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13-11-24 06:38陈杏枝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磺酸钠丹皮根型

陈 波,陈杏枝,刘 红

(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仙桃433000)

0)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电脑、电视、空调的普及、工作和学习压力的增大,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颈椎病临床上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合型6种。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主要是因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小关节错位等引起椎间孔变窄或椎间盘退化引起椎间隙变窄,压迫或刺激颈脊神经根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病男女比例约为1.5∶1。我院疼痛康复科运用多向穴位注射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且随访复发率较低,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湖北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门诊及住院病例。本组病例采集时间为2009年8月~2011年12月,共96例,其中男60例,女36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多向穴位注射)50例、对照组(传统毫针刺结合TDP照射)46例。治疗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20年。对照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22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临床疼痛治疗学》[2]中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①以颈部脊神经根性痛和根性肌力障碍为特点;②一侧颈肩上肢反复发作疼痛、麻木、仰头、咳嗽时加重,常因劳累、寒冷诱发;③手指麻木,活动欠灵活,有时可见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④患椎棘间及椎旁有压痛,并向上肢放射;⑤X线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⑥牵拉试验和椎间孔挤压试验常为阳性。

1.3 排除标准

①经X线、CT、MRI等检查确诊为颅内肿瘤、结核、外伤及先天畸形等所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②合并有严重的肝、肾、肺、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合并身体某一部位有明显感染者;④妊娠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针具选取贵州安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迪牌无菌针灸针,规格0.30×50~75 mm。主穴:取病变疼痛部位之夹脊穴、肩井、天宗、手三里、曲池、列缺,均取双侧。配穴取阳陵泉、承山等,均取患侧[3]。患者采取健侧卧位,暴露颈项部及双侧上肢,皮肤常规碘伏消毒后,用一次性10 ml注射器吸入丹皮酚酸钠注射液(南京金陵制药厂生产)2支(4 ml),换用牙科5号针头,常规穴位注射法刺入穴位后,在保证安全的状况下,斜向上下左右多向针刺,同时尽量深达骨面,每穴注射药物0.5~1.0 ml。每日1次或两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4-5]。

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参照《针灸学》5版教材),取穴:患侧或双侧颈部阿是穴,靠近相应椎间孔处为进针点。肝肾不足型加肝肾俞或命门;气滞血瘀型加合谷、委中;风寒痹阻型加风池、外关。患者取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阿是穴用直径 0.30 mm或0.35 mm、长度为50 mm的一次性毫针,常规进针,最好能刺进椎间孔,有触电感向对侧上肢放射为佳,其余穴位常规剌法,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其间行针2~3次。同时配合TDP(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照射颈项部。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2.3 牵引及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嘱所有治疗患者均使用气体颈椎牵引器自行牵引,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 min。嘱咐病人平时注意正确的生活方式,切忌半卧半躺在床上看电视或看书,选用适当高度的枕头(枕头高度为患者本人握拳高度的1~1.5倍),保持颈椎的正常受力,避免颈椎进一步受伤和劳损。

3 疗效标准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标准。治愈:肩臂放射性疼痛消失,臂丛牵位试验阴性;好转:疼痛、麻木减轻,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表1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96%,而对照组分别为71.7%和89.1%。两组治愈率经χ2检验,疗效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多向穴位注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传统针刺结合TDP照射)。两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多向穴位注射是由《灵枢·官针》的“恢刺”、“合谷刺”、“齐刺”等针法变通而成的穴位注射方法。“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以往单针刺法只能在病灶局部一点起作用,而多向刺可使针刺范围大、距离大,能使所有病灶贯通,较大限度地舒缓拘急的筋肉组织,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状况,有利于局部新陈代谢和致痛物质的清除。多向穴位注射可增加针感,松解病变粘连组织从而加强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能,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古代中医学中无神经根型颈椎病这一病名,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归于“骨痹”、“筋痹”之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发生的关键是肾气虚损、筋骨失养、跌仆闪挫或受寒湿之邪为其诱因,经脉困阻、气血运行不畅是疼痛出现的主要病机。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产生的原因是机械压迫和炎症反应所致。突出物的机械压迫导致神经根缺血,破裂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神经根炎症,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引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加重神经根炎性水肿,提高其对疼痛的敏感性。

多向穴位注射法深刺至骨及较大病灶区域,可刺激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含感觉纤维),并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神经节,改善神经根周围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炎性水肿,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减轻突出髓核的自身免疫刺激,减轻神经根及肌腱组织粘连,并提高弛缓的韧带、肌肉的兴奋性,增强其修复能力,改变局部椎体病变及劳损、肌肉强直等症状。

多向穴位注射与传统毫针刺法比较,其针感强度的增强呈几何式的放大,传导范围广,对周围组织都起到调节的治疗作用。穴位注射不仅有单纯的针刺作用,而且有药物的药理作用,其穴位注射的药理作用效果极大地优于单纯的肌肉注射药物所产生的药理效果[6]。

牡丹皮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炎、止血镇痛、消热消肿等作用[7]。丹皮酚是牡丹皮的主要成分。丹皮酚能抑制多种炎症反应,除了直接对抗内源与外源性炎症介质,也与抑制白细胞向炎性部位的移行有关[8]。丹皮酚磺酸钠具有与丹皮酚相同的作用,较丹皮酚单方制剂药效强。

丹皮酚为中药牡丹皮和徐长卿的主要成份,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是一个高效低毒的药物。它具有抗菌消炎、镇痛消肿、降温等多种药理作用。将丹皮酚磺化后制成丹皮酚的磺酸钠盐,即丹皮酚磺酸钠,其水溶性提高,而且抗炎、镇痛、解热等药理作用依然不变[9]。丹皮酚磺酸钠注射液不仅具有抗菌消炎、消除肿胀的作用,并且能够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10]。在注射过程中偶有疼痛现象发生,与患者体质等有关,不需要给予其它特殊处理。丹皮酚磺酸钠注射液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也未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多向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传统毫针刺结合TDP照射,且极大减少了患者的往返医院的时间和负担,减轻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使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3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王一先,陈少宗.针灸体穴治疗颈椎病取穴现状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9):30 -31

[4]陈波,杜艳芳.多向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8):50 -51

[5]陈波,刘卫兵.针刀手法综合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5):53

[6]郑惠平.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30 -31

[7]刘爱敏,武海军,杨玉梅.丹皮酚的镇痛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4,20(2):99

[8]巫冠中.丹皮酚的抗炎作用及机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3):147-150

[9]李逢春,周晓玲,磨红玲,等.丹皮酚注射液增强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37 -38

[10]黄浩.丹皮酚磺酸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现代医学与临床,2007,7(12):35 -36

猜你喜欢
磺酸钠丹皮根型
离子液体辅助研究“双丹方”中活性成分量的关系*
丹皮酚的体内抗炎镇痛和体外抗氧化效果评价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厂家丹皮酚软膏中丹皮酚的含量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黄河鲤急性毒性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改善高固体系木质纤维素酶水解的研究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
石墨烯水溶液的分散性研究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