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勇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队以小组第二的成绩顺利出线,在与日本女排1/4决赛中,中国队2:3憾负对手,结束了伦敦奥运会女排比赛的征程。如此成绩的取得,对于出征前信心满满的中国队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对此,笔者拟采用一种全新的分析模式,把不同进攻打法下“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联系起来,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攻-防”环节作为研究重点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出中国队与比赛对手的真实差距和不足,为中国队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提高价值参考。
本文以参加第30届伦敦奥运会比赛的中国队、美国队、巴西队、塞尔维亚队、土耳其队、韩国队和日本队共7支队伍为研究对象。
1.2.1 “攻-防”组合界定
将排球比赛中不同的“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联系起来,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攻防环节作为研究重点进行分析。主要由一传(防守)效果:到位和不到位;进攻打法:强攻、快攻、两次攻和立体攻;拦网人数:无人、单人、双人和三人;进攻效果:得分、失误、破攻、破术、被防到位、被拦死、被拦回、被拦起。按照“一传(防守)效果-进攻打法-拦网人数-进攻效果”的顺序-进行组合,共计256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1.2.2 录像解析法
通过观看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队与比赛对手的6场比赛录像,对女排在不同进攻打法下256种“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女排在不同进攻打法下256种“攻-防”组合模式技术效果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1.1 单人拦网下的不同组合模式强攻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排球比赛过程中,通过各种战术的相互配合使对手形成单人拦网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进攻的成功率,增加二传与攻手完成进攻的自信心[1]。从表1中看出,各队在采用“到-强-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方面,中国队获胜的3场比赛,将“到-快-单-得分”、“到-快-单-失误”、“到-快-单-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来看换算相加得分,中国队高于比赛对手,中国队告负的3场比赛,将“到-快-单-得分”、“到-快-单-失误”、“到-快-单-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来看换算相加得分,中国队低于比赛对手。可见,这种组合模式运用次数的多少与比赛胜负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在采用“不-强-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方面,各队主要以调整进攻为主,在调整进攻的过程中容易让对手有充裕的时间组织拦防,很难让对手形成单人拦网的局面,各队运用这种组合模式次数均较少。因此,“不-强-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对整场比赛的影响很小。
2.1.2 双人拦网下的不同组合模式强攻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双人拦网是集体拦网的一种,是比赛中最常用的一种拦网形式,主要是当对方进攻威力较大,进攻路线变化较多,单人拦网不足以阻拦对方进攻[2]。从表1中看出,在一传(防守)到位下,中国队获胜的3场比赛中,将“到-强-双-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方面,中国队均低于比赛对手。这说明以强攻为主要得分手段的塞尔维亚队和土耳其队,强攻得分能力强于中国队,但其它攻击能力较弱,负于中国队不言自明。具有快变风格的韩国队,当快变进攻战术受阻时,过重依赖金延璟的强攻,使主攻手金延璟独木难支,难逃落败中国队的结局。由此可见,这种组合模式对整场比赛的胜负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国队告负的3场比赛中,在“不-强-双-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方面,中国队与比赛对手各有千秋。这说明攻防兼具和球员身体素质出众的美国队和巴西队,不仅可以在强攻中获得得分,还可在其它得分手段上获得得分。中国队负于美国队和巴西队不足为奇,但负于同样以快变进攻为主的日本队,却值得深思。
