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联旬
论“人偶同台”的基本表现样式与表演方法
——扬州木偶研究所经典童话剧《白雪公主》赏析
■夏联旬
《白雪公主》的故事,是根据格林童话改编,讲述了一个可爱美丽的公主因为后母嫉妒其美貌而被迫逃到森林。它的演出版本有多种形式,而扬州木偶研究所对《白雪公主》进行了神秘变身,增加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元素,变成为了大型人偶同台童话剧。最终该剧在2007年,获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优秀剧目一等奖”。2008年,获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2010年,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等联合举办的第三届“金狮奖”最高奖项:剧目”金”奖。本文拟从对此剧的分析出发,探讨人偶同台的的表现样式及其表演方法。
这是最传统的单纯偶剧的表演样式,依据杖头、布袋等木偶元素讲述白雪公主被后母皇后嫉恨,被迫流浪到森林中的小矮人家里,被皇后毒害又被王子救活,最终皇后反受魔法所害,而白雪公主与王子、小矮人、森林中的小伙伴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在全剧的不少场景下,演员之间仅仅作为操纵者不发生互动,完全是木偶在演绎角色,在戏中,七个小矮人、森林动物等多幕戏的整体或部分的互动,还是依赖于传统杖头木偶的偶人表演的形式。
这是一般话剧的表现形式,在近些年也被木偶戏剧加以借鉴。“白雪公主”作为主角,在整场戏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由真人扮演的,皇后、王子等主要角色也都有真人角色,在他们互动为主的几幕戏中,木偶已经变成了背景与配角,舞台的互动核心还是这些真人演员。这就要求他们具有与话剧演员同样的表演素质,动作、神情;当出现歌舞演绎的时候,还需要有歌舞剧演员的素质,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这是前两种表演方式的创新性结合,指的是在舞台上同时存在真人与木偶,且他们在表演上是演 “对手戏”的关系——直接、密切的交流,演员要向木偶角色发起对话,并有情感流露;而木偶要回以生动的对话及情感回馈。在这个过程中,怎样让观众在新奇感中又有信服感就成为了挑战,毕竟表演仍然要追求台上下的互动与效果。“白雪”一戏综合运用了层次落差,如白雪公主真人向小矮人的木偶打招呼时,利用真人站在窗台下,小矮人还在半山腰的视觉落差,来弥补人偶间对话的场景水平处理问题,就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这种样式在增强游戏感的同时,也在技术上丰富了可表现的空间,及快速完成时空间的转换。例如利用大木偶展现细节性表演,利用小木偶展现远处的场景、或宏观性背景,以及特定的角色需求。这种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近到远的偶人迅速转换,除了《白雪公主》,在我团的传统经典剧目《武松打虎》中更是点睛之笔,偶人转换传神地展现了武松与老虎一路打斗到半山腰(布袋小武松打布袋小老虎),再一个跟头跃到观众面前(杖头大武松打杖头大老虎)。
这是在第四种人偶同台情形下,更进一步发展出来的转换方式:白雪公主的真人与木偶就出现在魔镜的内外,这是同时出现的情形;而大部分情况下,要求木偶立刻转为真人,或真人转为木偶,二者取其一。例如木偶角色走入侧边的后台,然后真人角色跑到前台来进行歌舞表演或独白,乃至于跑场追逐,拉近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真正实现台上台下零距离,给观众以同一角色由人到偶、由偶至人的艺术转化效果。
除了以上五种“人偶同台”的表现方式与表演形式外,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在国内不太多见,台上同时出现真人与偶人,且他们是如同平行的两个时空般进行平行表演——例如大武松与大老虎互动(真人版),但在舞台上同时小武松与小老虎也在互动(偶人版),同样的角色出现了两个!如西班牙导演赫尔梅·波利卡尔波指导的戏剧作品 《卡门》,在卡门与吉普赛女人的争执一段戏中,桌上是卡门和吉普赛女人的布偶在表演,桌后两名真人演员分别在布偶后同时扮演着这两个角色。这种人偶同台的方式非常新奇,具有高超的艺术张力与技巧,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综上,“人偶同台”的精髓之处在于角色和人偶间的身份转换,演员是操作者、是角色,或同时成为操作者和角色,这对于编、导、演整体的掌控力要求都很高,需要三者有机结合并站在观众的角度做各种有利于剧情的角色跳转。由此,我们也可推知作为大型人偶同台剧的《白雪公主》,其成功也绝非偶然,此剧以真人与木偶、布偶的同台演出作为其基本样式,采用的并非单一技法,而是人偶同台的多种表现样式与表演方法的综合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