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威 吴 慧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微博(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 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 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给人们的学习和交往带来很多便利,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络应用之一,因此也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由于当前的微博所支持的资源格式主要是字符和图片,视频和声音材料只能发布其URL,且传输速度会受无线设备传输带宽的影响,故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微博尚不能满足全面培养英语能力的要求。写作教学对于视频和声音材料要求相对较少,将微博引入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可以更加突显微博的优势。
微博如此广泛应用,有其独特的功能与特点。第一,140 字的字数限制使其更灵巧便捷,并藉此成就了其与手机无缝连接这一极具革命性的功能。第二,微博具有分组功能,该功能可将组内用户信息快速筛选出来,以便信息搜索和定位;用户之间的联系通过互相“关注(follow)”建立起来,被关注者的微博均呈现在关注者的微博空间,关注者与被关注者能时刻保持亲密接触。第三,与基于浏览器的传统的博客相比较,微博可跨平台交流,通过浏览器、手机、即时通讯软件(MSN、QQ、Skype 等)及外部API 接口等多渠道发布。第四,微博不像传统交流工具那样有中心领导人物,它倡导“去中心”的平等交流。第五,微博还可方便地执行管理和评论操作,并把评论对象和评论内容聚合在一起,写实般地刻录用户的网络行为。
基于微博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用户可通过多平台支持的TM 工具(如:QQ, MSN 等)实现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这样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几乎不受限制,群组人员如老师与学生、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运用微博查看写作指导资料,提交练习作业,对于写作过程中的问题随时提问,拓展了写作教学的空间延伸。
在微博平台中,相互关注的用户可自由地互评博文,学生的写作可以得到老师的及时指导,对于老师的修改意见学生可以及时的给予回应从而使写作教学过程更为及时、互动与高效。在微博写作教学中,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从接受写作任务、写作、提交作文、根据教师意见修改到互评作文,整个过程中都担当重要的角色。学生对教师微博的关注和对信息内容的讨论,也加深了他们对教学改革、教学对话、教学写作、教学反思的体会,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的高效互动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受字数的限制,微博每次只能发布140 字以内的信息,其简洁性恰恰可以满足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从字词到句章教学的发展需要。片段式的素材,譬如范例小片段,发人深省予人启迪的谚语警句,甚至一个单词的释义、一个词组的用法都可以作为一条微博供学生学习、讨论。这种化整为零的片段式学习,不仅符合写作教学单位由小到大的推进程序,也帮助增加了积累,同时还可以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增进学习信心。
学习者在个性、学习策略、语言潜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微博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进度来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可能。通过微博平台,学生可以对个人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跟踪探讨;对自己相对薄弱的环节加强学习;对自己喜爱的文体给予更多的关注等。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对不同文体、风格题材的训练,而且强化了学生薄弱环节,帮助他们对不熟悉和不擅长的领域做针对性训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整个学习过程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此外,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及时给予个别帮助和指导,充分把握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正、负干扰。在微博这个人与人交流的虚拟平台中,师生、生生及时频繁的交流可增进彼此感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缺失,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为将基于微博的高职英语合作式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笔者在2012 年9 月至12 月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工程造价专业和国际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两个教学班开展为实验对象,开展为期4 个月的教学实践。本次研究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国际工程施工技术班为实验班(EC),国际工程造价班为对照班(CC),实验班(EC)学生49 人,对照班(CC)学生57 人,两组学生写作前测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为尽可能控制无关变量(教师、教材、学生等)对试验产生不利干扰,试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均由一位教师承担。
通过4 个月的48 个高职英语写作课时的训练,实现如下研究目的:探讨微博应用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验证提出的基于微博的合作式写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即以基于微博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为自变量,写作成绩为因变量,开展教学实验。研究工具采用前测和后测,数据主要使用SPSS 进行统计分析。测试形式为限时作文。两次作文分别为写作模式实施前学生的第一篇作文及期末考试的作文成绩。采用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评分标准(总分15 分)。采用SPSS 对前、后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实验班、对照班写作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4.4.1 前测
前测选取写作模式实施前的第一篇作文,以15 分满分制选取作文成绩,经SPSS 分析后得到结果如下表1、表2 所示,实验班作文平均成绩为9.40,对照班成绩为9.96,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表示p=0.202,大于0.005,说明两个班英语水平大体相当。
表1 前测统计结果
表2 前测独立样本T 检验
4.4.2 组建实验班“微博合作写作教学课堂”
本次研究中,实验班采用基于微博的合作式写作教学模式,对照班按照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首先根据学生的前测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等因素,将全班49 名同学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将其分为7 组,每组7 人,并制定学习组长,组建“互帮互学小组”。为方便管理和监督,建议实验班49 位同学用实名或相近名称注册,之后关注教师微博“高职英语写作实验课堂”,同学之间相互关注从而形成微博班级,教师作为本微博班级的主导,并确定3 名学生作为助手辅助管理。此外,在本次教学实践结束前要求学生不要关注其他的微博用户,以防止干扰本次实验。
4.4.3 确定写作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针对当前英语写作教学的不足之处,结合微博客的多种优势所在,笔者设计了一个基于微博客写作平台的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 所示。按照教学模型设计,教师确定写作主题,以贴近高职生活应用实际的《Application Letter》为例,练习书信的写法及的语篇结构,开展写作过程。首先,教师课前在微博上以图片等形式展现一则公司招聘广告,创设出情景,确定求职信这一主题,通过关键词提示、链接提示为学生提供资源。教师讲解求职信的通用格式,信件写作特点等,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在微群上发表看法,讨论写作切入点及思路,通过头脑风暴、集体讨论,形成写作方案。接着,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阅历、对词汇、语句的理解与把握自主创作,并将写好的段落发布到微博上。小组成员在每完成一个段落之后将其发布到微博中,其他成员可以对其进行评论,指出其词汇、句法、表达方式不规范的地方,同时将修改后的段落呈现出来,大家共同讨论、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写作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会大大提高。在同学点评过程中,教师应当监控整个学习过程,对作文做出点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此次写作主题进行总结,指出词汇、语法、句子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选出优秀作品,建立素材库和作品库。
图1 基于微薄的合作写作教学模式
4.4.4 师生互动,做出评价,形成作品库
教师监控整个写作过程,与学生开展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句子和表达方式做以点评,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小组交流的频率、对小组的贡献以及个人的写作成果给出评价。写作练习结束后,教师对本次写作主题的理解、词汇的用法、语法、句子的构成、语言的地道程度做一总结,同时建立作品库,对优秀语句、表达方式转发已达到激励学生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的目的。
4.4.5 教学实践效果检验(后测)
在实施完基于微博的写作教学后,2013 年1 月,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参加了教师组织的写作考试和访谈,将他们的写作成绩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10.69,实验班成绩为13.33,高于对照班成绩,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p<0.05(p=0.00),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这表明基于微博的高职英语合作式写作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效的。
表3 后测统计结果
表4 后测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
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协作式写作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式。微博协作写作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学生在微博这个开放的学习平台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合理引导下开展写作练习,小组协作学习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合作能力,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方式。
[1]张婷婷.基于微博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6)
[2]龙君.Twitter 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黄艺琴.浅谈微博在大学生英语课外学习中的应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1,(2)
[4]宋建威.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差异性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王晓芳.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协作式写作教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6]车玲,苑馨蕊.微博在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中的效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2)
[7]周云.微博英语班级与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