中的构成成员必须遵守的,或者是在特定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执行的规范和行动指针”。因此,在特定时代,由于统治阶级实行为维护其统治权,当时的时代和社会道德观经常为统治者所操纵。也就是说,政治驾驭于道德之上,并利用着文学。鲁迅先生曾经就文学和政治做过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到,文学不能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不能够成为讴歌革命的工具。但是,时代发展至今,他的作品也因为和政治与当时的道德观联系密切,而开始在文学的永久性上遭到质疑。
可以说特定时代的道德消失,那么同其联系紧密的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可能会丧失。特别是在当时时代的道德被统治者束缚的时候,文学会失去自由。这样一来文学的本质以及真正的美也无法体现出来。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创作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当社会道德阻碍了人类对文学美的发掘和追求时,人们就应该打破这种道德,而追寻自由的审美。
文学之美需要自由。“美是道德的象征”,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主张。虽然很难单方面地评价它是错误的,但觉得改为“美应该是道德的象征”的说法会更加确切一些。美存在于道德之中,但是美的全部并不是道德。道德伦理是人为的非自由的,但是美应该是自由的。文学的审美如果不打破法则等的框架,远离功利主义,那么文学就会失却本来的目的。
禁忌并不等于丑恶。被公认的东西并非都为美丽之物。决定文学审美标准的不应该是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而应该存在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也就是说,文学的审美需要有个人自由。反而言之,只有自由的审美才有打破僵硬规则的力量。只有自由的审美才能超越人自身的局限。
在日本文学中,触犯了禁忌的典型作家有三岛由纪夫。他的代表作有《禁色》、《爱的饥渴》和《假面的告白》以及《金阁寺》等。《禁色》和《假面的告白》涉及了男色,《爱的饥渴》则描写了乱伦。同性恋是近代才出现的词汇,但是同性恋者其实是从古代开始便存在的。后来由于宗教原因,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罪恶的行为。到了近代,开始了从医学角度对同性恋的研究。但是,至今对同性恋的认可在许多国家都遇到了困难。日本也是这其中的一个国家。三岛由纪夫在当时以这样的作品出道,并被当时的日本文学做认可可以说需要他个人的勇气和社会的宽容性。当然,作品对人所进行的深刻分析和独特的美感动了读者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隐匿的禁忌之美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在他的作品《山音》中,主人公信吾对自己儿子的妻子菊子怀有恋爱情感,描写了战后日本社会的面貌。作品和其中的人物都行走在道德边缘。而正是这种紧张的边缘感深刻地传达了战后人们的精神创伤和老人对死的恐惧。人类真实地拥有这种情感和行动,才会有这些作品的诞生。这其中的感情普通人可能一生都不会遇到,一生也无法理解,但是这些盛开在人类世界角落的花朵的存在是无法抹杀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寻在,人们才能走到普通的自我认识的更深处。才能有更加全面的自觉性。
为什么会有“禁忌”和“忌讳”之类的词语的产生呢。有了“框框”,才会有“容忍”之物和“无法原谅”之物的区别。“禁忌”很显然地是被排除在“框”之外的。但是,无论是“框”之外亦或之内,都是属于人类世界的。人们一种倾向,就是容易只将眼光放在框内并对其进行思考。但是,文学的宿命不该只在于这框内。文学有探寻人类自身和发掘人所有本质的任务。框外之物对于大部分人看起来可能都是此生无缘的东西,但是视而不见只能称为是一种狭隘的偏见和暂时的逃避。就算框外之物在普通人看来只会觉得恶心反胃,如果它们能够自然消失或许也就罢了,但是如果不能那将何去何从。不过,我想问题主要不是在这里。重要的是人们拒绝对它们进行理解和接受。
提到文学上的禁忌,一般同性或者恋情相关的比较多。禁忌之所以成为禁忌,是因为人们对“禁忌”有一种恐惧。担心把框外之物放在框内会成为不定时炸弹。但是,框外之物在人类身上是的确存在着的。强行将其撕下来,或者干脆无视,岂不是会更加危险。
现代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耽美”。据说鼻祖为森鸥外的女儿森茉莉。森茉莉的作品中除了追恋父亲的《甜蜜的房间》和《父亲的帽子》等,还有耽美色彩浓厚的《恋人们的森林》、《枯叶的睡床》和《周日我不会去》等的小说。现在的耽美小说被称为BL小说。主要是针对女性描写禁忌的男性恋爱。其中描写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恋爱的作品也不少。这些耽美小说被商业化了,觉得在文学性上应该提出怀疑。另外,这些作品从传统和道德来看,毫无疑问是违反了道德的,但却似乎在女性当中广泛地受到欢迎。由于此类耽美小说还处在发展阶段,无法断言的地方有很多,今后想在这个“耽美”的定义,今后的走向还有同道德的冲突和融合上进行探究。
最近,朱自清的《背影》是否应该从中学的语文教科书中删除这一话题在中国受到了众人的关注。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的理由为,这部作品中“父亲”在给“我”买桔子时违反了交通规则。也就是打破了社会秩序。这也应该可以算是文学和道德的冲突吧。我想,这场争论如果能够给中国文学点燃一丝希望,那么也应该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晓波.审美与人的自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9
[2]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3]钱中文.望精神的家园—谈谈文学与道德.人民日报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