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情节重复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2013-11-22 00:31:18
关键词:压迫者同质性梅拉

康 颖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 重复理论

重复是米勒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视角,对发现文本中存在的深层意义有重要启示。米勒认为,文学作品是不具备权威性且意义游移不定的文本,作品的意义复杂多变,有时甚至相互冲突。文学作品的丰富意义,常常来自于这些重复的组合。

1.1 柏拉图式重复与尼采式重复

米勒根据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提法,从理论的高度把重复分为两类:柏拉图式重复与尼采式重复。柏拉图式重复“精确地将世界定义为摹本或表现,将世界视为图像”[1]7,是建立在理性的原形基础之上,世间的某些相关幻想都是以这个原形为基础,都是它的模仿物。尼采式重复“与前者针锋相对,将世界定义为幻影,它将世界本身描绘成幻想假设事物”[1]7,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之上,而非理性的原型,它设想每一事物都是唯一的,在本质上他们是相互区分的。显然,柏拉图式重复强调事物的同质性,是“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体现”[2],而尼采式重复强调事物的异质性,“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2]。

当然,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两种类型的重复是互相排斥的,“恰恰相反:第二种和第一种相关,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它的一种回应——事实上,在多数叙事文本中,这两种形式同时现身”[3]。米勒则认为, “虽然两者在根本上相互抵触, 但彼此如影随形,无法分开, 每一种重复都不可避免地召唤另一种重复, 如它的影子般。你无法拥有一种重复而没有另一种重复。从这个角度看, 一个文本与另一个文本的差异就在于这两种重复模式相互交缠方式的不同而已”[1]16。

1.2 米勒的三类重复

米勒在他的解构主义代表作《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中,将重复按照其规模大小,分为三类:一是细节的重复,即“一部作品内细小处的重复”[1]7,如措辞、外观、心情等;二是同一部作品内,“事件与场景的重复”[1]7;三是一部作品与其他不同作品在“主题,人物,事件等方面的重复”[1]7,即跨文本的重复。一部作品内部情节的重复是研究这部作品很好的切入点,它能够反映作品内人物态度、观念的变化,同时,也从侧面告诉了读者作者个人态度的发展与变化——对于研究作品来说有重要意义。

2 《耻》的情节重复

《耻》是南非作家库切的作品,最早出版于1999年,库切因为这部作品再次获得了英国布克奖。小说以当代南非社会为背景,采用第三人称不可靠叙述手段,讲述了白人教授卢里的一段曲折经历。卢里是开普技术大学的一名教授,也是一位离婚人士。表面上看来,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似乎还挺满意的。然而,他与学生的一段性丑闻却彻底颠覆了他貌似还可以的人生。小说从卢里教授与妓女的关系开始说起,然后讲到他与一名女学生梅拉妮的性关系。时间没有多久,卢里就受到了投诉,状告他性侵犯女学生。在这段性关系被公布于众后,卢里不愿屈服于外界压力,愤而辞职,这是小说的前半部分。在后半部分,无处可去的卢里来到了女儿露西在东开普的农场,想就此与女儿一起过平静的生活。在这里,卢里接触到了南非的乡村,一个和城市截然不同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包括佩特鲁斯、贝芙等人,他们对卢里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来到这里没多久,卢里和他女儿的平静生活就被打破了。三个黑人闯进了农场,将卢里打伤,杀了露西养的狗,并轮奸了露西。与之前的性丑闻不同,这件灾难对卢里产生了近乎毁灭的破坏力。在这样一种看似历史轮回的命运中,同为受害者的卢里和露西有着各自不同的态度。卢里认为应该求助于法律和公正,惩罚凶手;而露西则保持了沉默。正是在卢里和露西的冲突与交流中,故事的意义慢慢展开,但似乎又未曾完全显现。在小说中存在着许多的情节重复,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两段性关系。第一段是白人教授卢里与女学生梅拉妮发生的性关系;第二段是在东开普农场,三个黑人强奸了卢里的女儿露西。

3 《耻》情节重复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耻》中的两段性关系是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部分,也最震撼人心。在这两段性关系中,男性都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则处都于被压迫地位。第一段是卢里对梅拉妮的性侵犯,第二段则是黑人强奸露西。这两段性关系中,女性都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和男性发生了性行为。在卢里第一次侵犯梅拉妮时,她根本就没有思想准备。...she is too surprised to resist the intruder who thrusts himself upon her[4]24.在梅拉妮知道卢里的意图之后,她借口自己的表姐即将回来,进行了委婉的抵抗。最后,在委婉抵抗无效的情况之下,梅拉妮终于放弃。她在整个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就是躲避。All she does is avert herself: avert her lips, avert her eyes[4]24.梅拉妮可以说是极不情愿的,因而卢里的行为几乎是一种强奸,或者说是一种在权威支持下的性侵害。他们的种族身份是不同的:卢里是一个白人教授,而受害的女学生梅拉妮是有色人种。She is small and thin, with close-cropped hair, wide, almost Chinese cheekbones, large, dark eyes[4]11.第二段性侵害是在乡下农场里。在那里,三个黑人袭击了卢里和他的女儿露西。如果卢里对梅拉妮还保有一丝虚伪的礼貌的话,这三个人则是彻彻底底的暴力强奸。虽然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这个过程,但是读者的的确确都明白当时发生了什么。