在一传(防守)不到位下,采用强攻进攻是每个球队不变的法则。从表1中看出,在全部6场比赛中,将“不-强-双-得分”、“不 -强-双 -失误”和“不-强-双-被拦死”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换算相加得分,其中有4场比赛得分多的球队取得了胜利。将“不-强-双-破攻”到“不-强-双-被拦回”5种组合模式技术效果次数相加,全部6场比赛运用次数少的球队均取得胜利。由此可见,这套组合模式与整场比赛的胜负有着必然的关联。
2.1.3 三人拦网和无人拦网下的不同组合模式强攻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从表1中看出,在一传(防守)到位下,各队采用“到-强-三-进攻效果”组合模式较少。在全部6场比赛中,各队采用这种组合模式次数均在2-3次。这说明进攻方利用同伴之间的跑动配合,迷惑或干扰了对方的拦网配合,使防守方难以形成三人拦网的包围,这种组合模式运用少符合排球比赛的规律。另外,各队运用“到-强-无-进攻效果”组合模式较少。这说明三人拦网和无人拦网下的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影响微乎其微。
在一传(防守)不到位下,各队采用“不-强-三-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也相对较少。在全部6场比赛中,只有3场比赛运用了这套组合模式,且运用次数在3-7次之间。同时,各队采用“不-强-无-进攻效果”组合模式有所增多,各队运用次数平均在4-5次之间。这说明一传(防守)不到位下,各队采用强攻是为了过渡,是为接下来的防守反击做准备。由此可见,“到-强-三-进攻效果”和“不-强-三-进攻效果”的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影响甚微。
表1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一传或防守到位和不到位下“攻-防”组合模式强攻技术效果统计
2.2.1 单人拦网下的不同组合模式快攻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快攻在现代排球比赛中也是重要的得分手段,同时又对强攻起着掩护的作用,中国队历来是以快速多变的战术打法著称[3]。从表2中看出,一传(防守)到位下,中国队在获胜的3场比赛中,将“到-快-单-得分”、“到-快-单-失误”、“到-快-单-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换算相加得分,中国队均明显高于比赛对手。将“到-快-单-破攻”到“到-快-单-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次数相加,中国队少于或等于比赛对手。中国队在告负的3场比赛中,将“到-快-单-得分”、“到-快-单-失误”、“到-快-单 -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来看换算相加得分,中国队有2场低于比赛对手。将“到-快-单-破攻”到“到-快-单-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次数相加,中国队少于或略高于比赛对手。这说明中国队在与以强攻为主的高大队员球队或攻防相对均衡的韩国队交锋时,中国队快变进攻战术能够较多地形成单人拦防,屡屡突破比赛对手的拦防体系,直接得分或破攻。但中国队在与攻防兼具、技术全面的美国队和巴西队,以及防守出色的日本队交锋时,中国队快变进攻战术较难形成单人拦网的有利局面,进攻效果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到-快-单-进攻效果”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具有直接的影响。
表2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一传或防守到位和不到位下“攻-防”组合模式快攻技术效果统计
一传(防守)不到位下,各队运用“不-快-单-进攻效果”这套组合模式次数较少,均不超过5次。这说明一传(防守)不到位下组织快攻打法,对攻手来说难度较大,各队运用较少。因此,“不-快-单-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没有直接的影响。
