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侠,李昭凤,李春静,高树中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妇女中痛经的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1]。针灸治疗该病疗效较好。本研究选取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VAS≧60),分为单穴(十七椎)针刺组和多穴(十七椎、三阴交、次髎、地机)针刺组,在患者痛经发作时针刺,观察针刺对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影响,探讨针刺单穴、多穴组的镇痛效应及差异,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本课题自2006年10月到2011年4月止。其中568例患者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院、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浙江省针灸推拿医院5家分中心。年龄为17~33岁,月经初潮时间为12~16岁,病程为2~216月。采用中央随机法进行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68例患者从中选取VAS读数≧60 mm的患者,为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共78例,其中单穴组(十七椎)34例,剔除1例,多穴组(十七椎、次髎、地机、三阴交穴)44例,剔除1例。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3]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拟定: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它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且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①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6~35岁;③月经周期基本规律(28±7)天;④接受本疗法前1个月经周期未接受其它治疗,且治疗前2周内未服用止痛药、镇静药及激素类药物;⑤签署知情同意书;⑥VAS评分≥60 mm。
①哺乳期妇女;②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不适宜于针灸的其他疾病患者;③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④参加本项临床研究的医务工作者。
已入组病例但符合以下之一者,予以剔除:① 误诊、误纳;②无治疗记录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③治疗期间同时服用其它治疗痛经的药物者。
单穴组取十七椎,多穴组取十七椎、次髎、地机、三阴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进行穴位定位,根据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确定每穴的针刺方向、深浅:十七椎直刺0.5~1寸,三阴交、次髎、地机直刺1~1.5寸。
针刺使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40~50 mm×0.25 mm,苏州医疗用品厂出品)。由专人负责。在痛经发作时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按照“先阳后阴,先上后下”的原则进行针刺,具体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主编的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针刺得气后施行提插捻转泻法,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0.5 min左右,留针30 min。1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采用国际常用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法评定痛经腹痛的疼痛程度。将疼痛程度用0~100 mm表示,0表示无疼痛,100 mm表示无法忍受的疼痛,受试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选择一个最能表示疼痛的数字。
观察每个月经周期针刺前10 min及进针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 及 起 针 后 30 min、60 min、120 min的疼痛变化情况。针刺操作及疼痛评价由专人操作,采取操作者与评价者分离的原则。
使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UNIVARIATE过程),视觉模拟评分(VAS)读数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ANOVA过程并输出球形检验结果),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单穴组第1次针刺各时点VAS读数比较 见表1。由表1可见,各个月经周期针刺5 min后患者疼痛程度开始明显减轻,并且随时间延长,疼痛继续减轻,在针刺30 min时针刺效应达到最大,起针后30 min针刺镇痛效果较针刺30 min有所减弱,但时效仍然持续直到起针后120 min。各月经周期组内各时点分别与针刺前、针刺5 min、针刺10 min、针刺20 min比较,P<0.01,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
3.4.2 多穴组第1次针刺各时点VAS读数比较 见表2。由表2可见,各个月经周期针刺5 min后患者疼痛程度开始明显减轻,并且随时间延长,疼痛继续减轻,时效持续直到起针后120 min。各月经周期组内各时点分别与针刺前、针刺5 min、针刺10 min、针刺20 min比较,P<0.01,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
3.4.3 单穴组、多穴组第1次针刺VAS读数比较由表1、2可见,在第1月经周期起针后60 min、在第2月经周期起针后120 min多穴组与单穴组比较,VAS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间点VAS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多穴组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3个月经周期第1次针刺各时点VAS读数比较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病位在胞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针刺治疗该病可迅速止痛,疗效持久且不易复发。原发性痛经的针灸取穴规律对研究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优化方案至关重要。本研究所选取的十七椎,能通过督脉调节胞宫,起到局部治疗作用,且符合“从阳引阴、阴病治阳”的中医治疗原则[5]。次髎为膀胱经穴,膀胱与肾相表里,且与病位相近,针刺可调冲任经气,畅胞宫气血,能够起到行气活血、益肾壮阳、调经止痛之效。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郄穴是经脉经气深聚的部位且阴经郄穴多治血证[5],足太阴脾经郄穴,为血中之气穴,能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与冲、任二脉密切联系,针刺三阴交能够调节冲、任二脉,且通过调和三阴经气血而调控胞宫,从而治疗痛经。
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刺单穴、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效应,由于原发性痛经患者多在月经期的第1天疼痛最为严重,故选取月经期的第1天疼痛发作时进行针刺,连续针刺3个月经周期,来比较针刺单穴、多穴的镇痛效应。表1、表2的结果显示:针刺5 min后,两组VAS读数均开始明显降低,两组3个治疗周期第1次针刺治疗前即时读数逐渐降低,且第2、3月经周期VAS读数与第1月经周期VAS读数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除第1月经周期起针后60 min、第2月经周期起针后120 min外其他各时间点多穴组与单穴组VAS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 IMMPACT(Initiative on Methods,Measurement,and Pain Assessment in Clinical Trials)推荐标准,该组在针刺20 min开始持续到起针后2 h的镇痛效应,均有临床意义。由上述结果可以总结出如下结论:①针刺单穴和多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均有明显的即刻镇痛效应,且该效应具有临床意义;②针刺单穴、多穴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均具有累积镇痛效应;③针刺单穴、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镇痛效应无显著性差别。
综上所述,针刺单穴、多穴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的镇痛效应无显著区别,故从优化方案的角度考虑,针刺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单取十七椎穴即可。但多穴组取穴为单穴组的3倍,镇痛效应无明显差异,穴位处方间为拮抗亦或协同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1]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15(4):2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63-266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7
[4]Jensen MP,Karoly P,Braver S.The measurement of clinic pain intensity:a comparison of six methods[J].Pain,1986,27:117 -126
[5]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