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华
信仰与理想
——京剧《飘逸的红纱巾》主题
■杨小华
新创京剧《飘逸的红纱巾》在第六届中国京剧节荣获现代戏金奖第一名,这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成立以来,京剧院荣获的一大殊荣。当时,作为京剧院一名具体负责演出的人员,我有幸参与了这出戏的整个创作演出过程,可以说,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几年来,《飘逸的红纱巾》已演出数十场,每演一次,我都会有新的理解和感受,借此机会,结合当今社会,对年轻人的信仰、理想、追求等课题,和大家做一个探讨和交流,并浅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京剧 《飘逸的红纱巾》是由原来的轻音乐剧《青春涅槃》改编而成。着重的表现了一名留洋归国的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并成长为一名革命文艺战士,不断经历各种考验和磨砺,逐步走向成熟,直至献身革命的感人经历。揭示了青春不仅是美、是爱,更是理想和忘我,是生命盛开的花朵这样的道理。全剧充满着抒情浪漫的情怀,闪动着凄美与壮美的色彩。
方斐,一个从海外归来的青年女子,有知识、有学问,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来到抗日部队,杀敌保国。有的战士不能理解,她来干什么?她能革命吗?一个资产阶级的大小姐?正是作者抓住了信仰、追求的中心价值,找到一个特别浪漫的切入点,告诉观众,她来了,带着信仰、追求,带着诗情画意,带着浪漫主义的情感,带着一腔热血,投身到抗日保国的战斗中去。
方斐来了,带着浪漫主义小资情调来了,她不懂得革命的纪律,不理解张迪给她讲的革命道理,反而认为是大惊小怪。为了表现她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不服从组织命令,擅自冲上前线,最后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段剧情,我认为作者要表达的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思潮,对信仰追求不一致的价值标准,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存在的对仁人志士的一种不信任,反映出在那个年代里,由于某种思潮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隔阂,所表现出不同的世界观。
方斐犯了错误,经过指导员和张迪耐心地教育帮助,在血的教训面前,最后她终于明白,参加革命、抗日救国,不是光有一腔热血就行的,不能是情绪化的驱动,是要有理性的;是要有崇高的理想,真诚的信念,高尚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还要有一颗随时为革命而献身的赤诚的心灵。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方斐在被捕后,为了营救战友,答应跟表哥回上海。可是,等她又回到了新四军部队后,却再次给她人生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为张迪及周围的同志对她不信任,并且还要接受组织的审查。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她在人生经历、革命道路上,受到的那种极大的压力。如果说此时的方斐放弃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没有今天的《飘逸的红纱巾》了。就是在这十字路口,方斐战胜了自己,更加坚定了革命理想和信仰,以良好的心态接受组织的审查,最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勇敢地引开敌人,掩护战友们安全转移,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表现出了她对革命的忠贞、忘我的精神,并实现了自己伟大的信仰。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就是有着这样的一群年轻人,用他们赤诚的心灵,互相碰撞着,怀揣着理想,带着信仰和追求,投身于革命队伍,最后把自己的年轻生命献给了祖国,方斐就是他们当中的代表之一。可以说,这正是这部戏的精神结构和中心思想,它很好地表现了怎样对待和把握青春的美好年华,鲜明的提出了人生价值观问题,这就是全剧的主题所在。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有理想、信仰、追求,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这就决定了你的人生价值。方斐的理想和信仰、追求和选择使她从小我变成大我、最后忘我,由一个单纯的爱国主义热血青年,最后变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完美地走完了她的人生三步曲,真正地体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爱国青年的人生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最后方斐的那段红纱巾独舞,使这个人物进入到了身体和灵魂相碰撞的一次涅槃,表达出了一种精神主旨和人性的形式美感;震撼人心的音乐又把这种美感衬托到了极致,流畅、抒情、淡雅。观众看到这,悲痛的同时,还有一种对方斐由衷敬佩的心情。
戏结束了,可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飘逸的红纱巾》,是一部反映抗战时期的革命题材作品,戏中所表现的主题,现在看来,也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今社会,在名誉、利益的驱动下,我们每个人的信仰、追求以及人生的价值观,是否就都不需要了呢?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所要思考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