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佳玮 贝佳凤 王晨宇 刘焕香
摘 要:学区房热带来外溢效应,如消费挤兑、马太效应等,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提出了为学区房降温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房地产商、学生家长等共同努力。
关键词:学区房;消费挤兑;教育公平;统计调查
中图分类号:C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80-02
一、学区房热解读
2012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一个关于“择校”的新规——今年起,浙江要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中小学“阳光招生”,公办中小学择校率要降到5%以下,或做到大幅度下降,坚决落实公办中小学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的规定。也就是说,各中小学所属学区外的学生,很难再通过缴纳大笔的择校费而进入一些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学校了。就近入学本来是个意图良好的政策,然而,在我国各地区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教育资源及质量的不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上的不均衡;师资配置方面的不均衡;管理水平方面的不均衡等。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学区的房产,从而获得进入名牌学校的资格,名牌学校的学区房热现象油然而生。学区房的价格让穷人“望楼兴叹”,选择权利受限,而富人则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购买学区房并享受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就意味着,学区房热背后折射的恰恰是一种变相的教育不公平。
为了给学区房热降温,减少家长负担,真正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教育公平,本文先分析了学区房热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然后基于对绍兴市学区房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提出了为学区房降温的对策。
二、学区房的外溢效应分析
学区房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从表面上看购买学区房仅仅只是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名校的一个途径,然而,在这种家长盲目跟风的形势下,是否还折射出一些其他的影响效应呢?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了制定出合理的调查问卷及访谈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将学区房的可能外溢效应归纳如表1。
外溢效应一:教育伪公平现象。购买学区房看似是家长让孩子做上了名校“直通车”,但毕竟名牌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是有限的,绍兴市区大多数名校学生人数已是饱和,短时间之内,招生数量上又不会有大幅地增加,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只会导致“粥”卖得越来越贵。虽说是人人有资格买房,但天价学区房对于大多数人能做的只是望楼兴叹,优质教育资源一旦与金钱挂钩,也只能说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不公平较量。
外溢效应二:炒房现象。面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匀的事实,面对户籍与义务教育刚性挂钩的政策约束,面对广大民众追求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投资投机者竭尽所能欲瓜分学区房这块利润丰厚的奶酪。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为“学区房热”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投资者针对市场大打“学区牌”,通过各种途径大力炒作“学区房”概念,给一心为孩子教育环境奔波的家长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1]。
外溢效应三:消费挤兑。当人们收入既定,家庭开支主要转向学区房时。必然会缩减其他方面的支出,如食品、衣着、汽车、旅游消费等。购买学区房造成的这些挤兑效应影响了孩子的家庭生活质量,阻碍孩子在艺术等领域的素质拓展。
外溢效应四:孩子压力重如山。在重点学校里,如果孩子学习跟不上节奏,在竞争力很强的重点学校里容易拉开差距,这将严重影响到他们的信心和自尊心,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同时,一些名牌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往往会比较好,在无形之中导致了孩子之间的攀比心理,影响了孩子自身的正常发展。
外溢效应五:马太效应。家长购买学区房的行为跟自身的经济条件有关,学区房的房价比较高,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是望尘莫及的,这样一来,导致以名校为中心,在一定辐射范围之内必将产生一个“富人区”;相应地在普通学校周边则会逐渐形成一个“穷人区”。富人区居住的人,相对有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并享受着优越的教育资源,长此以往,“富人区”的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会更加富裕,穷人区则愈演愈劣,马太效应趁此孕育,如果不加以控制,便会产生城市的藩篱[2]。
三、“学区房热”现象的降温对策
我们通过对绍兴市区学区房购买及外溢效应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实际回收有效1378份,回收率达到91.9%,此外对教育部门相关人员、房屋中介、房地产商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访问,收回访谈表13张。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公平问题和消费挤兑是学区房带来的较为主要的外溢效应。在我们随机抽取的1387名购房者中,有873人仅仅是为了入迁户口,不惜血本花大价钱给孩子买一张进入名校的“通行证”,能够接受学区房的价格比一般房价高出1000~3000元/平方米的人数占到了66.3%。这些数据说明学区房作为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在满足部分家长择校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不少家长没有能力购买学区房,难以使其子女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学区房的购买行为对旅游消费的挤兑现象最为严重,占据了总挤兑现象的65.1%;其次是对衣着和汽车的消费影响也较为明显,分别占到了28%和26%;对食品的挤兑影响较为轻微。此外,学区房热现象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有27.8%的被调查者认为重点小学会促进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但也有29.3%的人认为会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31.1%的家长甚至认为攀比现象将愈演愈烈。
针对问卷调查数据所反映的情况,结合访谈获取的信息,下面对政府及教育部门、房地产商及学生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对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建议
教育不公平通常以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为起点,这也正是学区房过热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在学校硬件设施方面应实行标准化建设。针对绍兴市区各学校在硬件水平方面参差不齐的现状,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推动中小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促进硬件条件较薄弱的普通学校优先发展,使一定区域内的学校在经过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建设后就能在硬件水平上大致相当[3]。其次,促进师资流动,实现师资力量平衡。比如,可以鼓励名牌中小学与普通中小学进行结对,在结对学校之间进行师资和学生的流动,加快普通中小学在管理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再次,政府应鼓励学校多元开放办学机制。比如可以扩增名牌中小学附属学校的数量,使他们的办学经验得到更大的推广,缓解人们日益高涨的受高质量教育的热情与名校供不应求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学区房热”现象得以降温。
(二)对房地产商的建议
在项目投资开发前,开发商应该经常做好有关信息的收集,减少盲目投资,如认真考察学校的规模、教学质量及发展前景,从源头把关。在策划具体项目时,应该将业主放在第一位,然后是教育,最后才是地产,符合市场营销中的“以市场为导向”和“以顾客为导向”原则。在开发中,多参考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为教育地产发展提供的指导和建议,一方面,争取政府的资金和教育人才支持以扶持和帮助教育地产完善;另一方面,积极接受政府的监督,这有利于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可,提高自身的信誉度,并最终确保教育地产健康的发展。
(三)对学生家长的建议
学区房热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家长的盲目性而助长的。从众购房的家长们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升学率高是好学校,还是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是好学校?好学校是以学生发展为标准还是以学校发展为标准?好学校是社会说了算还是政府说了算[4]?在应试教育经久不衰的今天,人们仅仅以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质量的标准,这有悖于“教育育人”之本质。诚然,学校的好坏都是由人为定义的,没有所谓最好的学校,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明智之举,家长在怀着“爱子”之心的同时,更应该保持清醒的、理性的头脑。
参考文献:
[1]朱敏.“学区房热”现象中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4):4-6.
[2]陈玲玲,唐学玉.“学区房热”的原因及外溢效应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9(25):95-96.
[3]黄道主,许锋华.扣问教育公平——从学区房现象谈起[J].基础教育,2010,11(7):7-10.
[4]金绍荣.“学区房”的隐患与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11,(12):
59-60.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