尽管情节上有重复,但具体细节方面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部小说里,正是重复的异质性与其同质性的共存,使小说更具有了震撼力。其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比较。首先从人种来说,在第一段性关系中,是白人侵犯有色人种;在第二段性关系中,则换成了有色人种侵犯白人。看起来,这是一种命运的轮回。

从所处地位来看,强奸者与被强奸者的地位发生了逆转,开始是白人强奸有色人种,后来则变为有色人种强奸白人。进一步看,这反映了二者权利的更替,即压迫者变成了被压迫者,被压迫者则反过来压迫之前的压迫者。这种权利地位的更替,在小说中,通过性关系体现出来。或者说,小说就是想通过性关系的变化来提醒人们:在南非这片土地上,权利的转移与时代的更迭已经来临,与时代更迭相伴随的,是社会的动荡和弱者的呻吟。在这两段性关系中,人种与肤色发生了变化,没有变的永远是性别,即女性都是处于被强暴、被压迫的地位。

在压迫面前,这两位女性作为弱者,她们都放弃了自己的言语权利,选择了用沉默来反抗压迫。梅拉妮在被强迫进行性行为时,她没有进行有声的反抗,她所做的就是躲避和沉默。…like a rabbit when the jaws of the fox close on its neck[4]25.露西在被性侵犯之后,面对自己的父亲,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沉默。By the time he has the door open, Lucy has turned her back on him[4]97.她并不想去报警或者做其他反击的行为。即使在被父亲逼问,不得不回应时,她的用词也是极为简洁与冷漠的。不同的当事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她们的反应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沉默。

4 情节重复产生的意义

情节的重复既存在异质性,也存在同质性。不同的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种族与地位。相同的是:两次悲剧的受害者都是女性;侵害过后,这两位女性同样都选择了沉默。与其说女性自己保持沉默,更不如说,她们的声音都被有意和无意地掩盖了。她们被迫卷入权利争夺,是权利斗争的受害者。即使有人为她们提供支持,也并不是为女性的弱势地位提供支持,而是因为她们是同一个种族,是自己人。We: he is on the point of saying, we westerners[4]202.这种支持是种族支持,更准确地说是种族斗争的一种手段。至于女性的受害者地位,对于支持者来说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分析重复的同质和异质之后,可以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次意蕴。

从压迫者地位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了解南非社会的变迁。在黑人掌握政权后,南非白人由原先的主宰者变成了边缘人和被报复的对象。社会的变迁没有给南非社会带来和平与宁静,相反混乱随之而起,再一次蹂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从卢里的一段抱怨中得到了明确的反映:

A risk to own anything: a car, a pair of shoes, a packet of cigarettes. Not enough to go around, not enough cars, shoes, cigarettes. Too many people, too few things. What there is must go into circulation, so that everyone can have a chance to be happy for a day[4]98.

从这个角度来说,库切提出的问题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新课题,那就是获得平等地位的受压迫种族该如何面对过去。其实,仇恨与报复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它们只会给社会再一次造成伤害。

除了提出后殖民主义的新问题之外,库切通过作品的同质性重复,即不同女性对于压迫做出的相同沉默,构成了自己在女性主义问题上的观点。从作品中可以发现,女性常常成为社会冲突和压迫的受害者。这部作品反映的南非社会,其中存在严重的种族压迫和极端反抗,这些压迫与反抗经常都以性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些性侵犯中,女性的反抗不同于其他的反抗,她们通常采用沉默作为手段——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最后抵抗。女性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中,不仅要面对种族的压迫与暴力,她们还要面对来自男性的压迫与暴力。从这层意义上讲,《耻》也是一部女性主义小说。这部作品正是通过后殖民主义描述和女性主义描述,向读者揭露了南非社会的深刻矛盾。

参考文献:

[1]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M].王宏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7,16.

[2]申屠云峰.作为重复的阅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7.

[3]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译.申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7.

[4]Coetzee, J.M. Disgrace[M].London: Secker & Warburg Vintage Random House,1999.

[5]Deleuze, G.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猜你喜欢
压迫者同质性梅拉
“人的意识觉醒”的教育意涵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启示
教学研究(2022年4期)2022-11-22 01:36:43
我想去看海
基于同质性审视的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研究
职教论坛(2017年4期)2017-03-13 16:43:19
从奴化教育走向提问式教育
科教导刊(2016年1期)2016-05-30 10:48:04
为梦想而努力
“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新书“六一”来袭
出版广角(2015年7期)2015-05-30 02:27:22
《不一样的卡梅拉》
理性程度的异质性: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考察
财经科学(2014年7期)2015-04-20 20:48:44
《 被压迫者教育学》
甘肃教育(2015年1期)2015-02-03 09:28:16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