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何能香四海?
——江苏民歌《茉莉花》流传成因浅析

2013-11-21 19:36:43章世和
剧影月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鲜花民歌音乐

■章世和

“小花”何能香四海?
——江苏民歌《茉莉花》流传成因浅析

■章世和

众所周知,在植物的百花园中,茉莉花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小花,色浅味淡。然而,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江苏民歌《茉莉花》却是一朵奇葩。提起中国民歌,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会说到《茉莉花》。提起《茉莉花》,许多人都能随口唱上几句。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都采用《茉莉花》作为宣传片花的主题音乐,并以“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作为广告语。为什么《茉莉花》可以代表“我们的声音”符号?为什么人们如此喜爱《茉莉花》?为什么《茉莉花》能够成为中国经典民歌声名远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作品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鲁迅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论断把“民族”与“世界”的联系一语道破。什么是民族?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那么,民族文化则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特征之上的一种意识形态。世界是由许多个民族组成的,民族与世界是个体于集体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大家族中,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成员。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茉莉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遗传了民族的“文化基因”,根深叶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用剧作家沈西蒙(话剧《霓虹灯灯下的哨兵》作者)的话说,“《茉莉花》其香、其韵、其神来自民间民族的土壤,这是她生命力的根源”。《茉莉花》的前身是《鲜花调》,这个小调在国内见诸文字记载已近二百年,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由贮香主人编纂的《小慧集》十二卷中就有一首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在江苏六合、仪征、江都一带流传的《鲜花调》有许多相似之处。《茉莉花》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爱的表达符合东方文化的传统习惯。歌曲表面上写人们爱花、惜花、护花,实质上刻画了人们对爱的一种矛盾心理和对美的敬畏心理。“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这几句歌词把人们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从前,中国人对自己喜爱的人一般不会直接说“我爱你”,而是把这三个字放在心里,但又很想表达自己的爱,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茉莉花》三段词委婉地表达了东方人想采而始终未采的心态。有人调侃,这是“有贼心没贼胆”。其实不是“不敢”,而是“不忍”,这是一种对美的敬畏之心。再看看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就大不一样,那是一种毫无顾忌直接的表达,说采就采,“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就大不相同。前者含蓄,后者直露,差异泾渭分明。但由于普契尼的《茉莉花》素材来自于中国,故也被业内认为是中国民歌。

二是作品具有流传的内在动力。作品流传的动力就是其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就像火车和飞机一样,没有动力跑不了,动力不足跑不快。《茉莉花》流传的内在动力不仅体现在歌词上,更体现在曲调上。《鲜花调》原是一首表现男欢女爱的民间歌曲。爱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鲜花调》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其原因恐怕也与题材有关。然而,一个作品的流传不但取决于题材,还有个艺术水平问题。原生态的《鲜花调》从艺术上看还比较“原始”、比较“业余”,感染力不是很强。经过何仿改编后,将原作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三种花改为一种花,形象更为集中,也更加便于记忆和传唱。从音乐上来看,《茉莉花》没有采用主、副歌的结构,也没有采用转调手法,而是运用民族五声音阶一气呵成,曲调既简捷明快,又抒情委婉。改编后的《茉莉花》比较原生态《鲜花调》有许多亮点,从起句上看就大不相同。《鲜花调》采用“双叠翠”创作手法,即开始两句一模一样,而《茉莉花》在“双叠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几处“微小”的变化具有“微妙”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值得一说的是,《鲜花调》音域从低音la到高音duo只有十度。加工整理后的《茉莉花》从低音suo到高音mi共十三度,向上拓展了三个音阶,因而使歌曲更具表现力。特别是第三段结尾处“又怕来年不发芽”的“不发芽”三个字翻高八度、拉开节奏拖腔处理,把歌曲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然后又渐弱渐远,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图兰多》中的《茉莉花》开头两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手法依然是“双叠翠”,和原生态的《鲜花调》相比,音域下移了一个音阶,从低音suo到高音duo共十一度,旋律仍然是中国特色,但歌词内容完全洋化了。由此可见,普版的《茉莉花》其实不是地道的中国民歌,而是一种被洋化了的改制品。

三是作品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需求由物质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层面。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我们现在所说的“幸福指数”,其实就是精神上的愉悦程度。音乐则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情感的一种艺术,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看,音乐除了具有社会凝聚功能、思想教化功能、智力开发功能、人际沟通功能之外,还具有心理调适功能和疾病治疗功能,这两个功能非同小可。一方面,听音乐能够抚慰心灵。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心烦时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内心淤积的“板结”随着音乐的流动而松动。另一方面,优秀音乐也是一种“滋补品”,具有药物无法替代的物理疗效。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一直提倡音乐治疗法,认为音乐可以治疗许多病。②音乐用于治疗主要通过心理作用和物理作用两个途径来实现。在繁体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说明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用乐如用药,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笔者认为,《茉莉花》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有上述原因。这首歌以描写“自然美”的方式来表现人的“心灵美”,作品通过歌颂少女们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使自然之花人格化、人性化,达到花即人、人即花的“花人合一”的意境,传导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这正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同共的审美需要。几十年来,《茉莉花》经过不断加工修改,打上了时代的印记。《茉莉花》有多个版本,可以分为声乐版、器乐版两大类。在声乐版中有传统的民族唱法、现代的通俗唱法等等,有用普通话演唱的,也有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在器乐版中,有民族乐器演奏的,也有西洋乐器演奏的。这些表现形式和风格各异的《茉莉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好听。它们都是在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和传达《茉莉花》的内在之美。歌词内容之美,让人提升精神境界;歌曲旋律之美,让人获得精神享受。有人认为,欣赏《茉莉花》优美的旋律,能给人一种温馨、安定的感觉。这样的作品其实就是一副愉悦身心的良药。笔者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听过一段由双簧管演奏的《茉莉花》,当时心理那种愉悦和满足简直妙不可言,就像接受了一次特别舒服“心理按摩”,恨不得一口气想听上一千遍。

