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笃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缺失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抛开经费、资源、机会等问题,仅针对已开展的常规培训的操作技术层面而言,我们仍发现以下问题:
一、以往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缺失的表现
(一)培训观念的城市化
围绕新课改的理念而实施的培训活动,表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从城市发起的新课程改革,在内容进度和教学要求上都远远高于贫困地区教师和学生的水平。诚然,教育理论具有相通性,城市中先进的做法也值得推广和借鉴。但调查表明,贫困地区培训只是一味照搬、生搬硬套地运用城市的那套培训课程和教材,缺乏对本地教育现状、课程设置、教师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导致培训和现实脱节,严重削弱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导致教师们普遍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大,难以将培训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对此,从城市到当地支教的教师深有体会:“这里的孩子腼腆、害羞、语言表达不流畅,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很难有效开展,城里的这一套做法在这里应用,处境非常尴尬。”
(二)培训内容的理论化
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中最实质性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教师培训在内容上却偏重理论,轻视实践,为节约时间,便于控制,培训通常仅仅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传授,缺少鲜活的实践案例支持,让教师感到培训内容犹如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52.6%的人认为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有36.5%的人觉得培训与实践联系不太紧密或根本没有联系。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难以说服教师来内化理论,更难以升华理论,外化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访谈中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培训就是去勾画重点,最后考试”,“这些理论资料大部分只是听课的时候翻翻,下来根本没有什么用”。理论作为实践经验的浓缩和概括,如果在培训时只停留在口头上,就容易造成机械、空洞、教条、刻板的弊病。
(三)培训方法的单一化
通过现场观察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培训所采用的方法单一,主要是“专家说——教师听”的灌输方法,很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注意及时地信息反馈,最终使培训沦为说教。问卷调查中,76.3%的人在培训常采用的方法一题上选择了培训者讲授法,占压倒性比例,仅有14.3%的人选择了案例分析法,8.2%选择了问题讨论及经验分享法,而角色扮演和游戏法所选人数为0。这些数据说明,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以点到为止的单向传授方法粗浅介绍教育理论与相关知识,忽视了一线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培训中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方法并存等理念背道而驰。参训教师对此既感到厌倦又感到轻松,他们似乎已习惯于在培训中扮演只需要耳朵和笔记本的听众和记录着角色。教师培训层面尚且如此,那教师日常教学所使用的方法就不言而喻了。
(四)培训过程的形式化
整体而言,教师培训形式化问题非常突出,培训单位与参训教师均持应付心理,缺乏内在自觉性。具体表现在,培训前缺少需求调查,培训后没有跟踪评价,培训中缺乏科学设计,培训部门重量轻质、应付了事,忽视实践环节。而参训教师也并不重视集中培训,把县里的集中培训当任务,没有把培训视为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继续教育。参训教师把培训当作“走走过场”,培训单位将培训简化为“专家”上课,培训变成一种外控的、临时的、缺乏系统的花架子,组织草率。
(五)培训者的集权化
教师培训工作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国家将培训权、评价权、监督权都赋予了培训单位,缺少受培训教师的参与,这就造成培训单位大权在握,培训者无所顾忌的问题。访谈中,相关领导坦言:“教师培训主要是培训单位说了算,至于要培训什么,怎么培训,培训多久等问题由我们领导结合上级要求讨论决定。”因此,我们在参与培训观察时,放眼望去,培训是只见课堂不见教师,忽视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性,无视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很显然,这种缺乏合理的保障、激励、约束机制的集权化现象会使培训止步不前,引发敷衍塞责、弄虚作假之风,教师通过培训得不到实质性的提过发展。同时这个制度上的硬伤也是造成培训城市化、理论化、单一化、形式化等问题的内在原因。
二、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策略
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的缺失,严重脱离了教师赖以成长和发展的根基。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就是要解决教师基于个别的经验、生动的教学情景和课堂实践所生成的实践性问题。
(一)倡导“ 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理论要求在教师培训中倡导反思性教学。目前,在教师培训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方式很多, 比较成功的有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方式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类型和专业发展脉络,探索教育教学行为或经验中所蕴藏的丰富意义,检视或发现实践性知识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剖析其原因,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调整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而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很多培训机构已经把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反思方法作为培训内容,引导教师把依附于个体而存在的隐性知识深刻地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或者由个体向群体进行整体传播成为可能,从而使教师能自由地学习、实践、分享与反思教育教学经验。
(二)开展“教师临床教学案例研究”,升华实践经验
教师临床教学案例研究是凭借扎根于教学实践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和“临床知识”,展开案例分析,采用观察、记录、描述、说明、概念化这一案例研究的步骤,借助描述的质性研究诊断教师成长的课题, 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它突出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教师认识的特殊性、教育实践“ 情境”的特殊性, 是强调个人体验、深度参与的高层次学习。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以特定教师、教室、教材、学生为对象而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而积累、传承的。因此, 案例研究对于揭示和阐明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十分有效的。开展临床教学案例研究,既可以让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也可以让教师观摩个人教学活动实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可以让学习者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直面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结合切身经验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多元回答,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的、无定论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对话与交流,反思自己的方案,从而建构起这一问题情境对于他们的独特的意义。
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法,升华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位培训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长篇大论的理论探讨并非教师所长,而生动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宝贵的财富,开发教学案例,应该成为教师培训中值得运用的策略。
1.开发教学案例
开发教学案例,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使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1)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事件,校本培训中,鼓励教师坚持不断地把自己经典的教学故事撰写成案例,使自己比较模糊的教学思想清晰化,比较乏味的教学过程趣味化,使自己的教学反思经常化。
(2)调研收集同事的教学案例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观课议课”活动,收集整理同事的教学事例,拓展事例的收集与整理渠道,并把教学事例改编成教学案例。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的教学,尽管让我耳目一新,但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老教师的教学,尽管有些陈旧,但确有值得推广的东西。广大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都能改编成我们用以培训的典型案例,而且这些案例极具针对性。
(3)从报刊上撷取优秀的教学案例
读书看报应该成为教师的习惯,采用“报刊撷英”的方式收集案例,是教师得以专业引领的有效方式。校本培训中,学校所订的三十多种报刊杂志成了我爱不释手的读物,如《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新课程教学案例 》、《小学各科教学(复印资料)》、《小学教学研究》、《小学青年教师》、《中国教育报》,等等。对报刊上的好案例,我反复品读,力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在培训中有效地运用。
2.应用教学案例
(1)拟定培训计划。为了避免培训内容的笼统、重复、零乱等现象,培训中应拟定计划,力争使培训的内容既具系统性,又具操作性,针对性,显示指导性,增强实效性。
(2)创立应用模式。如何运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有效地培训培训,这就需要讲究应用形式和技巧。为了便于操作,我创立了应用的基本模式:引出话题——描述案例情境——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评析见解。我们在采用基本模式的同时,还创造出许多变式,如片断展示——经典解读、案例对比——优劣评析、案例反思——重新设计等,让模式彰显出了生命的活力
(3)反思应用效果。每次培训后,我们都要认真反思:从案例的内容选取到案例的语言描述,从案例的呈现过程到案例的讨论结果,从培训的宏观调控到现场的具体细节,从培训者的构想到被培训者的收获等等。
教学案例是教师的财富,也是教师培训的有效资源,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师培训的确是教师喜闻乐见的有效方法。教师培训中,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被培训者。参与这种培训,既能体验培训者的角色,又能体验被培训者的角色,既能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又能参与同行的学术讨论,拓展自己的认识视野,受到实践与理论的熏陶,从而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柴门乡鸡儿咀中学)
责编/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