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思路的转变

2013-11-21 19:32官朝楠
声屏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

□冷 凇 官朝楠

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已近十年,而在这十年中新技术的出现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媒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继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之后网络“第四媒体”迅速崛起、蓬勃发展,预示着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这将彻底颠覆我国传统的媒介格局,同时也给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设置了全新语境。

电视影响力持续走低

进入21世纪的这十几年,电视媒介的“魔弹论”时代显然已经过去,各台的收视率竞争变得更加严酷,电视再也不是观众争相关注的稀缺资源,影响力不断下滑,这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互联网的普及。尽管民生新闻注重信息的短、平、快,但较之于电视新闻较为复杂的节目制作流程来说,互联网的新闻发布显然更为迅速,而其他类型的节目制作周期则更长,已无法满足受众快速获得信息的愿望。我国电视媒体在承载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还承载了大众娱乐,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大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还得到了一个更为自主的娱乐工具,电视媒体面临更大威胁。

电视的影响力不断走低还有另一个原因,那便是百姓的选择太多,时间太少。我国经济的活跃也带动百姓生活更加活跃和多元。在传统媒体领域中,报纸、广播、电视在当今依然占据着大众的部分空闲时间,不过电视媒体因自身的局限在受众的“空闲时间争夺战”中却不能显现出明显的优势。阅读书籍可以随时暂停和继续,出版物以逐行逐页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严肃而又有逻辑的世界;看报可以选择性观看,迅速有效的获得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广播可以占据忙碌人群在车上的垃圾时间。而电视在自身特点上的瞬间收视、短暂停留、迅速遗忘等问题导致其流失了大量受众。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之后,面对互联网的实时互动性,电视媒体却又无法与之抗衡。

当下中国“信息时代”的涵义早已从单一或者少数几种传统媒体的信息供给转化为全媒体信息时代。媒介与信息选择的多元化已使现代人的“选择性焦虑”成为普遍现象。选择性焦虑是一种心理现象,当人只有一种选项别无选择的时候,反倒能够心平气和的去接受现实,而当面临多元化的选择时却会产生焦虑感。在如此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电视媒体内部各电视台、各个频道的竞争也未停止,电视每一时期都有大量花样繁多的电视节目呈现给观众,使得受众在面对不同媒介选择的同时,还面临着电视节目的选择,受众的选择性焦虑无形之中又大为增加。现代人的选择性焦虑折射出任何单一电视节目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电视民生新闻要在更为激烈、更为多元的媒体环境中重新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民生新闻的发展偏误:媒体责任意识的缺失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将电视民生新闻置于全新的语境和竞争环境之中,民生新闻应做的是及时调整,实现自我转型。而从近年的发展状况来看,我们发现民生新闻大多仍然坚持惯性发展,尚未彻底认清民生新闻的职责所在,产生了不少问题。

民生新闻在崛起、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理解的偏误和盲目追求收视率等,使得很多民生新闻市井化、庸俗化倾向明显,家长里短早已成为重要选题。民生新闻本应是传达民情民声民意的重要载体,车祸、火灾、自杀、吵架、偷情、捉奸,这岂是民生的现状?民生新闻一味的呈现星、腥、性、新、奇、特的信息,在一味地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窥探欲望上大做文章,最后恐怕只会歪曲了民情,干扰了民声,误导了民意。悲剧意识的泛滥是民生新闻的悲剧,民生本是大概念,而不单是家长里短这些事,应该把镜头对准更广阔的现实,展现这个社会最真实、美好而又积极向上的一面。

如果说日常生活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那么民生新闻正是从根部汲取了力量。民生新闻理应在关注民族当下生存状态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民生新闻具体的实践中虽然经历了几次的角色变化,许多民生新闻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民生新闻在一开始以冷眼旁观者示人,它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或特殊性的事件作为新闻呈现出来,关注市井的生活琐事,老百姓遇到某些问题也会在节目中提出。事实证明这种角色定位体现不出民生新闻对民生的真诚关注,而且对琐事的罗列与堆砌虽有一时的新鲜感但并不能长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当新闻制作者们意识到冷眼旁观的新闻报道方式并不能真正走入百姓内心时,民生新闻的定位转为了热心的帮忙者。热心帮忙者这种角色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帮助百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由于对度的把握失当,一味迎合受众猎奇心理,致使民生新闻走入了庸俗与低俗的怪圈。这一时期的民生新闻常常充斥着大量的家庭纠纷,不仅当事人闹得分崩离析,新闻记者们也变得苦口婆心、声泪俱下。这种缺乏媒介责任意识的新闻做法也不是长远发展之策。目前,很多民生新闻渐渐转为了细致的解读者,为百姓提供政策和生活现象与问题的解读。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中出现一些问题可以理解,但是民生新闻是从人们的生活中不断汲取着能量,一定要坚守住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在为受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够引导受众的积极心态,而不应一味迎合受众兴趣而造成价值观的偏离。在这样一个到处都讲究个性的新媒体时代中,有一个符合时代价值观发展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观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民生新闻的未来转型: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

在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依然延续传统电视媒介领域的惯性发展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当务之急是要在全面分析新形势后做出顺应时代变化的自我转型与自我提升,未来民生新闻不仅要充分利用电视赋予它的优势,还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找出新闻发展的新落点。

内容——从速度向态度的转变。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传统电视新闻的来源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尤其是民生新闻。以往的民生新闻来源大多是百姓提供新闻线索,或是在都市报等报纸媒介上寻找社会新闻,而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很多消息首先是由论坛或者微博爆料,然后报纸、电视才逐渐跟进,因此当前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闻来源多为互联网。面对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各个电视频道也在不断调整策略,新闻内容开始大量编辑网络视频,对网络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加上喜剧性或评书体解读。如福建都市时尚频道的《U然在线》节目就强调“网络信息,电视解读”,注重网络内容的使用和整合。