2.2.2 双人拦网下的不同组合模式快攻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从表2中看出,一传(防守)到位下,在中国队获胜的3场比赛中,将“到-快-双-得分”、“到-快-双-失误”、“到-快-双-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换算相加得分,中国队均低于或等于比赛对手。将“到-快-双-破攻”到“到-快-双-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次数相加,中国队多于比赛对手。在中国队告负的3场比赛中,将“到-快-双-得分”、“到-快-双-失误”、“到-快-双-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换算相加得分,中国队均多于或等于比赛对手。将“到-快-双-破攻”到“到-快-双-被拦回”这5种组合模式次数相加,中国队均多于比赛对手。这说明中国队快变进攻战术被与赛各队所熟知和研究,其快变战术进攻受到对手不同程度的限制,同时,中国队近年来采用的快攻体系主要围绕着2号位区域展开,3号位的快攻仅仅被用作“中间加压”的思想加以体现,真正的3号位进攻应用较少,且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威力[4]。另外,中国队在暴露自己的快攻战术被双人拦网时,由于击球点相对较低或近网,快攻又多集中在背飞和背溜上,进攻容易受阻。欧美强队在快攻被比赛对手双人拦网时,利用自身弹跳、身高,常采用高点快攻和远网快攻突破对手的防线,直接得分或破坏对手的防守。由此可见,“到-快-双-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传(防守)不到位下,各队运用“不-快-双-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次数在2-3次左右,虽有一定的收效,但对整场比赛影响甚微。
2.2.3 三人拦网和无人拦网下的不同组合模式快攻技术效果对比分析
从表2中看出,一传(防守)到位下,各队采用“到-快-三-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较少,几乎只有中国队采用。这说明中国队的快攻战术已被各球队所熟知,比赛对手对中国队的快攻盯防较紧,容易形成三人拦网合围的局面。一传(防守)不到位下,中国队在与巴西队和日本队的两场比赛中,各采用了一次。由此可见,“到-快-三-进攻效果”和“不-快-三-进攻效果”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没有直接的影响。
一传(防守)到位下,各队运用“到-快-无-进攻效果”8种组合模式较少,各队运用最多不超过3次,但若能抓住战机巧妙运用,其进攻效果不是直接得分就是破攻,甚至在关键时刻影响整场比赛的胜负。一传(防守)不到位下,各队运用“不-快-无-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次数均为0次,这说明“不-快-无-进攻效果”对比赛的胜负没有任何影响。
在一传到位或不到位下采用二次攻形成的拦网局面主要为单人拦网或无人拦网,所以只对二次攻形成的单人拦网或无人拦网进行分析说明。统计后看出,在一传到位二次攻形成单人拦网下,各队在6场比赛中只有4场运用了“到-二-单-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将“到-二-单-得分”、“到-二-单 -失误”、“到-二-单-被拦死”这种3种组合模式换算相加得分,中国队略好于比赛对手。在一传不到位二次攻形成单人拦网下,各队在6场比赛中有5场运用了“不-二-单-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将“不-二-单-得分”、“不-二-单-失误”、“不-二-单-被拦死”这种3种组合模式换算相加得分,中国队也是略好于比赛对手。这说明中国队在一传到位或不到位下二次攻能力较强于对手,但由于各队运用次数较少,所以“到-二-单-进攻效果”和“不-二-单-进攻效果”这16种组合模式对比赛的胜负没有太大的影响。
在一传到位二次攻形成无人拦网下,各队在6场比赛中有5场运用了“到-二-无-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在“到-二-无-得分”这种组合模式上,中国队明显好于比赛对手。在一传不到位二次攻形成无人拦网下,各队在6场比赛中只有3场运用了“不-二-单-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因此,中国队与比赛对手相比,在二次攻进攻战术质量较高于其它对手。由于二次攻具有较强的偶然性,虽然可以取得出其不意的攻击效果,但并不具备成为主要进攻手段的条件。不过,作为有益的进攻补充形式,在训练中应给予重视[5]。
立体进攻是指前排近网平面进攻向后排纵深发展的一种前排与后排、快攻与强攻、时间与空间上的多方位组合进攻,其特点是前后排融为一体,互相掩护,是进攻打法的最高境界[6]。从技术统计分析中可知:中国队与比赛对手主要运用“到-立-单-进攻效果”和“到-立-双-进攻效果”这16种组合模式。各队在运用“到-立-单-进攻效果”这8种组合模式下,全部6场比赛中平均运用次数为2-3次。在运用“到-立-单-得分”和“到-立-单-失误”2种组合模式上,中国队逊色于比赛对手。这说明中国队的立体攻战术意图较容易被比赛对手识破,形成单人拦网的拦防较少,且在形成单人拦网的防守下,直接或间接得分的能力弱于对手。
