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涛,徐桂珍,史文元(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检验科,湖南郴州 423000)
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由马尔尼菲青霉(PM)感染所致。PM 作为一种少见的真菌,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国内广东、广西地区,多分离自艾滋病患者。人体感染PM 后无明显特殊症状,但病情发展快,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笔者从1例儿童患者中检出PM,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男性患儿,3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咳嗽10 d,体温最高达42.0 ℃”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9.3 ℃,心率180次/分,呼吸60次/分,体质量10kg,神志清醒,精神反应差,皮肤黏膜稍苍白,皮肤未见明显黄染,无明显出血点,颈部可扪及黄豆大小淋巴结,质软,可移动,无触痛,无粘连,肝肋下约4cm处可扪及,质地较硬,脾肋下未扪及,未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尚可,臀部可见瘀斑,四肢肌张力正常,肢体末端暖,足背动脉搏动有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60×109/L,中性粒细胞70.4%,淋巴细胞24.6%,血红蛋白67g/L,血小板25×109/L,总蛋白52.5g/L,清蛋白24.1g/L,球蛋白28.4g/L,清蛋白、球蛋白比值0.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0.1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19.6U/L,超敏C反应蛋白83mg/L,红细胞沉降率38mm/h,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初筛试验提示可能为阳性,但尚未得到本地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证实。
1.2 方法 采集患儿静脉血3mL,注入儿童专用血培养瓶(美国BD)及真菌血培养专用瓶(湖南天地人),采用Bact/Alert-3D240血培养仪进行培养,待其生长后移种于沙氏平板、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各2份,分别于25、35℃进行培养,挑取单克隆菌落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同时采集患儿骨髓标本,制备血涂片及骨髓涂片标本,瑞氏及糖原染色后镜检。
2.1 血涂片瑞氏染色 三系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内可见吞噬的圆形菌体,菌体中间有隔横将其分成2段,两端钝圆(见图1)。
图1 血涂片瑞氏染色(指针所示为PM 菌体)
2.2 骨髓片瑞氏染色 中性粒细胞可见吞噬的菌体,形态与血涂片镜检结果类似(见图2)。
图2 骨髓片瑞氏染色(指针所示为PM 菌体)
2.3 骨髓片糖原染色 可见糖原染色阳性菌体,中间有红色间隔(见图3)。
图3 骨髓片糖原染色(指针所示菌体中央有一红色横隔)
2.4 普通血培养标本检测 普通血培养标本涂片染色未见与血涂片一致的菌体,可见大量革兰阴性杆菌。
图4 35℃真菌培养染色(革兰阴性粗大腊肠样有间隔的杆菌)
图5 25℃真菌培养(真菌相产生红色色素渗入平板
图6 35℃真菌培养染色(革兰阴性扫帚状,孢子近似球形)
2.5 真菌血培养标本检测 真菌血培养标本转种平板,35℃培养24h后沙氏平板、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均可见灰褐色菌落,表面突起呈脑回状,染色后可见革兰阴性腊肠样粗大菌丝(见图4)。25℃培养后可见真菌样菌落,菌落最初呈浅灰褐色,膜样,中央可见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呈,向周围扩展,逐渐呈微红灰青色,4d后可见菌落周围有红色色素渗入沙氏平板(见图5),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的分枝、分隔、无色透明菌丝,分生孢子梗光滑,部分菌丝有帚状枝生成,顶端可见单链分生孢子(见图6)。
PM 最早分离自野生中华竹鼠的肝脏,是青霉菌属中已知的惟一双相型真菌,易感者主要是免疫力低下者及艾滋病患者[1]。PM 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双相性,在自然界以菌丝形式存在,在组织中则可形成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细胞。PM 感染患者常合并多重感染,所以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可有效补充单一检测方法的缺陷。本例患儿普通血培养标本涂片染色为检出PM,可能与其他细菌生长速度大大超过PM,导致PM 生长受抑有关。真菌血培养则有利于PM 的生长和检出。真菌培养是诊断PMS的金标准。PM 作为双相性致病真菌,其双相性转变呈温度依赖性,25 ℃时呈菌丝相生长,37 ℃时呈酵母相生长。沙氏培养基25℃培养2~3d可见淡黄色绒状菌落,并产生红色色素渗入平板。多种其他检测方法的应用有助于PSM 的早期诊断,包括血清学检测及基于PM 58S、18SrRNA和特殊寡聚核苷酸引物的分子诊断技术,但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2-3]。
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清除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PM,但艾滋病患者因CD4+细胞数量减少,无法经细胞免疫将其清除,极易因全身感染而死亡。PSM 如未得到及时诊治,患者病死率高达91.3%[4]。早期使用敏感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PSM 可被治愈。然而,关于PSM 的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意见。国内多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治疗严重感染患者,对中度感染患者多单用伊曲康唑或酮康唑,治愈后应长期口服伊曲康唑维持治疗,并在整个疗程中同时采用免疫辅助治疗[5]。艾滋病患者应同时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6]。
PM 感染所致PSM 好发于免疫功能受损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由于艾滋病患者不断增多,PM 感染者亦呈增多趋势。因此,对PM 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合理的治疗方案,在PSM 诊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Vanittanakom N.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and recent advances in the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spects[J].Clin Microbiol Rev,2006,19(1):95-110.
[2]Desakorn V.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rapid urinary antigen detection tests for diagnosis of penicilliosis marneffei[J].J Clin Microbiol,2002,40(9):3179-3183.
[3]Thirach S,Cooper CR,Vanittanakom N.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Penicillium marneffei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encoding gene(gpdA)an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gpdA and the isocitrate lyase-encoding gene(acuD)upon internalization by murine macrophages[J].J Med Microbiol,2008,57(11):1322-1328.
[4]Cooper CR,McGinnis MR.Pathology of Penicillium marneffei.An emerging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related pathogen[J].Arch Pathol Lab Med,1997,121(8):798-804.
[5]Fisher MC,Akom NV.A highly discriminatory multilocus microsatellite typing(MLMT)system for Penicillium marneffei[J].Mol Ecol Notes,2004,4(3):515-518.
[6]李凌华,唐小平,蔡卫平.10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