四是作品蕴含着潜在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茉莉花》不过是一首小民歌,但这不是一首普通的民歌,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年来,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以扩大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首歌唱红一个地方的例子屡见不鲜:《太阳岛上》唱红了哈尔滨,《鼓浪屿之波》唱红了厦门,《刘三姐》唱红了桂林。因此,许多城市都在努力推出自己的市歌。2003年无锡把《太湖美》定为市歌之后,许多城市争相仿效。《茉莉花》作为一首已经唱红的民歌,当然逃不过人们的“慧眼”。2004年扬州人捷足先登把《茉莉花》确定为市歌之后,社会上一度兴起一股“《茉莉花》热”。苏州有人提出把《茉莉花》定为苏州市歌的建议,理由是这首歌能够代表苏州的文化个性,1981年由苏州人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的《茉莉花》被中国唱片社出版发行,全国23个省市在电台《每周一歌》反复播放这个版本,影响广泛,导致许多人以为《茉莉花》是苏州民歌。南京一些有识之士也建议把《茉莉花》确定为南京市歌,理由是《茉莉花》的搜集地是在南京六合,曾正式向市政协提案委员会正式递交了提案(由于种种原因,建议最终未被采纳)。然而,南京六合人的做法比较特别:只做不说。他们从200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茉莉花旅游文化节”,借助经典民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高知名度,规模越办越大,效果也越来越好。有的客商直截了当地表示,到六合投资主要是冲着《茉莉花》来的。音乐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在有些特殊场合,人们用语言无法沟通,音乐可以使人们拉近距离。近些年来,《茉莉花》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世界上无论哪个地方,只要有中国领导人在场,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外,奏得最多的中国乐曲便是江苏民歌版的《茉莉花》,因而也被一些媒体称之为“第二国歌”。在1997年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上,英方代表开始表情严肃。当中方乐队演奏《茉莉花》时,指挥于建芳用余光注意到,英方代表脸上表情有所放松,随着乐曲的进行他们逐渐展露笑容。当乐队奏完全曲,全场热烈鼓掌,整个气氛由紧张一下子变得热烈而融洽。在这个特定时机、特定场合,《茉莉花》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五是作品适逢良好的传播机遇。“机遇”是“机会”和“遇见”的缩略语言,机遇可遇不可求。一首歌的流传也是这个道理,只有遇到合适的机会,才能传播出去,流传开来。关于《茉莉花》目前有两个版本最为流行。一个是普契尼版本,另一个是江苏民歌(何仿)版本。据史料记载,一位曾任驻华公使秘书的英国人在清?乾隆年间于广州听人演唱时记录过《鲜花调》,后来他在公元1804年(清?嘉庆九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一书中收录了这首中国民间小调。这本书在世界上影响很大,英、美、德、丹麦的音乐家都把这个《鲜花调》以《茉莉花》为名收入他们的歌曲集中。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图兰多》中也采用了这首中国民歌素材和表现形式。而江苏民歌(何仿)版本是由何仿1942年搜集、1957年整理的《茉莉花》首次出国是在1959年。当年,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时演唱获得成功。随后,这首歌传到莫斯科、布达佩斯、华沙、地拉那等城市。1965年《茉莉花》又随周恩来总理唱到万隆、雅加达、金边,各种肤色的人无不喜欢它优美清新的旋律和耐人寻味的意境。1982年江苏民歌《茉莉花》被收进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人民推荐的优秀歌曲。2001年8月22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来自五大洲的世界大学生铜管乐队800人一起吹奏了《茉莉花》,气势恢宏。业内外许多人士认为,《茉莉花》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被广泛采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以上这些极好的机遇,《茉莉花》就不会如此流行。此外,近几年一些媒体对《茉莉花》进行了轮番炒作,不时曝出一些鲜为人知的“说法”,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茉莉花》,其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最后,笔者借用两句话结束本文。第一句:“情人眼里出西施。”《茉莉花》就是一个大众音乐情人。第二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听者对《茉莉花》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以上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不免粗浅。后记:何仿先生于2013年9月21日因病去世,享年86岁,他把《茉莉花》的芳香留给了全中国、全世界,我们对这位老音乐家表示深切的怀念。

注释:

①《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294页

②沈建军编著:《音乐与智力》,华中工学院出版1987年版,第89页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韩锺恩:《音乐美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3、沈建军:《音乐与智力》,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4、王家干:《鲜花开放茉莉飘香》,《都市文化报》,2009年9月18日

猜你喜欢
鲜花民歌音乐
预订60年的鲜花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12
这一首,五月的鲜花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29 12:12:20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五月的鲜花
中国火炬(2015年9期)2015-07-25 09:47:40
五月的鲜花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