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权 陈云峰
7月18日,网爆福建泉州“新生婴儿放保温箱被烤死”,引发网络大规模声讨,而这一事件最终以初步鉴定女婴死于感染、医患双方达成协议告一段落。回溯相关舆情发酵与扩散的过程,再次让人警思此前诸多类似案例所提出的命题:面对骇人听闻的传言,受众应该怎样“理性地认知”?面对汹涌纷繁的舆论,媒体又该如何“专业地引导”?
这则综合了婴儿、烤死、医院等关键词的惊悚传闻,一经发布迅即在网上汇聚成汹涌的愤怒和悲情,网民直指这是又一起医疗责任事故,且情节骇人听闻,令人难以置信。而当网络舆论声讨来势汹汹之时,真相究竟如何?却少有人去思考、去追问。直至微博认证为“中山大学颅脑神内科檀帅”的网友发表了题为《三问医院烤死婴儿——关于中性温度?关于婴儿保温箱?关于SSSS?》的文章,并在文中指出,婴儿是否为“被烤死”有待进一步调查,并认为不能排除一种叫SSSS(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疾病。看完这篇文章后,一些人的看法有所转变,开始思考这一事件中一些不合理的细节。一些人开始呼吁,在事件未调查清楚之前,切勿忙着站队。
作为媒体人,笔者能理解稿件以“婴儿被保温箱烤死”作为噱头,可以极大地吸引受众关注,但这却深深伤害了医护工作者。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这篇报道很有可能加剧双方的矛盾,甚至导致更多的纠纷及悲剧。其实,在舆论场中,观点越是斑驳难辨、众声越是纷繁芜杂,就越需要专业看法的从容表达、熟虑意见的广泛求同。正如保温箱能保持婴儿体温恒定,舆论也需要这样的保温箱,既不能“太冷”,也需避免“过热”。面对类似“婴儿被烤死”事件,媒体应抱有最大的耐心坐等调查结果,而不是让真相在喧嚣和鼓噪中更为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