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通常,我们在评论某个演员的表演时,常常会说:戏很好,很松弛,等等;似乎,演员在舞台上越放松地演戏就越是好的表演。我以为并非如此,在舞台演出过程中,有控制的、有层次的、有张力的表演才应是好的表演。
一般情况下,演员由于经过了前期排练场上反复多次的排练及舞台实践的磨合,台词与动作调度都已烂熟于心,在演出时不会出现紧张的状况;但却很容易因为熟练而陷于松懈,从而造成表演上的信马由缰、平淡拖沓、自然主义。我曾在观看某场话剧时,看到一位担任主要角色的演员在演出中确实很放松,台词处理过于生活化,一举一动都很随性,以至于感觉同台其他对手演员与他很“不搭”,很不协调;这就是演员一味地“玩放松”导致的。这样的表演谈不上是好的表演,更谈不上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人认为,优秀的富有经验的演员在舞台上应该做到 “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所谓“张”与“弛”,意思是紧张与松弛。是指演员在舞台演出时从内心到外部形体所呈现出的一种创作状态,它应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与深入,随着人物情绪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舞台表演中,过度的紧张是要不得的,它会严重影响并阻碍演员的行动,无论从肌体控制、台词表述还是舞台调度,都容易导致僵硬、机械、呆板式的表演;而过份的松弛则会使演员易陷入懈怠散漫,自我欣赏,从行为到语言都没有适度的控制,表演上缺乏节奏和层次;这两者都不应该是演员正确的创作方法。
戏剧界有句话叫做“不象不成戏,真象不算艺”,指的是表演上的分寸感。而演员在表演时分寸是否恰当准确,也在于其是否适度地把握准了“张”、“弛”之间的关系。
能做到“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对演员来说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境界,它与演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节奏是戏剧的灵魂。舞台表演的节奏其实就是体现在演员演出过程中台词处理与人物行动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有张有弛之间。失去了“张”与“弛”的适度掌控,也就没有了节奏。因此,舞台演出中,演员在相对松弛的状态下,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这里的紧张并不是让演员从精神到外部形体都紧张起来,而是让演员有自我掌控意识时刻提醒自己把握好舞台的节奏,在一张一弛之中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使人物语言和行动更富层次。
演员的最高任务是塑造丰富多彩的、性格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演员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张”与“弛”的关系,也就创作不出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人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