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编舞在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013-11-21 17:53:40陈亚琴
剧影月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编舞舞蹈动作

■陈亚琴

舞蹈的编排,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虽然极富魅力却又可望而不可即。我们的学生,虽然没有高级专业舞蹈学院的培训,但是通过一定舞蹈课程的学习,也掌握了一定舞蹈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时候,通过因材施教、深入浅出的教学,将编舞的基本流程和技巧讲解给同学们听,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还是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就社会需求而言,懂得了舞蹈的编导,排出的舞蹈方才贴切生动,才会受到社会群众的热烈欢迎,这对于学生毕业之后就业与工作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要学好编舞,就必须掌握好以下这五个方面:

一.注重编舞的创造性思维

舞蹈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舞思维的特殊性,由于模拟与实践是舞蹈文化的本初特征,这就决定了编舞的原始思维是以手势和动作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随着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与演化,抽象性、逻辑性、哲学性的舞蹈形式也相继应运而生。如何产生这种编舞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很多学生最大的困惑,甚至由于觉得自己没有编舞的“天赋”而放弃了编舞的进一步活动。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发散思维的方法,丰富舞蹈构图的能力。比如大自然中美丽的风景区,那里的花花草草、山水树木、建筑古迹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它们的比例构图都可以给予我们舞蹈构图的启示。还有各种艺术造型,比如说绘画、建筑、雕塑、书法等等这些工艺美术的布局原则和方法也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世界上和我国那些前人的经典、优秀的舞蹈、舞剧作品则更是我们学习编舞的直接资料,在经典中汲取营养,通过学习与领悟得到启示,通过模拟、借鉴与改编,迈开自我编舞的第一步。我国民族民间的各种丰富多彩的舞蹈,是我们天然的学习榜样,它们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实践的艺术结晶,是对美的高度概括、集中和美化,是舞蹈遗产中的财富,都值得我们继承发展以及再创新。

二.编舞中音乐的选择策略

音乐有着直渗人心的特点,舞蹈者常常借助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强化与激活与之相应的舞蹈动作,而观众则常常把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当成自我情感体验,出现移情效果,产生感慨与共鸣,这些都决定了音乐在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舞蹈创作的,我们必须要对音乐进行选择。首先,如果是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来选择音乐,选择的音乐就应该与舞蹈的编导相呼应,一般采用为舞蹈创作音乐的做法,也可以将现有的音乐进行修改使之符合舞蹈动作。其次,音乐可以激发舞蹈化的欲望。在舞蹈的创作过程当中,用音乐伴随会使得舞蹈的编创极富乐趣,音乐还能够使舞蹈的表演者更富有激情,身体中充满了表演欲。

舞蹈与音乐需要对照对应,即两者应该拥有共同的节奏和韵律,表现的是相似的情感内容,同步展示两者的高度协调一致。大部分舞蹈选择的是先有音乐,再进行舞蹈动作设计,我们称之为“音乐编舞”。强调音乐编舞,就是要在编舞的结构中给音乐一个位子,而不能把它看作是附属品,因为它是作为创造的必要组成部分。其处理方式是多样化的,比如演绎法:倾听音乐,领会音乐,沉浸在音乐中,让动作像音乐那样流畅。比如对话法:在编舞中专门给音乐留出一个位置,让它单独表现,充当舞者的伴侣。比如变化法:编舞中常出现这种可能:即准备阶段受一种音乐启发,最终换另一种音乐表演。这经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和瑰丽多彩的效果。比如对抗法:不理会音乐的提示,创造一种对抗的表演手法,让舞蹈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之间产生一种对比。比如无视法:在编舞中不考虑音乐。让音乐独自生动地进行和舞蹈平行存在。

