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会议报道看新闻文风改革

2013-11-22 00:29喻春龙
声屏世界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风顶层会议

□喻春龙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倡导务实新风,直接推动了我国新闻战线新一轮文风改革。随着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下简称“八项规定”)和中宣部《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的陆续出台,媒体加大了改文风力度,大量“短、实、新”的报道应运而生,尤以近期会议新闻为甚,让人耳目一新。

“顶层推动”让会议报道回归新闻价值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后,密集主持召开了一系列不拘形式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事先不定调,鼓励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所欲言”;李克强同志在京主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工作座谈会,通过自己提问题与发言者谈建议相互启发;刘云山同志在北京西城区调研直奔主题,座谈会上“连野猪都骗不了”的空话高调销声匿迹;王岐山同志在京主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多深入思考少客套,尽量不念稿……新闻人以敏锐嗅觉,第一时间将这些会议新风广而告之,立即引发舆论关注,赚足了公众的眼球与喝彩。

根据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媒体主动从工作需要、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出发,在报道会议新闻时用心抓“活鱼”,纷纷压缩单篇报道的字数或时长,推出以一则报道为主、多篇相关稿件并进的“1+N”式组合报道,同时强化新闻评论。在“顶层推动”和中央媒体示范带动下,地方新闻媒体纷纷跟进,一股会议报道新风扑面。

以江西为例。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省委、省政府立即召开学习贯彻会议。江西卫视《江西新闻联播》在报道这些重要会议时,一改过去片长动辄5分钟以上、画面老套的做法,而是采取口播方式,大幅压缩报道时长。2012年 12月 11、12日,先后播出《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 省委书记苏荣主持》《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再次深入学习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等文件精神》和《省政府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三条报道,时长分别为 3′12″、2′15″和 2′38″,而将全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情况融入“记者走基层 美丽中国 秀美江西”专栏,把会议报道与“走转改”相结合,推出了宜春市环保局将“三会”合一,半天开完本单位年终总结会、十八大精神学习贯彻会和机关作风年工作会议的典型,用基层干部所称 “确实把我们从文山会海当中解脱出来”的现身说法,反映了会风改革成效,凸显了时代主题。江西卫视《江西新闻联播》还开辟“走基层·我的故事”专栏,创新表达,将“新闻就是讲故事”的理念贯穿于新闻节目,真实呈现记者带着感情和思考走基层接地气的成果,力推语言朴实、情感饱满的故事性报道,力除“嘴行千里,屁股还在屋里”报道之弊。

可以说,近期江西会风改革引起了媒体纷纷聚焦。2012年12月下旬,九江新长江大桥合龙仪式、江西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总结大会陆续召开,人民日报社记者在报道时将 “三会合一”,浓缩在一篇不足300字的报道 《江西多场会议简朴开》中,新年元旦在《人民日报》04版刊发出来。2012年12月18日全省党员领导干部会议召开时,会上无鲜花,只有三位领导在主席台落座以及省委主要领导限时发言等细节,都被记者捕捉到并凝炼为一篇不足700字新闻特写 《苏荣书记自我限时讲话仅26分钟》,翌日发表在《江南都市报》上。该报记者还顺藤摸瓜,带着问题深挖新闻。如今年1月1日《江南都市报》A05版的报道 《没有鲜花、没有红地毯、没有背景板……(引)“简约风”刮进会务产业链(主)政府会务预算缩减、盆花销售商暂停进货 多家广告公司转为重点挖掘企业客户(副)》,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下会风改革的力度及其对“会议经济”的影响。

从全国范围看,近期会议新闻大多以篇幅、时长短小为特色,曾经屡见不鲜的 “常说的老话”“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少了许多;传统媒体还主动顺应新媒体时代新语境,有选择地引用网友鲜活的原创性语言表述和评论新闻事实,或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报道新闻,新闻文风焕然一新。诚如新华社报道所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登台亮相以来,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正在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①

近期会议报道及其两大倾向性问题

最近一个多月来,媒体的会议新闻从形式到内容都在经历一场颇有力度的新变革,在当下文风改革中领风气之先。但随着文风改革深入推进,新闻界须注意防止两大倾向性问题。

一是会议报道“名存实亡”倾向。中央“八项规定”及中宣部“意见”,都直指公众反感的形式主义。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必须制止。②事实上,在历次新闻文风改革中,形式主义的幽灵从未彻底被铲除。近期,有的会议新闻“短、新”有余而“实”有不足,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些报道被刻意压缩得短些、短些、再短些,以开短会、说短话、压短会期等形式之“新”,作为最大新闻亮点和报道重点,而对会议研究了什么问题、领导讲了哪些有新闻价值的话和召开这个会议的意义何在等实质性内容避而不谈,导致会议报道 “名存实亡”。譬如,2013年1月1日和3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广西钦崇高速通车仪式10分钟》(04版)《公路通车仪式仅10多分钟(引)广西 新年刮起“简约风”(主)》(01版)两篇会议稿。单篇字数在两三百字左右,篇幅的确“短”,看似在说“实”话和有“新”气象,但报道真实性不足,也同中央强调的“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的要求不甚相符,实有“做秀”“瞎折腾”“多此一举”之嫌,并未跳出 “狠抓就是开会”“落实就是动嘴”的形式主义陷阱。

