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冬,朱伊慧,卢雪洁,于轶群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温州 325000;2.温州市中医院,浙江温州 325000)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科学的发展,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日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1]。静脉留置针穿刺是给药的有效途径,由于留置针柔韧性好,对血管刺激小[2],临床已广泛使用,但穿刺疼痛使患者恐惧、焦虑,可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3],甚至影响治疗方案的执行和治疗效果。随着优质护理的开展,无痛治疗已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2012 年1 月至7月,本院肿瘤外科采取局部喷气雾型皮肤冷喷剂以减轻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的疼痛,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纳入标准:本科手术患者,输液时间>2d;意识清楚,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201例,其中男72例、女129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5.8±11.2)岁;采用浅静脉留置针156 例、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45例。按穿刺日单、双号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1例 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静脉留置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常规方法进行穿刺。
1.2.2 观察组 按常规方法进行穿刺,但穿刺前局部皮肤喷气雾型皮肤冷喷剂。常规皮肤消毒待干后,距离穿刺点4~8cm 处喷皮肤冷喷剂,喷射范围在有效消毒范围内,按压气雾型皮肤冷喷剂2次,每次持续时间5s,直到皮肤刚好变白,在30s内快速进针。
1.3 评价方法 疼痛测评:采用疼痛11点数量评分法[4](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11)评估,以0~10数字记录,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每组穿刺前向患者讲解NRS-11的评价方法,穿刺时让患者自己选择疼痛数值,做好记录。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有回血,送针顺利,静脉输注畅通,且穿刺局部无液体外渗,为一次穿刺成功,退回重新穿刺为穿刺失败[5]。冷喷皮肤损伤评价:皮肤损伤为皮肤变得苍白或蜡黄,无损伤为发白退去,感觉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CMH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疼痛程度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2.3 观察组冷喷皮肤损伤情况 观察组患者皮肤无损伤,零冻伤率。
3.1 静脉留置针穿刺局部冷喷止痛机理及效果
皮肤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痛觉神经主要分布在真皮层,手背浅表静脉主要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因此静脉穿刺易引起疼痛。气雾型皮肤冷喷剂主要成分为五氟丙烷,常压下<15℃时为无色液体,无异味,在体育外伤中用于局部急性软组织损伤镇痛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实验研究[6]表明气雾型皮肤冷喷剂冷喷局部能使皮肤即时温度降至0℃,局部皮肤出现足以引起麻醉镇痛作用的低温,神经末梢对疼痛感下降,表1显示,穿刺时观察组患者轻度疼痛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中度疼痛例数少于对照组,且无重度疼痛,表明局部冷喷能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的疼痛;由于两组患者静脉穿刺均选择粗、直的血管穿刺,因此,表2显示,两组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研究[7]气雾型皮肤冷喷剂作用于人及动物皮肤后,局部温度迅速下降至0℃,喷药后10s,皮肤温度达(11.30±0.3)℃,30s后,皮肤温度上升至17.3℃,喷药后1min,局部皮肤温度已回复至20.5℃,因此观察组局部皮肤冷喷后,患者只感觉局部凉快、舒适、无不良反应,皮肤冻伤率为零。综上所述,局部冷喷具有减痛显效迅速且安全,同时操作简单、易行,因此患者易接受。
3.2 局部冷喷的注意事项 由于气雾型皮肤冷喷剂冷喷后使局部皮肤出现足以引起麻醉镇痛和止血作用的低温,但低温维持时间较短,因此,操作人员要技术熟练,要求在喷药后30s内迅速进针,否则镇痛效果会降低;冷喷后,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如皮肤发白是否退去、感觉是否恢复;由于产品含氟成分,故对氟过敏、糖尿病、周围循环差及皮肤感觉迟钝者不宜使用。
[1]鄢建勤,王英,唐岸柳,等.湖南三大省级医院术后疼痛现况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1):1384.
[2]肖激文.实用护理药物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50-351.
[3]李彩凤.复方利多卡因软膏减轻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21):4651-4653.
[4]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2.
[5]袁雪梅.不同型号头皮针在慢性肝病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1,10(12):1071.
[6]姚振均,姚笃卿.冷镇痛气雾剂药理和临床试验[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6,23(4):267-270.
[7]罗兴华,张沛棠,冯绍祯,等.冷却镇痛气雾剂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观察[J].广州体育学报,1986,1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