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长篇

2013-11-19 17:35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鲁敏青春生活

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作者: 辛夷坞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电影纪念版

出版年: 2013-4

读者:恐龙哥哥

在我们国家,似乎只要沾上“青春”两个字的产品,就特别好卖。

中国的孩子很悲催,很多孩子真正所谓的青春只有大学那三—五年,或者再加上后面的研究生几年,然后突然就发现,自己的青春已经没了,为什么,因为自己的中学整天除了读书就是读书。

我是习惯把小说和电影分开看的。其实不管小说和电影,都是典型的快餐文化,但不妨碍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人物设计得挺丰满,剧情也蛮符合逻辑,而且涉及的内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有共鸣。似乎每个人都能在里面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但同时又会有很多人羡慕里面的故事。其实回过头看看自己,难道我们自己的青春真的就很苍白嘛,就不如小说中那么生动,至少我不是这么认为的,整个大学时代,除了没有像陈孝正那样好好学习,大概各种好学生差学生做的事我都做过了…… 逃课、挂科、演出、比赛、恋爱、打架、出风头、旅游等等诸如此类,当然肯定还有我没尝试过的。

很多人羡慕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故事是因为很多故事我们并没有经历过,正如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最好的,别人的青春在我们眼里往往也是最好的,这才是我们羡慕那样生活的原因。

所谓青春,只是恋旧,只是我们想尝试我们没有选择的那种生活……

文字简单,但读的过程中,看到不同阶段的自己,仿佛随郑微一起长大,伴着哀痛而甜美。

读者:Susy

书花一天时间翻过一遍,再看看豆瓣上的评价,心里震动不小。这震动不是来自于书本身,而是来自于感慨青春这件事如今是多么的有市场。我个人读过的书不算多,但就是觉得这本书行文很随意潦草,甚至算得上简陋粗糙了。内容嘛,你知道的,青春小说里的人就是要拧巴,就是不要过安稳日子,就是要把事情都搞得复杂,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多的字数和未来,来解开这些不知道哪里造来的伤痛形成的死结。

我在非常青春的时候曾经也很迷恋过那些夸张戏剧性的极端痴缠爱恋。我们迷恋的青春需要刻骨铭心的故事,这样,才能在尾声的时候证明没有白活过。可后来是怎么从这种幻象的迷恋里惊醒的,在青春尾声醒过来的人应该都倍儿明白吧。很多看似曲折感动的故事都是误导。如果以纯真的玛丽苏的童话心来看待这个世界,那可以说整场青春都是对生活的误导。平凡无涟漪是生活的常态,有些时候也是青春的常态。

一切事物,你迷恋它,自然就会美化它。如果一直沉睡也就罢了,可是但凡有醒过来的一天,就不要被落差感击倒。

读者:凉唯 (以梦为马。驾。)

我对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文艺气息表示敬畏。郭敬明的矫情是毫无遮掩的,看他的故事你很清楚自己在看一个故事,当你清楚他的书就是为矫情而矫情时你可能还会感动,因为比如看悲伤逆流成河时你需要呼吸的就是矫情的空气。这部书的矫情是闷骚型的,就像是把矫情的戏码安到真实的生活里,可惜我们在真实的生活里呼吸氧气。我这么说你明白吗?

总把青春拿出来说事,动不动就逝去啊年华啊,你那闷骚的文艺是永远不能逝去了吗。

读者:怪盗キッド (~~知无涯者。℡)

真正好的青春文是需要有一些东西抚过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你记忆中最隐秘的角落,然后被猝不及防地戳到你的命门的。就像藏在暗影中的绝世高手,寻你一个破绽,优雅轻飘的一剑,就足以让你颤栗,进而致命。

