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风 传递“政”能量——2013年江西省“两会”创新报道启示

2013-11-21 18:27易义华
声屏世界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风新风江西

□易义华

2013年江西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江西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江西召开的第一次“两会”,也是换届大会,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在信息传播手段从论坛、博客到微博转换的这一特殊历史节点,如何在“两会”中引领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又如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主动改革报道形式成为媒体肩负的职责。笔者作为全程参与报道的驻会记者之一,深切感受到今年的省“两会”报道是一次在新闻媒体同题激烈竞争中的精彩展示,是一次改进采访作风和报道文风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全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融合的有力探索。

抓细节 “两会”新风扑面而来

“两会”报道是展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窗口,影响力来源于报道的媒体视角。如何以创新的精神生动反映良好的会风?笔者认为,要捕捉细节,从小角度切入报道,这样能够摆脱过去那种概念化的、枯燥乏味的“两会”报道方式。

不封道,没有鲜花红毯,精简的会议流程,南昌代表不安排食宿……“亲民、务实、高效”成了今年江西“两会”新风的关键词。85家中央驻赣、省市和境外新闻媒体几乎不约而同地开设了《“两会”新风》《“两会”新观察》等栏目或者板块,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生动记录“两会”新气象、新变化和务实新风。

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新闻联播》栏目在报道形式上以新闻特写为主,记者现场述评,大量运用镜头、语言的细节来报道新会风,将镜头更多聚焦在会务的节俭、不扰民,会议议程上的简洁、务实、高效等方面。如1月24日的 《节俭高效务实开放》、27日的 《江西:“两会”改会风——压缩会期节俭办会 不说空话》、28日的《两会新风赢得一片叫好声》等新闻,对会场不摆鲜花、代表委员伙食标准降低、政协开幕式只有简短45分钟等细节进行特写报道,使务实清新的会风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多贴近 传递基层“好声音”

上情下达,真实反映舆情,拉近政府部门与群众的距离,凝聚社会正能量,是媒体传播的根本。基层有鲜活的经验,基层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今年省“两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发出来自一线的声音,让基层代表委员情真意切地鼓与呼,并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成为各大媒体倾力打造的重点。为此,参与报道的220名记者、编辑在文风上进行大改变,不再按照纯会议、纯材料的方式写稿,而是运用与被采访代表委员的积极互动,写出有内容、有实质的东西,以此传递来自基层的“好声音”。

《江西日报》在A3版开辟《代表委员好声音》一栏,每天刊发一组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的发言、建议,每一组摘发4-5条,用代表委员言之有物的话语,充分表达了民意。

江西新闻广播开设《两会新面孔》栏目,专访本届28位来自基层的新代表、新委员,畅谈参会感受、如何履职或有趣故事等,突出描写鲜活细节。

江西广播电视台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做到‘接地气’,报道以平民化的视角,选取百姓关注的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等热点话题,将基层代表、委员真实的声音还原到电视画面中,让人耳目一新。 为体现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代表、委员参加审议讨论发言,对表态式、汇报式和缺乏实质内容的不予报道;副省以上领导参加大会分团、分组审议讨论和一般性会议的新闻报道,均不提职务,统一以代表、委员称谓;新当选的省人大主任、省长、省政协主席等都不安排专访。

为更多地把镜头话筒对准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委员,这次媒体对大会开幕、闭幕和省领导参加审议和讨论情况的报道,进一步压缩数量、字数和时长。以江西电视台新闻为例,同样是人大开幕、省委书记苏荣审议报告、省长鹿心社审议报告这三条消息,2012年的时间长度分别是11分17秒、3分、1分42秒,而今年缩短到9分42秒、2分09秒、1分15秒。其他媒体未见到以往的“长篇大论”,也没有转载领导干部的“重要讲话”,所有稿件以短、实、新为要求,内容更多关注民生和基层,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普通人的媒体表达权得到了真正实现。

接地气 学会“说老百姓的话”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文风体现着媒体定位、气质和品格,也折射着党风、政风和民风。因此,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改进文风,关系的不仅是媒体自身建设,还事关党的形象和事业。“两会”报道改文风,难在创新表达。过去,很多记者的会议报道满足于“新闻八股”,官话官腔十足,套话空话连篇,这种不良文风,受众非常反感。改进新闻报道,就是要 “说老百姓的话”。善于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智慧,用更鲜活的事例展示时代新风,写出群众愿意读、看得懂、听得进的新闻稿。改变媒体说话方式,可以说在今年省“两会”报道中已经令媒体人进一步尝到了“甜头”。

