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街道建设发展存在着显著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环境质量差强人意,譬如绿化设施不完善,绿化树草的后期维护效果不佳,街道建筑设施既无秩序又无特点,呈现出杂乱无章的视觉效果,街道上的建筑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交通标志设计不理想,广告随处张贴,街道设施整体的效能差。
现在很多城市街道的照明设备配备不足,使得灯照效果差。步行街道的材料消耗快,质量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人走路的需求。关爱型设施的建造极度匮乏,包括老弱病残的交通告示等。
缺乏应有的街道服务设施,譬如公共电话亭以及公共厕所的建设,街道路牌以及交通图的配备,休息空间的安置等,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容市貌。
城市的建设不仅要体现出其实际的社会公用以及人们生活的需求,建筑也是一门艺术的学问。现在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并且伴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现象持续的恶化,呈现出“方盒子”效应。或者完全的仿造外国风格,失去了城市的特色以及建筑的韵味。
“以人为本”是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其不仅是体现在德育和道德行为的范畴,已经融入我国社会各个层面,作为指导性理论,同样适用于建筑领域。从功用的效果分析,建筑的主体使用者是人,所以建筑最终的检验也来自于人的体验。故此城市建设要深具“以人为本”的内涵,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既需要考量其实际的效能,同时也需要反映出人的理念和实际使用的真实感受,进而发挥出城市街道建设的最大效力。
历史的进程是以时代的发展为契机,故此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有历史底蕴以及历史价值的生活场景——既有纪念的意义,也有社会文化以及区域特性的蕴含,进而产生出独有的文化效应,从精神层面上震撼人们的内心世界,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以及人们的城市认同感,同时也成为现时代街道建设的内在文化的体现。因为历史是人类生活和发展中的精神财富,值得推广。
城市的建设具备着整体性的效果,是有机构成的集合。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组成,街道格局设计要遵循城市建设的整体效应,在发展特性的同时,为城市建筑功能的实现提供现实性依据。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是在上世纪上半叶提出,并已经成为现在世界发展的共同原则。城市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所以需要可持续性建设。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城市街道建设的精髓是体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二对于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操作中需要融合自然的因素,表现在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
街道既有观感效应,又体现出其实际的功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交通作用、生活需要、商业发展以及其它方面。要融入城市建设的主体,同时需要具备观赏性以及和谐性的特点。市民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安全性以及舒适度的需求。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以及自然和地理环境,发展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化事业。
除了根据不同的街道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外,还要考虑生态方面的问题。街道绿化景观其实也是为了改善环境,其中不仅仅是为了行人有个好的环境,同时也是为了给城市中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减少噪音,减少城市中空气方面的影响。这在设计当中是必不可少的。
美观方面,也就是说最为原始的目的街道除了为人们提供交通之外,再就是现代人都看中的——不论什么样的东西只有美的才是好的。因为它是美的所以能给人以快乐的感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意愿,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这也是设计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1】倪琪.西方园林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