我记得杜拉斯形容过这种感觉,她说,好的作者应该能使得读者在享受文字的过程中,有一种被闪电击中的感觉。

如果同等比喻的话,《致青春》首先没有使我享受文字——整篇文字充满了没有任何想象力的枯燥而粗糙的描述——文字方面没有任何灵性能够打动读者,反而充满了作者主观粗暴的为推动情节而下的各种定义。

其次,我并没有被闪电劈中的感觉,反而有被轰炸机地毯式轰炸过的感觉——请注意这并不是夸奖。

青春情感文,本身就是要跟针灸一样准确的找到读者感情中最纤细的那根神经,轻轻地一戳,让你痛彻心扉又欲哭无泪。但是这篇文章,很显然作者并不擅长去抓住人类那么纤细敏感的东西。所以她搞了一个鲜艳粗糙的、名为“青春”的人工布景,把所有她能想象出来的跟“青春”有关的要素都往上堆砌,然后给每个角色戴上自己的脸谱,开始了一串咿呀哦呀哦的“大戏”。

很热闹,可惜,这不是真正的青春。

二、哥仨

作者: 李师江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13-3

读者:芥末凉茶 (莫忘初衷)

千日是一枚纯屌丝,清贫的少年生活并不影响他骨子里蠢蠢欲动的文人气息成长,当艺术殿堂的大门向他打开,还来不及做画家的梦,他就成了一个小偷的儿子,命运这样的玩笑显然低估了屌丝千日逆袭的能力,几经辗转,他竟成了诗人兼娱乐周刊的知名狗仔。在这个过程中,他与付绝响、申博天哥仨的命运也纠结在了一起,他们是捕捉八卦的狗仔记者,他们是庸俗炒作的畅销书商,他们是偷找情人的国企骨干,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具有流氓诗人气质的屌丝则演出了娱乐圈、文艺圈的百态众生。

在哥仨写诗、泡妞、经商的坎坷道路上,隐约可在现实娱乐圈中对号入座的各色人等均友情出演:已成为黄脸婆被明星抛弃的情人、假装容易被骗实则经历坎坷的工程师二奶、思想单纯身患重病的大学生女友——三个女人一台戏,哥仨的屌丝生活就此被演绎得活色生香起来。他们工作,工作中却总不乏龌龊的剧情;他们写诗,诗歌中招摇着欲望与猥琐;他们厮混,厮混中抢夺女人和金钱的资源;他们又在相互帮扶,不同的人生理念并不影响他们时不时暴露出的人性卑劣中那份坦荡。

在哥仨北漂的故事中,生猛的娱乐圈故事层出不穷,但这并不是李师江想要告诉我们的,如果是那样这就不算是一本长篇,而只是多本千日的娱乐世界大汇总罢了。在这些故事中所映射出的人性与某种暗潮涌动的生活状态,才是我们所得到的感悟。或许你我并没有那么跌宕的出身故事,或许你我并没有如此肆意的混迹在诗或娱乐的圈子,或许你我并没有哥仨这样臭味相投的狗血朋友,但那又怎样?是屌丝都想逆袭,谁没点欲望没点纠结没点曾经一闪即逝的龌龊想法呢?哥仨的故事中,呈现的也是一种无奈而赤裸的灵魂。

读者:蓝色珊瑚礁

在这个压抑的追求金钱和功名的世界里面,他们无非是要求一个“正义”,当然,这个正义也并不是卫道士意义上的终极评判,而是他们不能背弃的内心信仰的底线。于是他们会为诗歌的内容定义而争吵,为一场竞岗中的假大空的演讲而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只为问心无愧,为东山再起而不惜冒着失去友情和身上最后一笔家当的风险,为继续自己的理想而放弃了饭碗而漂在北京……他们看上去那么渺小,但是他们依旧在心底深处留存着理想的影子。

