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
学习音乐的人都知道音乐中分乐章,乐段,乐句,犹如文章之中分段落与语句一样。
一篇好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会阐述一个大体的意思,段落与段落之间围绕着一个中心的主题,整篇文章都是在论述作者主要想表达的一个思想,既独立成段,又通篇成章,相互依附。
其实音乐如文章,只是文章用文字诠释,音乐用听觉诠释,这其中最核心的都是想象力。
一首好的音乐,由若干个不同速度不同风格的乐章或乐段组合而成,每个乐段突出诠释某种情绪的宣泄,或是某种氛围的营造,仿佛人的情绪总是在不停地变换,不停地流动,可是相互之间都是有所关联的。
而乐句是乐段中更细致的组成单位,一个完整的乐段之中分成了无数个独立的乐句,就好像标点符号在文章之中的运用,有些是逗号,有些是句号,而有一些是反问号,有一些是感叹号。
我们都知道朗诵文章的时候,每一句与每一句之间都一定会有一个标点符号的存在,标点在这里意味着每一个文句之间的划分,而划分意味着朗读者的语气之间的停顿与呼吸,而呼吸才是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同呼吸共命运”固然只是一句口号,可是呼吸却确确凿凿是所有人之间最共通之处。
世上所有最杰出的艺术作品,包含所有的门类,绘画,雕塑,建筑,戏剧,文学,音乐,每一种能打动我们心底最深处的东西,能够让我们屏息凝神,叹为观止,心跳加速的感受的那一刻无不与我们的呼吸同在。
而乐句之间的划分犹如呼吸,就好像说话,表达一个思想一种情绪,说完了一句再说另一句,每一句与每一句之间有间歇,有抑扬顿挫,有交代,让自己把每一句的思路表达清楚,也让听的人跟着说的人听仔细。
而乐段的划分也很关键,传统的民族音乐中基本从散板开始,娓娓拉开序幕,自由处理的节奏过渡到正文,慢板或者快板之间的衔接转换,或者一个乐句的渐慢之后承上启下的开始由慢渐快到急板,再不然就是乐曲中段突然一个大大的呼吸记号,音乐全部嘎然而止之后,突然进入下个乐段,让人猝不及防地呼吸停顿,又猛烈爆发般地释放,跟着音乐的呼吸,一种酣畅淋漓般无法言状的痛快。
乐句划分有一些是以小节为规律的,二四六或八小节为一句,比较容易辨别,还有一些只在某一小节之间划分,前半部分为前一乐句,后半部分归后一乐句,有些乐句甚至不是以完整的拍子做划分的,好像唐诗宋词之中每一句的韵律,而现代诗词中往往文句的划分不如前者严谨规律,可是细细读来也自有韵味在其中。
一首音乐如果没有乐句与乐段的划分,就好象通篇的文章找不到一个标点符号,囫囵吞枣般的从头到尾,该喘息的时候没有喘息的机会,呼吸困难般的紧张和焦躁。
可是往往开始学音乐的孩子年纪都比较小,没有那么多的理论那么多的感受,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可以借鉴一点朗读的方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这说法当然有其教条的东西在里面,可是我个人倒确实觉得熟读有其合理之处,孩子读诗不理解的地方自然很多,不必解释,再者诗与词的魅力远不是能用白话解释清楚的,就是清楚了也必然失去了诗词自身的味道,多读多听慢慢自然能体会到了,无论理解的准确性有多高,最重要的有体会了,有体会就有感受就有自己的情感在其中了,韵律自然随之而来了。
同样学音乐的孩子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多听多唱,把谱面上的音符变成自己心里流淌的声音,可以从CD中模仿开始,慢慢地跟着唱,唱节奏唱音符,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唱,唱出来去体会,聆听自己的声音,好像在诉说,好像在歌颂,似乎在质疑,又似乎在确定,这个过程就仿佛是和自己在对话,有悲伤有欢喜,时而压抑,时而鼓舞,直到它变成你心中自然流淌出的音乐,与我们的一呼一吸相关联,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音乐中每一个乐句的划分就比较容易了,再加之潜移默化地被反复唱诵,慢慢地音乐感受方面的表达也会更加充分。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因为这之中都包含了人类最珍贵的情感,而音乐又是所有艺术门类之中最无形的一种,没有一种语言可以完完整整的表达,却又是全人类唯一共通的一种语言,无论什么年龄什么种族的人都能够通过音乐去沟通去相互了解,但是相同的谱面相同的音符,每一个人演奏的都不尽相同。
从事了这么多年的音乐专业,我想这就是音乐最大的魅力所在,它既能让你遇见他人,又能在其中看见自己。所以从事音乐就是从事了一个世界上最单纯的职业,它要求我用一颗纯粹的心去深深地体会它,理解它,并且在全部的感悟之后,彻底地诠释自己,就像呼吸一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