各队在运用“到-立-双-进攻效果”8种组合模式下,全部6场比赛中平均运用次数为3-4次。将“到-立-双-得分”和“到-立 -双-失误”、“到-立-双-被拦死”3种组合模式换算相加得分,中国队有2场比赛高于比赛对手,有2场比赛与比赛对手持平,有2场比赛少于比赛对手。将“到-立-双-破攻”、“到-立 -双 -破术”和“到 -立 -双 -被防到位”3种组合模式次数相加,中国队稍多于比赛对手。由此可见,中国队在运用“到-立-双-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下,虽然在直接或间接得分上稍多于比赛对手,但在得分效率上不及比赛对手。因此,随着运动员身体条件的提高,立体攻也日益成为现代排球比赛场上的不可或缺的获胜法宝。但对于中国队来说,中国队一直以来走的都是以快攻见长、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路线,而对立体攻的运用相对于比赛对手则一直不占优势[5]。这是中国队在日后的训练和比赛中应注重加强和提高的地方。
(1)总体来看,强攻仍是各队运用次数最多的进攻打法,主要又几乎都集中在“到/不-强-单-进攻效果”和“到/不-强-双-进攻效果”这32种组合模式上。中国队的强攻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主攻手王一梅带伤出战,强攻的威力有所减弱,强攻不强的弱点再次暴露无遗。
(2)快攻在现代排球比赛中也是重要的得分手段,几乎均集中在“到-快-单-进攻效果”和“到-快-双-进攻效果”这16种组合模式上。中国队虽然在快攻进攻次数和进攻效果上高于比赛对手,但中国队采用的快攻体系主要围绕着2号位区域展开,3号位的快攻运用较少,容易被对手识破和拦防,同时,比赛对手较多运用高点快攻和远网快攻,严重地冲击了中国队的拦防体系,中国队快攻的优势已不再明显。
(3)各队在运用二次攻进攻打法上次数较少,主要集中在“不-二-单-进攻效果”和“到-二-无-进攻效果”这16种组合模式上,中国队在二次攻运用次数方面稍多于比赛对手,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和隐蔽性,进攻效果明显。
(4)各队在运用立体攻进攻打法上次数较少,主要集中在“到-立-单-进攻效果”和“到-立-双-进攻效果”这16种组合模式上,中国队虽然在进攻次数和进攻效果上与比赛对手基本持平,但中国队在立体攻参与的人数和质量上与欧美强队还有一定距离。
(1)中国队应加强运用“到/不-强-拦网-进攻效果”的组合模式,增强主攻和副攻、前排和后排队员之间的配合,力争形成“到/不-强-单-得分”的组合模式,同时,在形成“到/不-强-双-进攻效果”这16种组合模式时,努力培养出扣球具有“一锤定音”能力的主攻手。
(2)中国队应加强运用“到-快-拦网-进攻效果”的组合模式,增强副攻队员自我掩护和同伴掩护的战术配合,努力形成“到-快-单-得分”的组合模式,同时,应积极提高高点快攻、远网快攻的进攻能力,力争形成“到-快-双-得分”的组合模式。另外,中国队在进攻训练中必须要勇于开拓创新,研究新的快攻体系和战术,以进一步巩固我们在快攻方面的优势。
(3)中国队在运用“到/不-二-拦网-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上,应加强二传手和攻手网前扣二次球的训练,提高二传手和攻手的二次攻攻击能力,努力形成“到/不-二-无/单-得分”的组合模式,成为中国队有益的进攻补充形式。
(4)中国队在运用“到/不-立-拦网-进攻效果”组合模式上,进一步强化对后排攻的运用,加强在前排掩护下的后排进攻的组攻数量、进攻点以及增加参与后排进攻的人数,同时,将后排快攻纳入进攻战术体系,力争形成“到-立-单-得分”组合模式,使其成为中国队不可或缺的进攻利器。
[1]屈东华,张岩.女排不同拦网阵型下的36种进攻组合效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22-125.
[2]黄汉升.球类运动 -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欣.第29届奥运会中外女排进攻战术运用效果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8):81-83.
[4]尹兆友,董天姝.中国女排一攻现状研究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04-107.
[5]张欣,李宗浩,孙敬,等.优秀排球运动队集体战术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兼析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集体战术质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191-193.
[6]刘文波,刘海龙.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进攻打法运用效果的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3):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