以往的人大、政协报道中,经常出现一些看似铿锵、实质空洞的句子,如“回顾过去,信心百倍;展望未来,豪情满怀”这一类标语式、口号式的话语。纵观今年的省“两会”报道,媒体非常注意观点的表达方式,采取口语化、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拉近与百姓的距离,让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做到 “接地气”。

江西广播网在1月25日的直播访谈中,打破常规叙事式的报道方式,直接设置悬疑,通过亲和的语态吸引网民关注。比如在直播开始前,就发出一条微博:“今晚的全媒体直播访谈充满悬念,访谈还没开始,嘉宾席上的四篮水果就引起在场记者们的一阵猜测。亲,你认出了几样?”鲜艳的图片与带有悬念的问题果然吸引了网友的关注与评论。随后又发一条微博:“哇,难得今晚的老记们有口福了。省人大代表王曼丽提着篮子请记者们现场品尝她亲手种植的有机水果。亲,是不是看得都流口水了……”进一步吊起网民胃口,吸引持续关注。最后在揭晓谜底的同时,自然地带出王曼丽代表的观点:呼吁有机生态农业,呼吁环保生态,呼吁健康安全。由此,使得网民很自然地关注、响应人大代表的意见。

今年省“两会”报道,江西电视台杜绝空话、套话,不搞形式主义的报道。如为节省编排空间,联播新闻取消平时的内容提要,主播开门见山说“首先请看今天省“两会”的特别报道”,然后紧接会内报道内容。所有出镜记者都是讲符合实际的话、管用的话,有感而发的话、明白通俗的话。

“微直播”开创全媒体时代新风尚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曾经是新媒体的广播、电视也因为传播技术与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成为所谓的 “传统媒体”。在微博用户超过3.3亿的中国,一股“微能量”正异军突起。短短140字,就足以传达明晰的事实、有力的观点。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如果还沉浸于长久以来形成的“新闻腔”文风,那主流舆论的地位恐怕是岌岌可危。

为适应舆论引导的新形势、新要求,在继续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今年“两会”打破固有模式,首次安排省直新闻单位官方微博的记者作为注册记者入会报道。由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新闻网、《江西日报》、江西广播电台、江西卫视、《江南都市报》、大江网、今视网等官方微博22名记者组成微博报道小组,以微记者的身份,快速、及时、准确地传递“两会”声音,较好实现了传统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的统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场全媒体访谈直播,纸质媒体、电视媒体、音频媒体与网络、手机媒体有机结合,有22位代表、委员作为嘉宾,与网民和现场记者互动交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大幅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四场访谈直播活动总计有800多万网民关注或参与互动,参与活动的省直媒体官方微博活动期间共增加粉丝量12万,如《江西日报》的官方微博新增粉丝数2万、大江网官方微博新增粉丝数3万、江西卫视新浪官方微博新增粉丝数1万。

作为一个高度草根化的社会媒介,微博在这次“两会”传播中起到了核心引爆效果。微博报道“两会”,拉近政府官员与百姓的距离,实现 “面对面”的对话,既是政府作风转变的最好体现,也让媒体更多地从百姓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反映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而微博语言的短小精悍,正是文风改变的最好体现,去除假大空话,去除穿靴戴帽,用简洁精炼的话语,快速传递信息,用生动的语言表达百姓的感情,由此才能更好地引起关注,引发共鸣,形成舆论的正确导向。

可以说,2013年江西省 “两会”报道是全省新闻界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改进文风的一次成功实践。好的文风,聚正能量,出凝聚力。作为媒体,一方面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和群众关注焦点、社会舆论热点,另一方面要调整报道视角、转换报道语言、创新编排形式,以改文风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履行主流新闻媒体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助力发展的职能作用。

猜你喜欢
文风新风江西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江西银行
站在“TOD”新风口
丹青不渝新风入卷
我爱江西奶奶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夏日清新风
夏日清新风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