这个懦弱的存在,大约就是我们尚存的属于我们灵魂深处的青春的勇气和诗意。无力,却又如同萤烛之光一般温暖着那样真实的自我。

读者:抚顺读书人

看过李师江的《中文系》,感觉有点像石康的风格,主人公都是外地来的北漂,在北京没有房,没有车,就靠着那么一点点的才华,在某个编辑部活着。

李师江当然有李师江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线索和情节并不是重头戏,书里面展现出来的是那些文艺北漂族的生活,语言有点特色,很有时代气息。书里面写的哥仨是千日、付绝响、申博天三个,组成了一个诗人的圈子,好似很高雅,名头也都不小,记者、编辑、经理什么的,其实都没有什么积蓄,更买不起房子,不过却很能吸引那些北漂的小姑娘们,陈小、小莫、金燕、小寇,都成为他们的女朋友,或者是马子,其实故事中只有千日和金燕算得上是正经地谈恋爱,剩下的不过是泡来泡去而已,也谈不上谁泡谁,都是漂着的,互相取暖而已。

三、日夜书

作者: 韩少功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3-4

读者:月方

显然,这是部悲剧性质的小说。韩少功偏好创作悲剧小说,如以前的《爸爸爸》,里面煮人肉的场景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其实细细算来,每部值得细阅的作品,都是充满悲情色彩的,也许就是因为它们深深刻画出人性,而人性,说到底就是一个悲剧的载体。最近刚看了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万箭穿心》同样悲剧,人去楼空、亲人离叛,瘦小的女人站在街头茫然无措,“悲催得不能再悲催了”,但是,《万箭穿心》骨子里却有股向上的泼辣劲、有股不甘和不妥协、有股原野的生命力量,读来唏嘘之余必有钦佩和希望。而《日夜书》呢?没有。读不到顽强和渴望,只有作者深深的迷茫、不安和惶恐,于是,他只好把自己幻化成一个刚刚诞生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依然美好”。

一场又一场地“辜负”,通篇下来,亮点居然只在乡村,一个是“秀鸭婆”,一个就是“酒鬼”,他们一人一猴,却有某种坚守,并非偶然的是,他们都来自农村并贴近自然。这是否是韩少功的乡村情结在搞怪?我不得而知,难怪他本人要到湖南乡下去定居,他是看透了城市、厌恶了城市啊!

《日夜书》这部小说磅礴纷繁,一开始读,我以为韩少功在玩文字,后来慢慢嚼出他在倾泻情感。只可惜,太广了,反而忽略了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挖。但我还是景仰韩的广角视野。

读者:不死鸟。(虚己以应世。)

即使只是个人短暂的一生,仍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变迁。

从农村知青的无可奈何到城市生活的随波逐流,二者似乎都是遭受命运的重压,人在这之下只是渺小的蝼蚁。何必做出巨大而无谓的牺牲,去换取所谓人生的改变——毕竟前路谁也无法预料。我想这才是为什么陶小布始终没能舍掉两根手指换取那个伤残回城指标。

然而即便如此,却仍能隐约感觉到作者在其中微妙的倾向,我不想说作者是在抵制些什么,在重新审视着些什么,如果说小布对于知青生活的回忆是深情的,那么对这批知青之后生活的描写,简直是令人痛心,甚至仅仅还只是在说到又军哥去世的消息时,一个中年男子在长途汽车上的嚎啕大哭都令人沉浸在那样的画面感,跟着主人公沉痛不可自拔。

高中时候的美术老师谈自己的上山下乡: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经历虽然一度被人们塑造成伤痕文学,被认为是那一代青年惨痛的回忆,但是我觉得自己其实从中获得了很多我这辈子认为值得珍视的东西,这些积极的意义,也许在很多年之后才会被重视。现实不一定就比那些盖棺论定的结论伟大。

