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排演中篇评弹的体会

2013-11-21 17:11钱国华
剧影月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孙武二度书目

■钱国华

浅谈排演中篇评弹的体会

■钱国华

苏州评弹的书目历来以长篇为主,一部书少则几十回,多则几百回。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现上海评弹团)打破常规,创造了一种由三回书组成,用一个晚会时间演完的新书目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2年4月该书目在上海沧州书场首演,其崭新的形式和生动的情节在广大听众中引起轰动,前后共演出了300场,听众达30万人次,这种创新的演出形式就是中篇评弹。

中篇评弹是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成三、四回书,由演员多人,在两、三个小时内全部说完的评弹演出类型。具有故事完整、内容精炼、题材多样、演员多采、受众面广等特点。在社会文化日趋多样,时代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中篇评弹已成为评弹艺术观赏、传承与发展的极佳形式。

我团近年来创作排演了《香山侍郎》、《吴宫遗恨》、《孙武与胜玉》、《洞庭碧螺春》等数部中篇,受到广大听众好评,在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和江苏省曲艺节上也连连获得节目大奖和表演大奖。但荣誉只代表过去,不值得沾沾自喜,我想通过谈以下一些体会,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通过中篇评弹的编、排、演实践继承好评弹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激发演员积极投入创作实践

戏曲剧目的排练,以导演为中心,评弹剧目的排练,以演员为中心。要把评弹剧本搬上舞台,从“平面”变为“立体”,就要通过演员们的二度创作。把评弹文字本译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演出本,圈内人称之为“译本子”。“译本子”是演员的再创作过程,要反反复复、一字一句地推敲、揣摩、修改、调整,使演员逐渐进入角色的内心深处,去体会、去感受,直至真正融入角色,准确、自然的表达人物。为此,演员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二度创作的过程,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及创作能力十分有效。整个艺术生涯中演员说不了几部长篇书目,长篇书目多有现成的“译本”,因此相对而言,承担中篇书目可为演员提供更多的二度创作机会。

营造团队集体研修评弹艺术的氛围

我们排演中篇评弹,当一位演员演出时,其他演员均当评委,当场给予评点。通过相互观摩,互相指正,共同探讨,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尽可能使每个演员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中篇评弹排练犹如全团演员集中在一起研修评弹艺术。中篇《孙武与胜玉》初排时,对孙武的人物定位定不好。有人说,孙武能写兵书,是文人。有人说,他带兵西破强楚,是武将,各执一词。后来团领导组织全体演员去穹窿山茅蓬坞,当大家看到孙武腰佩利剑,一手捧书,一手捋髯的塑像形象,顿时达成了共识,决定借鉴戏曲文武须生给孙武定位。又如,一位青年演员在剧中扮演内侍,初排时遭到其他演员异议,认为采用清朝的太监动作演春秋时期的内侍不妥,但一时无人能给予正确的辅导。事后通过收集其他书目和剧种的表演资料,形象得到了纠正。在排练过程中,几乎每位演员的“说、噱、弹、唱、演”都会得到其他演员的共同切磋、关注,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期望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氛围可喜。

争来更多名师名家的传授指点

评弹属于口头传承艺术,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纷纷故去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评弹界师承传艺的传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长篇评弹《描金凤》、《珍珠塔》、《玉蜻蜓》等书目,还想像过去那样,靠老艺术家手把手传承,已不可能。年轻一代的评弹演员由于种种原因,先天不足,功底不实,已是客观的现实,他们都要求艺术上有进步,但光靠自身跑码头,增加演出实践,毕竟还有欠缺,他们渴望能经常得到老师的继续教育,。中篇评弹排演形式的特殊性,为争取更多的前辈名师名家给演员传授、辅导创作了条件。我团四部中篇评弹的排演曾邀请到陈希安、江文兰、张振华、赵开生等名师名家,前后进行了无数次的辅导,这些导师出自各个门派,可谓博采众长。他们的辅导和指点润物无声,传艺无形,切切实实在把评弹艺术“说、噱、弹、唱、演”的真经传给我们。

业内有人认为,在目前评弹艺术不太景气的情况下,通过创作中篇来锻炼队伍、凝聚人心、提高技艺、扩大影响,是明智之举,我深有同感。

猜你喜欢
孙武二度书目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图说·“梅”开二度
三令五申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孙武宴
孙武练兵
课后二度设计的两个“关注点”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三令五申
赠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