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51)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县道是指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省道的县际间公路。乡道是指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镇)之间及通达行政村的公路。村道是指村与村之间联通的道路[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公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6.40万km,比上年末增加5.74万km。山区农村公路的特征表现为技术标准较低,安全设施少,地形条件复杂,混合交通严重,缺乏有效的养护措施,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我国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总人数的35%以上[2],其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庄郁辉[3]、马忠英等[4]等人先后对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影响的六大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解决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防治措施。
1.1 线形指标低
山区农村公路由于受资金的制约,其线形标准较低,为保证通达,许多路段路线往往采用极限指标甚至更低的指标,为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线形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 小半径曲线
小半径曲线在山区农村公路中普遍存在,常常1km处就会有一两个小半径曲线。农村公路上行驶的多为农用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变型拖拉机和小客货车等,制动性能和行驶稳定性较差,载重较大,底盘重心高,在小半径平曲线路段易发生驶出车道、侧滑、侧翻或坠坡以及与对向车辆相撞等事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5],公路平曲线半径越小,曲率越大,发生事故的几率就越大,当平曲线半径小于400m时,事故发生率就有明显提高(图1)。
图1 平曲线半径和道路交通事故数关系
1.1.2 视距不足
农村公路小半径平曲线暗弯、小半径凸形竖线、平面交叉口等处,因视距直接影响驾驶员接收的交通信息数量和质量,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较大,视距不足会引起交通事故的明显增加。国内外研究表明,事故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视距不足的路段,而且还与视距不足路段出现的频率及视距不足路段的分布有关,如连续出现几处视距不足路段,则事故风险急剧增加(多发生在山岭重丘区);在多处路段视距受限,交通事故风险急剧增加。
1.1.3 线形组合不利
不利线形组合在农村公路中也较为普遍。农村公路建设由于资金有限,地理条件较差等因素,常常存在一些不良的线形组合。许多过村镇的公路建成后,有些村民擅自在一些没有设置交叉口或不宜设置交叉口的地段开辟交叉口,或者在路旁随意修筑构造物,遮挡视线,造成急弯,给农村公路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研究表明,急弯、陡坡、交叉口、构造物等几种不利因素组合路段比一般路段的事故率高出6倍。
1.2 防护工程不到位
由于资金有限,农村公路普遍对防护、排水工程建设重视不足(例如缺少边坡防护),导致路基、路面、桥涵等出现严重病害(图2)。另外,许多桥涵设计荷载偏低,路基与桥涵宽度不配套,缺少路侧护栏等。这都成为了农村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
图2 边坡防护不足导致滑坡图
1.3 安全设施配置低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选用与设置进行专门研究,更没有统一标准,致使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较混乱,呈现出交通安全设施缺乏、不合理和不配套三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在很多急弯陡坡或视距不良路段没有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或视线诱导设施,使机动车驾驶员尤其是外地车辆驾驶员无法事先掌握道路情况而造成交通事故;还有一些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位置不醒目或者被其他物体遮挡,不易被驾驶员发现,抑或设置位置距离危险点过近,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驾驶员发现交通标志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再有,农村公路上常出现一些交通安全设施不配套的问题,设施的选用和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出现交通标志之间或其它安全设施之间互相矛盾的情况,从而给驾驶员造成信息混乱,影响正确判断。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行车安全,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1.4 道路环境复杂
农村公路沿线经常穿越集镇、村庄及学校路段,这些路段均存在交通流量较大,交通组织混乱,街道化发展很快,道路开口多,路侧净区内存在住宅,横向干扰严重,过往人群较多(图3),很多人交通安全意识较差,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穿越公路,是农村公路的事故多发路段。同时,农村公路往往管理不善,公路沿线摆摊设点、堆物堆料、随意停车、集市贸易、晒粮食等占道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正常运营和安全。
1.5 养护资金不足
公路养护与管理在公路建设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农村公路本身建设标准较低,一旦破坏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做好养护补救措施,破坏点与面将会迅速扩大,形成安全隐患。但由于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及受重建轻养思想的影响,基层养护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组织机构的作用不明显,管理养护人员数量少,整体素质不高,加之养护资金短缺,使公路养护作业不能很好的实施,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
1.6 驾驶员安全意识差
很多农村驾驶员缺乏严格的技术培训,经常超速行驶、无牌无证驾驶、转向不打转向灯、违章超车、违章占道、抢道、逆向行驶、开车不系安全带、聊天、打手机等违规行为,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分析总结以上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山区农村公路的特点,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2.1 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公路工程质量及建设标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公路线形标准低、防护工程不到位、安全设施配置低的总体局面,减少因此而造成的交通事故。
2.2 在农村公路沿线村庄、城镇、小学、医院等附近交通量较大而且交通混杂的路段,人流、自行车流及牲畜的不规则行走及穿越公路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因此,在这些路段设置醒目的村庄、学校及限速等交通标志,妥善控制行车速度,是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环节。
2.3 完善养护机制。顺理关系明确责任,拓宽渠道筹集资金,组织机构落实到位,对养护队伍进行培训、加强管理,设置专门的养护工作队伍,将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提升一定的重要地位。
2.4 加强宣传教育。农村公路使用者主要是农村居民,无论是驾驶者还是行人,均存在安全意识偏低的状况,导致农村公路上行人事故率高于城市道路。因此加强对广大农村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培训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交通事故较多,主要因素包括人(驾驶员和行人安全意识差)、车(制动性能差、种类混杂)、路(线形标准低、养护不及时、安全设施配置低、防护工程不到位)、环境(交通环境复杂)四方面。
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现状,应针对交通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主要包括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安全培训、加强养护管理等措施。
[1]许金良,周育名,杨宏志.山区农村公路路侧安全保障技术[J].长安大学学报,2011,31(3):1-6.
[2]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农村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课题组.农村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J].公安交通科技窗,2007,(3):6-9.
[3]庄郁辉,郭海东.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水运,2009,9(8):239-240.
[4]马忠英,杨琦,周伟.中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2010,30(6):81-84.
[5]裴玉龙.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