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剧团回归市场的思考

2013-11-21 17:53朱长生徐振斌
剧影月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剧种剧目剧团

■朱长生 徐振斌

戏曲剧团回归市场的思考

■朱长生 徐振斌

2009年,中宣部、文化部下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团体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一个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着力打造合格演出市场为主体,探寻国有剧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生存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各戏曲剧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课题。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改革政策,不少剧团经过数年的摸索运行,焕发了生机,增添了活力,“出人出戏出效益”成效显著,为破解剧团改革难题,更好地促进剧团为人民群众服务,推动戏曲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戏曲来自民间、来自大众,如今走向社会、回归市场乃天经地义。戏曲艺术的发展已满足不了当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演出市场严重萎缩、优秀人才改行流失、传统剧目大量失传、发展空间越来越窄已是不争的事实。个中缘由大环境是主要因素,既有体制机制的乏力,也有戏曲团体主客观的懒惰松懈。据统计,根据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我国现存剧种仅剩267个,就在这267个剧种中,有一半的剧种仅有业余演出,有60多个剧种没有音像资料保存,许多地方剧种正在走向消失。目前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的戏曲剧种就有158个,占我国现存剧种的2/3。列入省市级保护名录的就更多。进入非遗保护名录的剧种如此之多,范围如此之广既让人振奋,又令人担忧,让人振奋的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的高度关注;令人担忧是戏曲危机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怎么办?中央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团体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高屋建瓴,以战略的眼光和宽阔的视野为传承振兴传统戏曲艺术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戏曲剧团走向社会、回归市场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而是新形势下剧团痛定思痛凤凰涅槃的重新腾飞。浴火重生需要勇气、胆量、毅力和信心的锻造,同样,它也离不开智慧、技能和实践的支撑。戏曲剧团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回归市场这篇大文章,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1.树立回归市场的意识

戏曲产品和服务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个性化文化消费,满足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戏曲团体目前这种半死不活的圈养方式滋生了剧团的惰性,大家怨天尤人,没有危机感和进取心。将戏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政府振兴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是多方面的,政府的扶持、社会的关注固然重要,但作为戏曲艺术的保护主体,我们的戏曲表演团体和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在保护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担当,打破传统的等、靠、要观念,向改革要动力、向创作要活力、向演出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以党和政府对传统戏曲文化的高度重视为动力,充分运用好当前振兴繁荣戏曲艺术的各种利好政策,通过转变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形式和服务产品,积极面向市场,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和广大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也只有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云,戏曲艺术和戏曲团体才能展示自我、壮大自我、彰显价值、传承发展。

2.打造回归市场的本领

戏曲团体走向市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轻描淡写,改革的阵痛、利益的洗牌以及经费、人才、市场出路都是摆在剧团面前的严峻而具体的现实问题。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也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我们必须自我革新,打造回归市场的真本领。

首先积极做好适销对路剧目的编排。剧目就是产品,是走向市场的武器。你的产品有没有贴近生活,群众喜欢不喜欢,就决定了你的剧团有没有市场,能不能生存。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戏曲艺术的关心扶持不可谓不大,下拨的排练经费也不少。但是,现在有些剧团排练剧目一味贪大求洋,追求大制作,以博得领导有面子,专家称新奇为创作原则,而最喜欢戏曲艺术的多数群众却看不到、看不懂这样的演出。看不到是因为大制作的阵容在基层特别是农村受条件限制无法亮相;看不懂是因为穿越时空的前卫改革失去了戏曲原有的本真性、地域性和普通民众的审美性。我们要坚持戏曲创作三并举原则,推动戏剧创作与现代生活接轨,创作出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群众心声、吸引观众眼球的新创剧目;同时,挖掘整理经典传统剧目,重新包装后推向市场,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总之,大力创作领导满意、专家认可、群众欢迎的作品,做好戏曲创作是一个大学问,是剧团走向市场必须要下的真功夫。

其次,大力培养剧团剧种的领军人物。人才决定了剧种的兴衰和剧团的成败。传统戏曲行业不同与其他行当,戏曲演员更不是三年五年便可以练就的,毯子功、腰腿功和演员唱、念、做、打等基本功都是要从小培养和训练,通常一名演员从培养到登台表演、再成长到在舞台上游刃自如、略有知名度的“角”,起码要花十年的时间。从长远大计着眼,决定了剧团要舍得投资培养人才,搭建平台锻炼人才,抓住机遇推出人才,创造条件留住人才。演员人才的培养固然重要,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行当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必不可少。而现在这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奇缺,这是我们要花大力气解决的大问题。此外,市场营销人才对今天剧团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它是剧团制胜市场的不竭动力。

3.开拓回归市场的新路

剧团走向市场,市场又在哪里?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依旧有着最广大的观众群,仍然是最基层百姓喜欢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

城市演出条件好,娱乐样式多,可看戏的人不多;农村想看戏却条件达不到,还有不少的是没有消费能力。

如何开拓走向市场的新路,关系到剧团回归市场的成败。其一,欲取先予,培植市场。可否在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采取公共文化采购形式,通过政府买单送戏下乡免费演出,培育和带动当地演出市场,为后期的经营性演出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投入精力,积极扶持群众戏曲文艺团队,认真做好传统戏曲进校园工作,帮助他们排练节目,提高演技水平,使他们成为剧团剧种的传播者。其二,团企联姻,开拓市场。剧团要利用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和剧团艺术人才优势,主动与相关集团、企业、部门、单位联系,和重大节庆活动挂钩,帮助他们排练节目,营造气氛,进行专题演出,以适应不同群体、不同观众的需求,通过编、导、演一条龙服务,真正把演出市场撬起来了。其三,精品创作,占领市场。精品节目是剧团剧种传承发展的法宝。一出好戏救活一个剧团。像泰州市淮剧团的《赵五娘》、《莲花庵》、《李三娘》等传统精品剧目至今演出已超千场,成为剧团长演不衰的保留剧目,也成为其他剧团争相排练的范本剧目,在剧团赢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剧团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剧团走向市场,唤呼有更多这样的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问世。

戏曲剧团回归市场,是戏曲艺术的轮回重生。经过市场风雨的洗礼,我们的传统戏曲艺术必将枯木逢春,再现辉煌。

猜你喜欢
剧种剧目剧团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