而这一切,韩少功在这本小说里,终于得到了一个更正确的结论。

四、九种忧伤

作者: 鲁敏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13-3

读者:我非衣

《九种忧伤》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寻人和“造”人的故事。一个人给自己生造了一个朋友,时不时地写一封信给这个朋友,而另一个人为了让这些信找到主人,想方设法地找不存在的这个人。这个故事很像《等待戈多》,充满了无意义,但又诉说着人世的乏味与人们追求意义的理想。在鲁敏的描述中,少不了这些夸张的人物,但你又觉得他们代表着你内心的冲动,你想融入这个社会,又觉得你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就像变成赛鸽的老头,他唯唯诺诺,他看不起老婆为了养生的痴迷,但又献媚似的听从她的吩咐,甚至去问养鸽子的人有没有鸽子卖,然而最终他把自己变成了赛鸽,不再纠结于保养这副皮囊。还有《死迷藏》里面的杀人犯,他本来只是想稳妥地安排一切,却最终发现生命本来的无常。

当然,我对于鲁敏描述的主人公总是缺乏认同感,正如你知道模特在T台上过分地展示细节,到了现实中那些元素可能只是打散了穿在不同的衣服上。我似乎能看到他们身上的我,但我终究知道我不是他们。反而,我更习惯鲁敏对于现实的描述,庸常的生活,庸常的人物,你就像看着镜子里的生活,你懂得,但挣脱不了。而鲁敏的文字,有时候会有种说不出的爽利。比如我现在还记得这样一句:生活就像是糟糕的自助餐,什么都没有胃口,但你就只有这些。

读者:落叶张

鲁敏的《九种忧伤》讲述了八个忧伤的中篇故事,其中包括不食酒肉、却吃花朵泥土果壳船桨的秦邑,被妻子的“养生强迫症”压迫的穆先生,因为恐惧而试图控制死亡的老雷,对有字之纸怀着文化情结的老申……这些形形色色的主人公,无非都是我们眼中的“异类”。虽然他们的生活并无波折,却身处喧嚣的社会不知所措,无法调整自我以适应社会,既没办法面对自己、也没办法改变周围,最终酿成苦果。

鲁敏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设计者。她并非只是着力于刻画异化的现代人格及扭曲的现实悲剧,而是在追问当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我们该怎么办?

鲁敏在她的文本里,纵容秦邑啜食自然之物,放任秦邑因为“不食”与女主人公,与“我们”、社会,甚至与作者本人都格格不入。这些主人公荒诞、诡异、脑抽筋、神经质,他们结局凄惨,但鲁敏坚持为她的人物赋予最大的自由,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主动地去选择,并且乐于在欷歔的情节之后,再书写一段不仅极富诗意和奇幻感,而且引人停步思考的结尾:譬如跳楼自杀的穆先生,“他肥大宽阔的肉身,在风中缓慢而沉重地飘动、上升,直至化为一只怪模怪样的灰色大鸟,其情状,超逸尘世,美不胜收”。类似的结尾多次重复,仿佛一咏三叹,升华了整部小说集的主题。

读者:魔骨梵心(兰州)

封面设计、有意无意的通俗心理学取向,颇有当年畅销小说《24重人格》的影子;书名及文案、内容梗概又活像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著名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不是我不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只是觉得拾人牙慧的做法确乎令人反感。再浏览下目录与简介,七拼八凑故弄玄虚,明明写了八个故事为什么题作《九种忧伤》?作者明告诉你了:最后一门子忧伤是读者你自己的,自己脑补吧。这不搞笑么?创作过程中的创新和保持本色有多难?非得整些有的没的照猫画虎东拉西扯出点四不像?这个时代很浮躁的,想赚钱去投资房地产,别写书了。盛世之下书本是奢侈品,要读就读经典 别尽整这出糊弄读者糟蹋行情。这几个故事的路数《萌芽》《故事会》里可多着呢。望广大读者慎购此书,别买着忧伤,读了更忧伤,读过之后不仅忧伤,还后悔。

猜你喜欢
鲁敏青春生活
墙上的父亲(散文)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把她当妹妹
把她当妹妹
青春献礼
生活感悟
青春不打烊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