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
音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化现象,音乐教育自然体现出各国不同的特色和历史背景。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其在音乐教育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完美的人,尤其对儿童能力的培养,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模式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于青年人获取成功必须具有的探索、接受、自我激励,合作、自律、自尊等的优秀品质,有着积极而独特的促进作用。
西方人把艺术作为表现自我、创造力和个人激变的源动力,不会当作政治的、道德的目的,比较实用主义,在音乐教育和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均如此。中国人的传统音乐教育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十分注重道德,古代的音乐教育就有“礼乐教育”之称。春秋时期的晏婴就提出了“心平德和”的教育思想,他强调了音乐要使人心归于平和,成就政事。把音乐形式美感的和谐性对人心的作用与音乐审美中平和情感心理,对于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溶为一体。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提高人的情操,完善人格,激发积极向上和向善的动机,更有政治、精神、道德的目的。对现今的中西方音乐教育,在组织形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组织形式上,西方的教育体制比较分散,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教育方针都会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有的学校不同的老师都可能各不相同,有着很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教育经费既有国家的,也有地方政府的,既有基金会和宗教团体的,也有个人捐赠的,形式多种多样,使得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中国教育全国一盘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经费由国家拨款,教学大纲在北京制定,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都要求一致。
在教育的方式上,西方的音乐教育是多元化的,以美国为例,“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占主流,它是通过学习、表演、分析、创作几项活动并重的手段,使学生获得扎实的音乐能力;由于该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人又称它为“发掘创造力教学法”。另外还有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也被广泛采用,这些各具特色又相互兼容的音乐教育模式已有机地混合在美国音乐教育体系中,成为美国本土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是无论哪种方法,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把对人的培养和发展放在首位,因势利导,注重个性,鼓励创造性,即兴性;发挥其对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特殊功能。注重对音乐组成的要素及材料的学习,注重曲式的学习和掌握。中国的音乐教育虽不断地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也多有变化,但仍习惯于沿用机械传递——接受教学的模式。教师指导过多,学生主动不够,依赖性过大。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独立见解和个性发展等方面都比较欠缺。
在教学的内容上,西方现今的音乐教育内容虽比中国丰富多样,但也是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西方的音乐教育,比较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注重培养个人的鉴赏力和运用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创作体裁。中国的音乐教育多深陷固有的窠臼,徘徊在“育人”与“学艺”两者之间,强调的是作品和表演,而鉴赏和个性的展示不够。
在教学的目标上,西方的音乐教育目的是由他们的价值观所决定,以美国为代表,他们制定的《音乐教育目标与方法》中明确提出三个目标。一是技能:培养欣赏音乐的能力,歌唱的能力,演奏的能力和读谱能力。二是理解:理解音乐的结构,音乐与其他领域的联系,音乐对提高人的素质的意义,音乐对社会的价值。三是态度:提高音乐的表现意识,培养参与音乐实践的愿望和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中国的九年制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也从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提出社会主义音乐教育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二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三是了解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总之,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较为重视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和训练,重视概念,追求表演上的形式美,特点就是整齐划一;非常重视音乐在德育上的功能,要求在学习方式上听从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和美的欣赏能力。而西方,尤其在美国持有一种开放的价值观,对于美的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作品不限定美的,甚至可以是不和协的,只要能表现现实和真。因此我国在音乐教育上借鉴要有选择,不能照搬照抄,要依据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引进适合我国教育体制的音乐教学体系,努力探索中国式的教学方法,使我国的音乐教育适合社会加速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科学化、多元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