这不啻为另一种形式的“假、长、空”。近期曝光的一个典型案例是,2012年末,江苏无锡某街道80多名干部舍近求远,“借会议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花费近40万元跑到厦门开个务虚会,虽说会期不足5小时,但与会者全程花费4天。若把大家的时间累计起来,此会耗时近一年 (83人×4天/人=332天)。这使人们有理由怀疑:浮在广西通车仪式报道面上的10多分钟,或许仅为会期的“冰山一角”。当然,改文风可以有个恰当形式来体现新闻内容,关键是要防止被形式主义所绑架。否则,文风改革势必浅尝辄止,不可持续。

二是会议报道“碎片化”倾向。会议新闻频频现身于大小媒体,表明新闻战线对中央精神反应迅速,宣传发动工作有声有色。毛泽东同志曾把开会和办报视为我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学会的两大重要工作方式,③会议理当成为媒体报道的重头戏。新闻的首要功能是传播信息,促进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地传播。在当下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特征、公众对信息透明度的高要求及其接受方式的新变化,尤其需要媒体强化此功能,努力把有新闻价值的碎片化信息,整合为内容完整、形式完美、要言不烦的真实报道,将受众关注的信息完整地告知他们,为其释疑解惑,助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不过,近期有的会议新闻颇类“瞎子摸象”,热衷于揪住不摆放花草、不张挂条幅、不安排宴聚、不发放矿泉水和其他生活用品,主席台领导少、参会人数少、会期短、讲话短、讲话全是“干货”等一二信息碎片,各自成篇,让人“不见全象”,不解渴。所以,此类应景式报道,条条瘦骨嶙峋,展示给人们的仍为碎片化信息,内容既不丰满,也难见深度,只是篇幅短下来了。殊不知,会议新闻也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其长短取决于工作需要、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无视这些要求而刻意求短,无异于削足适履,很难推出既具新闻价值又见思想深度的会议报道。会议报道“碎片化”倾向,与新闻传播规律背道而驰,新闻人有必要引以为戒。

会议是“新闻的富矿”和“十分丰富的新闻源”,往往大有写头。新一轮文风改革,正值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总结一年工作之时,内容各异、各种形式的会议渐次召开,为新闻报道提供了非常生动、丰富的新闻素材。范敬宜先生曾经指出:“会议上精神最集中,议论最集中,信息最集中,如果记者留心捕捉,细心研究,几乎每个会议都可以写出好作品来。”④此言非虚。

鲜花、掌声、矿泉水可以没有,会期、讲话可以压缩,报道可以短些、再短些,但对会议研究的关乎国计民生的话题,对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新闻报道则不可以避实就虚、视而不见。有道是:成绩不说跑不掉,问题不谈不得了。正因为此前鲜花、掌声等营造的文山会海把种种问题淹没了,才使形式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才有形式呆板、枯燥无味的新闻充斥报端、挤占声屏,新闻文风改革才显得迫在眉睫,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后迅即被提上议事日程。

温故新闻界改文风和三点启示

温故而知新。习近平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诞生至今,中央三代领导核心和分别以胡锦涛、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两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亲力亲为,使得秉承“顶层设计”“顶层推动”理念,推进文风改革成为一个好传统。

我党领导的新闻媒体首次卓有成效地开展文风改革,是在1940年代初延安整风时期,中央宣传部专门发出《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1942年6月8日)。从当年延安《解放日报》刊发的《〈野百合花〉对吗?!民厅部分同志学习会上改正错误认识(副)》、山东《大众日报》刊发的《整风学习见闻录》等会议新闻可见,报道内容鲜活,文风清新,既反映整风成就,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偏,至今仍可资借鉴。⑤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媒体战斗力也因此大增,为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持。

延安整风时期媒体形成的良好文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而遭到严重破坏,无视新闻传播规律的报道开始满天飞。改革开放以后,对此深恶痛绝的邓小平同志强调,对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必须杜绝”,并且在抓作风、改文风方面提出了“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之后,迭经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接力推动,新闻界改文风活动从未停顿和止步,而且力度持续加大。2008年开始,全党分批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强调突出实践特色,继续抓了转作风、改文风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始于2011年夏的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影响深远,至今方兴未艾,与中宣部“意见”强调的“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着力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着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的要求一脉相承。

我国新闻界文风改革由来已久,渊源有自。回顾这段过去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实和展望未来。在当前贯彻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之际,回顾这段改文风历史,对新闻界今后开展改文风工作不无启示。具体而言,有三点启示:

一是改文风须打“持久战”。对于改进会议报道,中央领导同志一再主张,中央有关部门也屡有明文规定,因为新闻人思想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够,报道创新乏力,结果是形式主义的文风边改边犯、屡禁不止,凸显了文风改革的艰巨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风改革既无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尽管全国广大新闻人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都能经受工作考验,但改文风要见成效,也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过最近一个多月的实践探索,新闻界宣传中央精神较为迅速,已经形成了一定声势,为深入推进改文风工作奠定了基础。然而,这只是一个良好开端。从近期会议报道露出的“名存实亡”“碎片化”倾向看,新闻界还须沉住气,扎实推进文风改革。尽管当前“短、实、新”的报道与日增多,但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应景式报道也不少见。根据中宣部“意见”要求,“应景”文章脱离实际,内容空洞,必须杜绝。可见,新闻界改文风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不容懈怠。