三.舞蹈动作的技术性支撑

在选定了主题音乐之后,进行的是舞蹈编排的核心内容:动作设计。初学动作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基础法,即在老师的教授下,让学生了解到每一种舞蹈风格的基本动作、基础核心以及基本风格,使学生对常见的舞蹈风格的基本动作有一定掌握能力。可以采用经典法,即让学生从一些典型的舞蹈中模仿其经典动作,通过大量的学习观摩,再到模拟改编,初具一定的编舞基础。可以采用简化法,即把一些民间舞、现代舞的组合从复杂中简化出来,并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让学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动作设计的基础上,则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动作变化,通过对一个动作在动态、动律以及动力的不同变化产生整体的变换风格。比如说动态变化:即选一个有特点、有一定风格的动作,设定为舞蹈的主体动作。然后以这个动作的某一部分为主,另一部分为辅,或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删除,在动作各方向即前后、左右、上下进行变化。比如说动律变化:一是把握音乐节奏、动作时间的变化。如把2/4拍的音乐跳成3/4拍,或把节奏打碎些,弄复杂些也可以。同时把动作时间拉长或缩短,保留动作原形,动作线路不变,在节奏、时间上千变万化。二是设定了动作起止后,任意改变动作方向、线路。比如说动力变化:所谓动力变化,实际是力的加减。通过—个动作在用力的大小变化上反映出不同的舞蹈风格,这也就是动作变化的奥妙。同一个动作。用不同的力度,跳出来的就是不同风格的舞蹈,表现的是不同人的情感。

而舞蹈动作的设计同样要求创新,因此在编排整体的舞蹈动作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动作,风格较为突出的舞步,使得舞蹈风格趋于热情奔放。可以采用手或者脚下对节拍的打击,将舞蹈的表现力与音乐的节奏感进行完美的融合,进而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将整个舞蹈动作推向高潮,也更好地展示了跳舞者和编舞者的精神风貌与舞蹈综合知识。

四.舞台场景中的流动处理

由于舞蹈的整体性和舞台场景性,决定了舞蹈并不是单纯的音乐和动作的相加,一场舞蹈要前后呼应,里外相照,就还应该注重整体舞台效果的流动性处理。一个个舞蹈动作需要被组合成一定的舞蹈片段,而一个个的舞蹈片段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舞蹈。流动动作编排上,主要强调的是流动的形状,可以是线状、块状也可以是棱形、弧形;流动的路线,有直线、斜线、横线、弧线等;流动的方法则更为多样化,有走、跑、滚、爬、倒、旋转、跳、滑等等。

而舞台场景效果又包含多个方面。主要有舞蹈形象:舞蹈形象应该取决于所表达的戏剧人物形象或者是舞蹈艺术形象,通过舞蹈形象的设计使得舞蹈动作的连接富有质感,更好地表现舞蹈的主题。其次是舞蹈道具:舞蹈道具的使用应该具有象征性,方能配合创作出多种舞蹈意境,进而激发观众们更多的联想。还有舞蹈灯光:舞台灯光的有效配合,灯光色彩的切合变化,与舞蹈动作相呼应,构成场面有极强的视觉效果。最后还有其他一些舞台辅助设施,如舞台布景、动态视频、甚至主持人的报幕词等等,这些配合有佳的话,都能够使好的舞蹈锦上添花。

五.编舞点评与理论性学习

一个舞蹈编排完了,并不意味着学生舞蹈编排的结束。在整个舞蹈的编排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会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像老师、同学寻求帮助,都能够使得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对学生舞蹈的点评,不断地促使编排的改进,方能使得舞蹈更加精益求精,才能孕育出最后的成品。而编舞的实践结束后,同学们会对原来的理论学习产生更需求的态度,也能够更好的领悟理论的学习。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1997年4月第1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李欣红.浅谈职业中专舞蹈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运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

3、周宇.浅谈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22(4)

4、王晓萍 浅谈音乐为舞蹈之灵魂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

5、黄汉华 音乐符号与舞蹈符号的互渗互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4)

6、王海燕,肖灵.舞蹈训练与编创 2002

7、李金岚 浅谈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理论导报2009,(4)

猜你喜欢
编舞舞蹈动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谈舞蹈的编舞动作设计
戏剧之家(2018年3期)2018-05-24 05:06:52
动作描写要具体
中老年舞蹈编舞选材刍议
画动作
2017北京舞蹈双周 2017.7.18—30
动作描写不可少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