民生新闻要做“有态度”的新闻,从短平快逐渐向深度、厚度等多维度拓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受众需要。以往的电视民生新闻追求实效性,而新媒体时代的民生新闻应该从对速度的追求转向对态度的追求。这个“态度”应该是六个“度”的立体呈现——角度、高度、深度、锐度、厚度、温度。新闻的角度是抓住观众注意力的第一道关口。一个全新的切入角度可以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民生新闻的选题往往具有相似性,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会有一鸣惊人的效果。高度是新闻解读政策的能力,它考察的是民生新闻处理宏观与微观事件的张力。将微观事件宏观呈现才能引起重视,将宏观主题微观化才能将政策贯穿、融入百姓生活。深度是民生新闻透彻分析的能力。互联网将信息碎片化、分散化,而电视利用自身特点将这些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并整合,这是电视在新媒体时代更大的意义所在。锐度是电视民生新闻批判社会丑恶及不合情理、法理现象的力度。民生新闻在节目中常加入节目对某些事件的看法,批判社会丑恶与不合理现象。这种批判要做到有理有据、掷地有声,以引起社会关注促进问题解决为终极目的。厚度是以个体带共性的能力。新闻传播其实就是个案记忆,一般来讲,群体性的人物,观众是留不下印象的,必须找到个案才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7·23”高铁事故中众多遇难者中,人们只记住了四岁的小伊伊。民生新闻要善于关注个体,但在个体的呈现上仍要展现这个社会的宏观本质,以小见大、以虚带实。温度是升华主题的关键。温情不等同于媒体要搅入百姓生活,也不代表关注悲情放大不幸。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的同时应不忘对温情的展现,要让观众看到生活的希望,真情互助,因此要注重慈善类新闻的制作,挖掘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此外,一些民生新闻在重解读和多方观点的呈现上做着尝试,除了评论之外还注重观众的参与、短信互动或新旧媒体出现后的微博互动等。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和观众的浮躁使得当今观众更加需要观点和评论的整合,而就目前来看,民生新闻的短信或微博互动仍然停留在“原子化”分散的个人意见互动。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民生新闻应更多关注社会团体和各种NGO、NPO团体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立场,因为这些团体联系着群体化、分层化、职业化的广大社会人群,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应该给这些团体以更多的表现窗口,使它们成为社会舆情互动的真正代表。

编播——频道编排技巧的提升。民生新闻内容固然是吸引受众的最重要内核,但是频道对节目的编播技巧也是推广民生新闻的重要力量。从民生新闻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节目在编排策略上的改变也会引起收视率的变化,在这些尝试中不乏可以借鉴并加以放大的经验。

一、聚合式编排策略:节目前移与延伸。黑龙江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夜航》有段时间一直在18:25—19:25时段播出,后来将娱乐节目《都市梦想》紧随其后编排在一起,不久《新闻夜航》节目收视率直线下滑。节目组很快做出调整,将民生类故事性栏目《都市传奇》前移,结果不仅《都市传奇》的收视有较大提升、节目品牌迅速树立,整个频道的收视也得到了很好的延续。目前很多民生新闻节目都注意使用这种编排技巧,如《南京零距离》向前延伸出《绝对现场》,辽宁都市频道的老牌民生新闻节目《新北方》向前延伸出《新闻正前方》《都市红绿灯》,哈尔滨市的《都市零距离》又延伸出《新闻面对面》……

二、链接式编排策略:互联网浏览的电视迁移。链接式的编排策略可以说是一种很有难度的编排,但是运用得好会收到不俗的收视效果。某卫视频道曾在播出《解放》电视剧之后紧接着播放大型文献纪录片《解放》,并且还会讲述电视剧中一些情节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而之后的娱乐节目安排《唱红歌》节目。这样的链接式编排使节目相互关联,引导观众的收视兴趣。民生新闻节目在编排时也可以采用链接式,可先安排播报式民生节目,紧接着安排就某些问题深度剖析性的民生节目,观众会被这两个节目的关联性所勾连,还想听听媒体或者专业人士的意见,电视便为观众奉上有关联的一档评论节目。于是观众在这种编排中便对节目内容形成收视依赖,这不仅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信息和解读,还能够提高民生新闻的整体深度和影响。

品牌——持久稳定品牌的树立。面对千变万化高速运转的世界,唯一可以使电视栏目脱颖而出并立住脚的东西就是品牌,品牌可以支撑电视节目不断进步。国外的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寿命长达半个多世纪,但我国的电视节目大多是“各领风骚没几年”,品牌无法发挥持续效应。对于我国民生新闻来说,欠缺的也恰恰在于“坚持”太少,节目理念不断更换、节目整体不停改版,节目主持人不固定,这些都不利于节目品牌的树立。

在稳定品牌的树立上,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师夷长技”以求得长远发展。我国电视节目制作多是编导责任制,整个节目像赌博一样压在一个人身上,一个节目收视率低,不去从各个具体环节上找原因,而是进行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对电视节目类型的发展也极为不利。而海外标准市场化节目的生产都是流水线式的环节责任制,即各个导演负责其中的某一环节,上下环节衔接配合,让合适的人负责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创新时是微调环节而非全盘推翻,只有产品质量的均衡和稳定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关注,从而树立品牌。对于在固定时段固定播出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讲,稳定的节目的理念,稳定的形象包装与稳定的主持人都可以长期抓住观众,并使这些符号化的元素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就业是民生之本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