要打好改文风的“持久战”,新闻人需要戒掉浮躁气,不盲目跟风。目前尤其需要沉下心来学习,吃透中央精神,摸准基层实情,带着问题和思考、带着真感情和责任心钻研业务。因为改文风不只是改文字用画面、压篇幅砍时长的技术活,还得花时间先解决思想问题和进行攻坚克难。

二、“顶层推动”需要常态化。回顾我国新闻界过去70余年文风改革历程,人们不难发现,历次改文风活动都离不开“顶层设计”,而能见成效又多得益于“顶层推动”。

曾经领导延安整风运动的毛泽东同志主张报文宜简短,软、硬结合,“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邓小平同志也强调“要精、要管用的”,反对长篇大论和“假大空”的文风;江泽民同志建议记者“既要写有深度的文章,又要写生动活泼的现场场面;既要写大块通讯,又要写短小的特写”。此后,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 《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2003年3月28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2年12月4日)。从“顶层设计”到“顶层推动”,文风改革逐步形成常态化,并在一些地方得到较好执行。

以江西为例。2007年5月31日,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向全省新闻工作者提出改革新闻报道文风的要求。他强调,新闻报道要把群众最想看、最愿意听的内容报道出来,要腾出更多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对于一些领导活动和会议的新闻报道,只将老百姓最需要了解的内容和讲话中最重要的亮点部分拎出来报道就可以了,不必要面面俱到。他还提出:“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从我做起,请从我开始!”⑥同年12月末在中共江西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上,新任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同志继续强调,“继承和创新是我们做好工作必须把握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的事业就像一场接力赛,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顺利实现既定目标;反之,换一任领导,变一套思路,既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发展的大忌”。前后两任领导持续发力,对推动新闻文风改革和媒体自身发展功不可没。进入新世纪后,江西卫视《江西新闻联播》《社会传真》栏目用关键词解读全省重大会议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成就,江南都市报用图文解说省委主要领导重大活动的新闻,⑦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江南都市报》连续多年闯入“中国报业三十强”,江西卫视逐步叫响“民生卫视”品牌、“江西三宝”《传奇故事》(中国新闻名专栏)、《金牌调解》《深度观察》名动全国,实乃肇始于此。

由于“顶层设计”“顶层推动”的作用力,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文风改革成效明显。但如果“顶层设计”“顶层推动”不能形成常态化,工作缺乏连续性,改文风难免无疾而终。

三是基层创新必不可少。邓小平同志批评形式主义时指出:“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时至今日,被形式主义“绑架”的“八股新闻”并不少见,通篇充斥着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类陈词滥调,屡见“开幕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等现象,新闻内容与形式就像会议本身一样枯燥乏味。所以,历次改文风,往往领导活动、会议新闻首当其冲,重点是破除形式主义。

为何形式主义在新闻报道中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行动”与“顶层推动”未能形成良性互动。新闻人需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增强工作主动性,努力将创新实践与 “顶层理念”对接,形成上下良性互动,在改文风方面迈出坚实步子。

2007年4月20日至22日,温家宝总理到江西考察工作,在20日下午深入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露天开了个林农座谈会。当时,随行记者们纷纷把此次座谈会内容融入各自的长篇通讯和专题报道,全景式记录总理在赣考察活动,以传统报道思维完成了一篇终结性报道。唯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郭亮,抽出座谈会内容另成现场录音报道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温家宝考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抢在22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播出,在众家报道中独树一帜。这则消息用总理与林农自然交流的欢声笑语,突出广播特色,透出人文气息,生动地传达了国家林改政策,因此获得2007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硬新闻软化的经典之作。

以上实践表明,改文风离不开“顶层设计”“顶层推动”,但关键还在“基层行动”,只有“基层行动”与“顶层推动”形成良性互动,改文风才能见到实效。有鉴于此,中宣部“意见”也强调,中央新闻媒体要走在前列,在改进文风上先走一步、高出一筹。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清新文风正成为新闻界新风尚》,新华社北京2012年12月27日电,记者隋笑飞。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1页。

③1944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 《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转引自江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汇编、2001年5月印发的内部资料《新闻工作者读本》。本文涉及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讲话,皆转引自此书,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④范敬宜著:《总编辑手记·会议是十分丰富的新闻源 (1995年 5月31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3页。

⑤马晓声等选编:《老新闻——民国旧事(1941-1943)》,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174页。

⑥见《“改进会议报道,从我做起“(主)孟建柱向全省新闻工作者提出要求(副)》,记者傅云,张晶,载2007年6月1日《江南都市报》A05版。

⑦如2005年1月17日《江南都市报》A16版报道 《省委书记的手势语言》(记者许南平)。

猜你喜欢
文风顶层会议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会议通知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会议通知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加快顶层设计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