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筱先,刘蜀知,丁弘才,黄志强
(西南石油大学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成都 610500)
许多重点高校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大精设备共享管理建设,已经积累了较为成功和有效的经验。有相当数量的“211工程”高校建立了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采取了有利于开放共享的政策办法,持续优化经费管理、考核与激励等日常管理的工作机制;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对用户、管理者、服务者都开放透明的信息系统,将以分析测试中心为代表的校级平台、分析测试服务有特色的院系学科平台以及分布于学科的共享机组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上,对校内外开展服务[1-3]。以清华大学为例,以分析测试中心为核心,整合散布于学科平台、科研课题组中的分析测试资源,构建全校性的分析测试共享服务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4-6]。有别于“211工程”高校,各省属高校在其学科分布,科研规模,专业特色方面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这部分高校不能简单地复制许多部委院校的成功发展模式,而要根据自身的科研发展状况和专业分布特点决定自身的发展模式。高校需要制定适合学校具体情况的校内制度,不断更新管理手段,持续提高共享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7]。
西南石油大学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学校。1958年建校以来,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一所以工为主、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中支地等专项资金的不断投入,学校的固定资产不断增加,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08年到2012年五年间,我校仪器设备台(套)数和总价值分别增长了50和100,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精设备台(套)数增加100,总价值增长了150。这些仪器设备为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硬件保障。如何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8]。
2008年我校已初步形成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以下简称大精设备)的共享框架体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文件精神,先后颁发《西南石油大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专管共用管理办法(试行)》(校设字 [2008]1号)和《西南石油大学大精设备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校设字[2008]2号),从学校政策上支撑大精设备开放共享使用。2011年又颁发《西南石油大学大精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校设字 [2011]6号),进一步规范完善设备的共享使用,明确规范有偿使用来鼓励大精设备纳入共享平台。文件规定价值10万元以上的教学科研类设备为大精设备,要求中央和省财政经费以及学校自筹经费购置的、具有较强通用性的、运行状态良好的、有一定开放能力年使用机时能达400 h以上的大精设备都需纳入开放共享的管理平台。对于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以及接受馈赠形成的仪器设备,本着自愿的原则纳入校级共享平台。
目前,我校拥有教学、科研类40万元以上的教育部管大精设备111台,价值11 256万元,10-40万元教学、科研类校管大精设备287台,价值5 877万元。截至2013年春季学期,纳入学校共享平台的大精设备台套数已达到133台(套),价值7 552万元。学校共享管理文件的出台为大精设备纳入开放共享平台提供了政策支持,激励学院设备开放共享,使得近五年来对校内外开放共享的大精设备数年增约20。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是学校大精设备开放共享的归口管理部门,制定设备开放共享运行管理机制,对共享平台设备进行宏观管理。组织各学科学术带头人负责对大精设备的论证、考核,为学校大精设备投资方向做出决策指导。加强学科之间大型仪器设备配备、使用和调剂的协调工作,优化资源配置,使共享平台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2010年年底,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下设立大型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学校大精仪器设备的入网共享、平台维护、基金管理等。各学院(中心)为大精设备的管理单位,由主管院长具体负责本单位大精设备开放共享使用的实施,并通过培训、引进实验技术人员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实验技术骨干队伍。通过“专管共享”的管理模式,全校超过30的大精设备加入学校共享平台为校内外提供开放服务。该模式下的共享管理不同于分析测试中心,大精仪器设备分散安置在各学院实验室,由学校实行集中开放共享管理,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信息平台。由于设备没有集中安置,所以委托设备所在单位进行具体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适合没有建立集中分析测试中心的高校,在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责权分明的情况下,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可达到大精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目的。建立“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大精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提高设备利用率的一种重要措施,可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增加大精仪器设备开放度,避免校内重复购置,较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为学校科研教学服务[9]。
为鼓励学校大精设备的开放共享,2011年起学校文件规定共享平台上的设备为有偿使用,即除本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计划外使用共享平台上的设备需支付一定费用。包括科研服务和对外服务,收费定价标准根据仪器设备折旧、物耗、人工和管理进行核算得出,经学校审核后确定。有偿管理办法对本校教师科研项目使用仪器设备提供50的优惠,在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科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有收入全部纳入学校设立的“大精设备开放基金”,由学校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学校管理文件规定了学校、学院、机组各方面利益的分配政策,基金实行专款专用,用于入网共享设备的维修、功能升级、运行物耗、人工和管理。其中85划归所在学院,用于材料能源消耗、房屋租赁、维修、功能开发和升级以及技术人员劳务费和学院管理等相关支出。学校提取15统筹规划用于信息平台建设管理和升级以及大精设备效益评价考核奖励。
