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后1 周0~4 岁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

2013-11-18 13:22杨先梅姚晓波王荣科黄国平
四川精神卫生 2013年2期
关键词:看护人标准分婴幼儿

杨先梅 姚晓波 赵 红 文 红 王荣科 刘 玉 黄国平

0~4 岁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之一,地震等严重应激事件后常会使其出现情绪、认知、行为等多系统症状,可能还会影响婴幼儿神经递质的分泌,甚至影响认知功能和大脑的发育[1,2]。5.12 汶川地震后针对婴幼儿的营养问题研究较多,但对其情绪、行为异常反应的报道还鲜见。本研究拟采取横断面现况调查4.20 芦山地震后1周灾区0~4 岁婴幼儿及其看护人情绪行为反应,试图为婴幼儿灾后心理干预提供实践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地震后1 周,在芦山县城、龙门乡、清仁乡、双石乡等各个帐篷安置点对0~4 岁婴幼儿的看护人进行调查和访谈。共调查107 对,其中芦山县城38 对(35.50%)、龙门乡52 对(48.60%)、清仁乡5 对(4.70%)、双石乡12 对(11.20%)。婴幼儿男性59 人(55.10%),女性48 人(44.90%);平均年龄(2.12 ±1.18)岁。看护人男性18 人(16.80%),女性89 人(83.20%),平均年龄(36.85 ±12.98)岁。看护人为父母的83 人,为爷爷奶奶23 人,为姐姐1 人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①参考文献[2],自编婴幼儿症状评定量表,包括睡眠不安稳、梦哭、梦魇、易哭闹、情绪不稳、感害怕、吸手指头、尿床、害怕黑暗或动物、黏住父母、畏惧夜晚、大小便失禁、便秘、说话困难、食欲改变、固定玩具、仪式性动作等16项症状表现,每出现1 项计1 分,满分16 分;分数越高,症状反应越严重。②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3]由William W.K和Zung 于1965 年编制,用于衡量抑郁症状的轻重程度,共20 个项目。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 分,53~62 分为轻度抑郁,63~72 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③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由Zung 于1971 年编制,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共20 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 分,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69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2.2 调查方法:由具有精神医学、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救援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后在芦山县城、龙门乡、清仁乡、双石乡等地完成调查,均统一讲解调查目的、内容及方法,专人负责问卷回收、检查和逻辑校对。调查完毕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及时干预,必要时重点持续辅导。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专人录入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二分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三分及以上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差异显著,则采用Student-New-man-Keels 法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检验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水准均取α=0.05(双尾检验),P <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 地震后1 周,92.50%婴幼儿至少1 项情绪行为反应,83.10%至少3 项或以上反应,30.80%至少10 项或以上反应,最多为同时存在14 项反应。

表1 震中与非震中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分及看护人SAS、SDS 评分比较(±s)

表1 震中与非震中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分及看护人SAS、SDS 评分比较(±s)

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频率的高低依次是:睡眠不安稳86 人(80.40%),黏住父母80 人(74.80%),食欲改变77 人(72.00%),对突然的噪音或声音感吃惊67 人(62.60%),情绪不稳定57 人(53.30%),夜晚出现畏惧56 人(52.30%),比平时容易哭闹54 人(50.50%),害怕黑暗或动物54 人(50.50%),出现梦哭、梦魇47 人(43.90%),对回忆该时段情境可能会引发害怕感45 人(42.10%),吸手指头28 人(26.20%),尿床24 人(22.40%),说话困难18 人(16.80%),大小便失禁、便秘13 人(12.10%),固定玩一种玩具或物件12 人(11.20%),仪式性动作4 人(3.70%)。

将震中龙门乡、父母看护组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评分分别与非震中、非父母看护组比较,结果分别见表1、表2。各年龄段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父母与非父母看护组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分及看护人SAS、SDS 评分比较(±s)

表2 父母与非父母看护组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分及看护人SAS、SDS 评分比较(±s)

