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秀梅 副教授 栾 华 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应用英语学院 辽宁大连 6044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000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的规模日益扩大。跨国公司不仅为东道国带来了资金、技术,而且也带来了现代企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先进理念。但是,由于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跨国公司往往面临着母国和东道国的民族文化以及和自身企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S.P.Robbins(2001)指出,冲突并不总是一种客观的、有形的现象,冲突最初只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只有冲突的各种表现形式如争吵才是可见的,即文化的隐性部分是不可见的,只有文化的显性部分的表现才会为人所得知。成功的跨国公司固然很多,但因为文化因素造成失败的跨国公司也不在少数。彼得·克鲁克认为,国际企业经营管理 “基本上是一个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多样性相结合的统一管理”。
跨国公司的运营中,如何将这种冲突降到最低并实现跨文化的最有效管理?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路径如何?如何来分析这种跨文化冲突并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与途径?为了实现跨文化的有效管理,采用何种手段来处理跨文化冲突就成为能否实现跨文化有效管理目标的较为关键的步骤。因此,本文以文化核心维度为基础,探究并讨论跨国公司发展与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路径,分析并评价跨文化管理中跨文化冲突过程的三个阶段,最终提出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有效路径,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文化管理提供理论保证。
探讨文化,离不开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Brown H.D.,1994),“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并且“语言是一种非本能的、后天形成的文化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非本能地使用自发创作的符号沟通思想,表达情感和愿望的交际手段”(Sapir, E.,1921)。在文化洋葱理论中,洋葱的最外表的一层是象征物,就是指语言(Hofstede, G.,2001)。而对于文化的理解,可以从文化的显性及隐性角度来分析(时秀梅、栾华,2013)。显性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外在表征,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方式。文化的显性特征采用沟通这一因素加以分析。按照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1907)的说法,人终生需要和其他人来建立合作的关系,而统治人类,需要通过语言的方式。人是通过语言的交流,通过语言的方式建立起来政治体制,建立起来整个社会模式等等。
文化的隐性特征则是根据与全球经济中的社交和商务实际相关的五个问题提炼而得(Steers, R.M.and Nardon, L.,2006),即第一,与环境关系: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社会组织:指的是以个人为中心还是集体为中心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第三,权力分配:指的是社会中权力与权威的分布。第四,规则导向:指的是个人和社会控制机制以减小不确定性。第五,时间模式:指的是对时间和工作的安排与利用。
综上所述,对于跨文化管理中文化的理解,可以从文化的显性和隐性角度来阐释,如图1所示。
跨国企业中最常见和最公开化的文化差异,就是来自行为者双方的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而引起的差异。这些表达方式通常是通过语言、神态、手势、表情和举止等表现出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相同的文化符号可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隐性文化则指的是文化的内在核心部分,通常是隐藏在文化表层之下,不易被对方所感知,需要一定时间与实践的积累或者后天努力才能获得的感知。
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过程与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运营过程是相对应的。跨国公司初始进入东道国市场时会遭遇文化冲突和文化碰撞,在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文化也进行整合与创新,最后当跨国公司走上正轨开始规模运营时,跨文化管理达到适应期。跨文化管理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相一致,这一路径既适合于以合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也适合于以独资方式进入东道国的跨文化管理。以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的合资企业为例,其合资企业的发展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合资企业运营失败,退出东道国市场;二是合资企业运营良好继续合资经营;三是合资企业逐步发展为独资企业。
跨国公司发展路径与跨文化管理路径一致,跨国公司发展的宏观目标是顺利运营并盈利,跨文化管理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达到母国与东道国的跨文化和谐有效统一。因此,从动态角度分析,跨文化管理的发展路径与跨国公司运营发展过程的最终目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如图2所示。
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发展过程中,按照发展阶段的顺序,可以将跨文化冲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输入阶段,主要指的是跨文化冲突的产生;冲突处理阶段,如何使用科学的手段,采用恰当的和谐处理方式;输出阶段,指跨文化有效管理目标实现,跨国公司组织绩效增加,公司经营管理稳定。但是,如果这一阶段采用的跨文化冲突处理手段不和谐,没有实现跨文化冲突的正确处理,那么就极易导致跨文化冲突处理“输”的结果,即跨国公司组织绩效降低、公司经营管理矛盾激化、业绩下滑等,直接导致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失衡。图3归纳了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处理的过程及选择不同的处理手段所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图1 文化核心维度图示
图2 跨文化管理与跨国公司运营的发展过程
图3 跨文化冲突处理过程
图4 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有效路径
跨国公司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员工双方所在母国或民族文化背景差异。中观层面指的是跨国公司股东双方母公司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风格差异,这种差异在借助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的跨国公司中尤为明显。微观层面主要指的是个体文化差异,如年长者与年轻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部门的员工之间的差异等。跨国公司自身文化就处于母国和东道国两种文化的碰撞、冲击、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跨国公司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由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跨文化冲突。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就是解决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化冲突。
跨文化管理的中心任务是解决跨文化冲突,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实现并超越跨文化有效管理的目标。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事实上一直是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双重作用力下对跨国公司进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其中,显性文化的代表——语言,将母国、东道国和跨国公司联系到一起; 时间模式、规则导向、社会组织、权力分配以及与环境关系五个因素则构成跨国公司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的隐性部分。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处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并且,在各种不同层面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冲突之中,跨文化沟通始终是显现在最外层的,是最先被人们所感知的。图4详细描述了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有效路径。
跨国公司是将母国与东道国各方的资本、技术、人员、劳动等相关资源进行重新组合,而其深层次的内涵则是两国文化的交汇、冲突、碰撞与融合,借助跨文化有效管理手段,可促使其跨国公司产生1+1>2的增值效应,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跨国公司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正视国别之间的文化差异,重视文化冲突带来的危害,全面实施跨文化管理。当然,跨文化的相对稳定状态并不是全部消除文化之间的冲突,因为“只要有跨国公司,就有文化之间的差异存在,就意味着有跨文化管理的存在”(黄伟东、蔡建生,2006)。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管理的影响属于双重性质的,文化的差异性在企业管理中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加多样的管理风格和更加丰富的管理思想(宋冬梅、李国振,2006),因为文化差异除了可能带来摩擦与冲突外,也能带来巨大的收益,只有正确掌握在未来环境中影响企业文化的内外力量,并能采取相应措施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因此,客观对待文化差异,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夸大化,正确认识和理解跨文化冲突,处理和化解跨国公司管理领域中的跨文化冲突与摩擦,实现跨文化管理的协调一致,是跨国公司借助海外市场收获母国与东道国双赢或多赢结果的最重要选择。
1.Robbins,S.P..Organizational Behavior[M].9th ed.Prentice-Hall, Inc., 2001
2.Brown H.D., Teaching by Principles.Englewood Cliffs[M].NJ;Prentice Hall.1994
3.Sapir, 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1921
4.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2 ed.)[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1
5.时秀梅,栾华.基于文化核心维度的中美文化差异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
6.Adler,A..Study of Organ Inferiority and Its Physical Compensation[M].1907
7.Steers, R.M.and Nardon, L..Manag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 [M].USA,2006
8.黄伟东,蔡建生.中外企业文化差异有几多?—有跨国公司,就意味着有跨文化管理的存在[J].大经贸,2006(8)
9.宋冬梅,李国振.中西文化差别的实证研究及对跨文化管理的影响[J].上海管理科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