2008年实行开放共享,到2011年明确有偿使用办法以来,大型设备专项基金收入从2008年的15.6万元,到2012年80万元,增加了4倍。大部分收入返还学院机组的制度激励了学院大精设备纳入共享平台,同时在稳定实验技术人员上也起了一定作用。
“大精设备专管共享系统”是2009年底开始由我校自主筹建开发,2011年正式投入试运行的一套大精设备共享信息管理平台(图1所示)。校内外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平台,查询设备基本信息和技术指标等,并可通过在线方式预约设备使用,是了解设备资源的良好途径。平台还发挥着重要的管理作用,各机组可以通过平台填报设备使用情况,管理中心通过平台对入网设备使用状况进行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
图1 西南石油大学大精设备专管共享系统界面
2011年,还引入对大精共享设备的绩效考核机制,在机时利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功能开发和服务收入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机组自行填报《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每年进行一次,学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对评价结果进行复核、抽查,并将结果向全校公布,接受全校监督。有偿服务机制使学校对大精仪器设备的绩效有客观真实的了解和掌握,为实施大精仪器设备绩效管理提供了基础。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年度工作考核,并作为相关单位以后仪器设备购置和大精设备管理人员编制数以及相关人员考核、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依据之一。对于考核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学校将予以表彰奖励,对于不合格者则要求限期整改。若连续两年不合格者,学校将通过校内调剂等方式发挥设备效益,并在两年内对该单位新申购仪器设备从严审批。
在这五年的共享管理发展中,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入网共享设备台套数稳固增加的同时,达到学校额定机时400 h以上的设备几年来都维持在30左右,共享开放力度和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大精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编制增长不能适应大精设备快速增长的需要,人员结构失衡很难有高的工作效率,不能形成科学持续的发展。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和交流学习不足,也影响了大精设备的实际使用水平和功能开发。此外大精设备指导性总体规划不充分,存在建设计划不合理和较低效益建设的情况,加上设备论证有一部分是流于形式影响了论证质量,这些都是造成设备使用效益不高的原因。在经费问题上目前我校在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和大精设备开发基金的政策支持下,少部分机组收入已经能在维修和升级改造上达到自身造血的功能,但是还有很大部分机组,受传统观念影响不能按照管理制度收费。
在学校仪器设备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加强规划工作,就会不断加大后续资源整合的工作量,不断造成重复购置、低效使用、公共资源浪费的问题,建设的力度越大,留下的问题越多。从2008年我校初步形成大精仪器设备共享框架以来,先后颁布文件来规范和激励学校设备纳入开放共享,并通过共享平台向校内外公开设备信息和设备运行情况,获得了初步成效。纳入共享设备台套数和设备服务收入稳固增加,入网积极性较强。通过引入效益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措施,增强了学院设备开放共享的意识。但同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设备资源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需配置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设备技术管理人员,保证服务质量和数量,以提高设备利用率;此外,学校应加强顶层规划,在设备建设上集中力量、合理规划高效建设;在有偿使用管理上持续规范收费制度,打破各自占用的传统观念,使有偿使用成为激励工作人员积极性和设备开放使用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通过西南石油大学大精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实践研究,给同类高等院校提供经验和参考。相信各高校在共同的总结和实践基础上,会逐渐寻觅到真正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办法。
[1] 王祎,华夏.促进我国科学仪器管理与共享的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29-33.
[2] 严薇,柴毅,廖琪.构建高效运行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24-27.
[3] 陈敬德,温光浩,周海涛.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机理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32-35.
[4]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2006-02-07).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40244.htm.
[5] 朱静.国家级创新性高端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带动高质量的开放服务[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1,28(1):1-4.
[6] 闻星火,黄乐,王琦.探究大型仪器共享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90-91.
[7] 闻星火,郭英姿,魏婧,等.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建设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5-9.
[8] 梁国华,杨树国,武晓峰,等.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设立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88-193.
[9] 尹立苹,刘雁红.大型仪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8(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