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君
(夏邑县妇幼保健院,河南 夏邑476400)
腹外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病之一,是指腹内的某个脏器或者组织离开其正常生理部位连同壁层腹膜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婴幼儿脐环、腹白线、腹股沟管、股管、直疝三角等)向体表突出于腹壁范围之外的病理产物。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颈)、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临床最多见的腹外疝是腹股沟疝,后者又据其发生部位和突出具体途径不同可分为腹股沟斜疝(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 ~90%)和腹股沟直疝占全部腹股沟疝的85% ~95%。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10月1日~2012年10月1日5年间夏邑县妇幼保健院外科部共收住腹外疝病人68 例,其中包括腹股沟疝42 例(男38 例,女4 例),其中腹股沟斜疝39 例,病例明显集中在两个不同年龄阶段,分别记作幼龄组(1 ~15个月)和大龄组(29 ~59 岁)。
1.2 病因调查 见表1。由上表可以看出:单个病患由多个病因致病情发作,所以导致总病因数多于病患数;腹壁功能缺损(张力降低,正常的屏障功能降低或丧失)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外伤、年老体弱或腹壁神经损伤所致肌萎缩等;幼龄组斜疝12 例病患中除了全部伴有腹股沟管发育不良外,其中还有8 例在睾丸下降后鞘突未闭。
2.1 术前护理措施祛除致腹内压升高的病因 ①对术前有便秘、咳嗽、排尿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相应治疗(除紧急手术者外),缓解或治愈后再手术,以防术后疝的复发。②活动与休息:对于较大疝块者应嘱其减少活动并多卧床休息,防止重力作用致局部压力增大,加重病情;如需离床活动,则要求使用疝带局部压迫,避免疝内容物脱出或嵌顿。③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病人局部和全身情况,如出现明显腹痛,并伴疝块突然增大、疝紧张发硬且固定、具明显触痛,即应高度怀疑嵌顿疝发生;如病人出现腹痛突然明显减轻且逐渐出现发热,则应高度警惕疝坏死穿孔,并继发感染等,预示病情将更趋复杂,预后不良。④肠道和其他准备:一般于手术前一天晚上给予灌肠,以清除肠内容物,防止术中呕吐和术后排便困难及腹胀,而术后排便困难及腹胀可致腹压增高。
表1 病因调查结果
2.2 术后护理措施 ①术后监测:包括患者生命体征(R、P、BP、T)的变化及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敷料浸湿应及时更换,同时估计并记录出血量。②体位护理:应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其微屈膝屈髋,以降低腹股沟局部张力和腹腔内压力,从而减轻切口疼痛并有利于切口的愈合。③饮食护理:若无恶心、呕吐等胃肠道麻痹或梗阻症状的,病人一般可于术后6 ~12 h 进水及流食,次日进半流食、软食或普食。如术中同时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应禁食致肠道功能恢复后(肠道明显通气)方可进食。④及时处理引起腹压增高各病因:如前所述。⑤活动:为防术后腹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病人应嘱其尽早下床适度活动;如为复发性疝、巨大疝、绞窄性疝及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等的病人则应嘱其适当延迟下床活动的时间。
2.3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如前所述普通切口的感染或外伤伤口的感染均是腹外疝的致病因素,同样腹外疝切口如并发感染将直接导致疝的复发而致手术失败,所以要严密观察局部情况(局部是否有红肿热痛的改变)的同时,须严格无菌操作,应特别注意大小便污染情况,严防疝的复发。
通过如上对病历的问卷调查析结,笔者总结了腹外疝的综合致病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围术期的护理措施,以期在此类病人病因学研究和临床护理工作上给出自己的一点见解,有助于降低此类病人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1]韩春玲,杨 辉. 急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陶 红.急救护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