2.2 看护人SAS、SDS 评分 震后1 周,看护人SAS 标准分(44.15 ±9.51)分,20.80%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其中15 人(14.00%)为轻度,6 人(5.60%)为中度,1 人(0.90%)为重度。看护人SDS 标准分(51.77 ±12.07)分,47.10%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28 人(26.20%)为轻度,17人(15.90%)为中度,5 人(4.70%)为重度。看护人SAS 与SDS 分在男、女,震中与非震中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父母看护人的SDS 评分高于非父母看护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间S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年龄≥60 岁的看护人SAS 和SDS 评分(分别为51.29 ±11.86,59.71 ±11.47)高于年龄在60 岁以下的看护人(分别为43.56 ±8.71,51.92 ±1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婴幼儿反应评分与看护人SAS、SDS 评分相关性分析 对所有样本,婴幼儿反应总评分与看护人SAS 分、SDS 分均正相关(r=0.432~0.484,P <0.01)。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0~4 岁婴幼儿震后情绪和行为反应明显,检出率高,特别是83.10%的婴幼儿至少有3 项或以上反应,提示地震灾难发生1 周后,婴幼儿很容易出现身心问题,并且以多重反应者居多,应引起看护人和灾后心理干预人员的高度重视。

研究发现[2,4],儿童由于大脑言语表达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其症状与青少年、成人不完全相同,如学龄前(1~5 岁)儿童灾后典型的心理行为反应包括吸手指头、尿床、害怕黑暗或者动物、黏住父母、畏惧夜晚、大小便失禁或便秘、说话困难、食欲减退或增加等。本研究也发现震后1 周,婴幼儿最常见的反应是睡眠不安稳、黏住父母、食欲改变,与上述研究一致。

本研究发现,震中龙门乡的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评分明显高于非震中者(P <0.05),非父母看护的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评分明显高于父母看护者(P <0.05),提示灾难本身越严重,非父母看护的婴幼儿,震后1 周出现情绪行为反应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更大。当然这种身心反应是对灾难应激的正常、合理反应,很多人会随着时间慢慢地恢复,或变得更加健康、更富有生命力即创伤后成长[5]。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研究证明婴幼儿期是灾难创伤的敏感时期,容易持续和慢性化,可通过一系列神经生物学(如HPA 轴、CRF 等)的改变,影响此后的人格形成和大脑发育,进而在成人期也更容易遭遇各种心理创伤[6-9]。王丽萍等[10]研究认为震后30 年地震孤儿心理健康水平仍低于对照组,个性倾向内向不稳定、神经质和受灾年龄对焦虑、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震中与非震中的看护人SAS、SDS 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非父母看护人的SDS 分高于父母看护组(P <0.05),60 岁及以上看护人的SAS、SDS 评分高于60 岁以下者(P <0.05),提示年龄大,非父母看护人的焦虑抑郁情绪症状更严重。同时婴幼儿的情绪行为反应与看护人焦虑抑郁情绪正相关(P <0.05),进一步提示地震灾难发生后,婴幼儿尽可能由年轻父母看护,因为年龄大的看护人本身也是灾难创伤的敏感人群,需要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1 杨海波,白学军,陈宗阳.震后18 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对情绪词的有意遗忘能力[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8):729~731.

2 刘斌志.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应激障碍表现及疏导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153~1154.

3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会,2005:213~224.

4 施红梅,祝捷,邱卓英,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心理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7):683~686.

5 黄国平.彩虹重现-地震之后的生活[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9.

6 Shin LM,Liberzon I.The neuroeircuitry of fear,stress and anxiety disorders[J].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0,35(1):169~191.

7 刘梦奇,吴杞柱,李峻,等.儿童及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杏仁体磁共振波谱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2,27(7):702~705.

8 旃培艳,施琪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生物学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11(5):457~459.

9 王学义,张本,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对胎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5):292~294.

10 王丽萍,张本,姜涛,等.唐山地震孤儿30 年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8):558~563.

猜你喜欢
看护人标准分婴幼儿
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婴幼儿看护人构成特征及对儿童健康知识需求分析
基于马尔科夫预测的分层教学下教学质量量化模型
高校师生对原始分制与标准分制的感知对比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基于标准分优化的在线教师教学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我愿做手艺的看护人
隔姜灸治疗婴幼儿呕吐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