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辉 姚永红 马永春 沈 莹 金卫东
P300 是反映受试者认知功能最有价值的电生理指标,它给评定某些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带来了希望。大量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P300 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2]。但是卒中后抑郁被认为是“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卒中也很可能导致认知功能的变化以及电生理的异常。那么卒中后抑郁患者P300 有何特征性变化,是类似于抑郁症还是相似于脑卒中?近年来的研究将P300 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功能以及治疗反应联系起来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估,为认识卒中后抑郁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方向。为此,本研究采用Meta 分析方法对研究卒中后抑郁患者P300 的相关文献进行评价,以了解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电生理学的改变特点。
1.1 文献检索方法 ①策略:检索文献的发表时间为1990 年1 月~2012 年12 月。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上进行检索,同时联合手工对国内的专业杂志,包括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上海精神医学、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山东精神医学和四川精神卫生以及可以检索到的国内西医、中医药学杂志和精神科专业学术会议论文。②关键词:文献检索关键词是脑卒中、抑郁、抑郁症、P300。检索完成后再进行人工筛选。
1.2 纳入标准 由于是生物测试,几乎所有研究对象都是选择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病例对照研究。①卒中后抑郁与正常对照组P300 的病例-对照试验研究;②卒中后抑郁与卒中后无抑郁对照组P300 的病例-对照试验研究;③脑卒中诊断均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 或其他脑影像学证实;④所有研究对象的抑郁症符合CCMD-2/CCMD-3 的诊断标准,但不限制亚型,也不限制自行进行的分类;⑤有事件相关电位P300 波幅和潜伏期的数据;⑥P300 的测定采用标准化的诱发电位仪器。⑦事件相关电位P300 包括内源性成分N2、P3,外源性成分,如N1、P2,但仅采用P3 的潜伏期和波幅数据。⑧有治疗药物观察者,采用治疗前指标。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本设计要求的卒中后抑郁P300 的对照研究;②动物实验研究;③动物“抑郁症”研究;④儿童或青少年卒中后抑郁研究;⑤其他脑器质性抑郁的P300 研究;⑥卒中前有过抑郁发作的;⑦相同或相似内容的重复研究采用其中之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Rev Man4.1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入选文献的研究效应量作异质性检验(Q 检验),明确各研究效应量是否同质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做meta 分析。
2.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检索到62 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排除49 篇,最后13 篇文献纳入Meta 分。对照方法均是卒中后抑郁与正常对照组、卒中后无抑郁的P300 比较。其中有6项比较方式为卒中后抑郁与正常对照组,9 项比较方式是卒中后抑郁与卒中后无抑郁[3-15]。
2.2 卒中后抑郁组与对照组和卒中后无抑郁对照组P300 的潜伏期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的研究中,卒中后抑郁组283 例,对照组306 例,异质性检验(χ2=102.41,df=5,P <0.01),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P300 潜伏期加权均数差(WMD)为42.55,95% CI 为(38.23,46.88),但是I2>50%,研究的异质性太大,可能涉及总多因素,对结果可能有影响。可能卒中后抑郁组的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长(Z=19.28,P <0.01)。与卒中后无抑郁对照组P300 的潜伏期比较,卒中后抑郁组612 例,对照组509 例,异质性检验(χ2=67.6,df=9,P <0.01),应用随机效应模型,P300 潜伏期WMD=28.28,95% CI 为(25.34,31.21),卒中后抑郁组的潜伏期比卒中后无抑郁对照组长(Z=18.87,P <0.01)。综合分析,卒中后抑郁组895 例,对照组815 例,异质性检验(χ2=198.64,df=15,P <0.01),应用随机效应模型,P300 潜伏期WMD=32.78,95% CI 为(30.35,35.21),但是I2>50%,研究的异质性太大,可能涉及总多因素,对结果可能有影响。可能卒中后抑郁组的潜伏期比对照组长(Z=26.44,P<0.01)。见图1。
图1 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卒中后抑郁症与对照组的潜伏期比较
2.3 卒中后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和卒中后无抑郁对照组P300 的波幅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的研究中,卒中后抑郁组283 例,对照组306 例,异质性检验,(χ2=121.15,df=5,P <0.01),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P300 波幅WMD=-2.23,95%CI 为(-2.50,-1.96),卒中后抑郁组的波幅比正常对照组低(Z=16.41,P <0.01)。与卒中后无抑郁对照组P300的潜伏期比较,卒中后抑郁组612 例,对照组509例,异质性检验(χ2=466.67,df=9,P <0.01),应用随机效应模型。P300 波幅WMD=-1.67,95%CI为(-1.88,-1.46),卒中后抑郁组的波幅比卒中后无抑郁对照组低(Z=15.69,P <0.01)。综合分析,卒中后抑郁组895 例,对照组815 例,异质性检验(χ2=598.22,df=15,P <0.01),应用随机效应模型,P300 波幅WMD=-1.89,95%CI 为(-2.05,-2.72),卒中后抑郁组的波幅比对照组低(Z=22.47,P <0.01)。见图2。
图2 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卒中后抑郁症与对照组的波幅比较
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着电生理的异常变化[1-2]。但是对于有器质性病变的卒中后抑郁患者而言,其电生理学变化如何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研究综合分析结果提示,与正常对照组和卒中后无抑郁者比较,卒中后抑郁患者P300 不仅潜伏期长,而且波幅低。抑郁状态可能与P300 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P300 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即受试者对客体进行认知加工(如注意、记忆、思维),是通过叠加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电位,因此,P300 能很好地反映认知功能损害。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的P300 潜伏期明显延长而波幅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有意义的是卒中后抑郁也有这种类似的变化,说明无论是抑郁症还是卒中后抑郁都有P300 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抑郁有关。
从临床症状而言,由于精神活动受到严重抑制,思维联想困难,抑郁症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甚至个别患者可出现类似痴呆症状,称为假性痴呆或抑郁性痴呆,与某些痴呆病人的P300 电生理改变相似。而P300 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则提示了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缺损[16]。还有研究发现P300 改变不仅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与其他某些抑郁症状也有关,进一步提示这种P300 的改变与抑郁症之间有一定关系[17-18],因此治疗后,当症状得到改善之后,P300 也有相应改善[11],进一步证明了P300 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还提示,卒中后抑郁与卒中后无抑郁相比,P300 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因此,对于卒中后抑郁患者,改善抑郁症状可能有更好的帮助。
1 欧红霞,李乐加,陈平,等.抑郁症临床症状与P300 的相关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28(6):343~346.
2 肖泽萍,陈兴时,张明岛,等.强迫症、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比较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2):81~84.
3 王夏红,宋景贵,穆俊林,等.P300 电位测定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价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71~172.
4 宋景贵,张朝辉,王夏红,等.不同病期和不同部位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 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1):69~70.
5 胡建芳,陈朝俊,余志辉,等.急性卒中后抑郁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 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1):996~998.
6 庞国防,梁积英,吕泽平,等.老年人卒中后抑郁与冠心病后抑郁的P300 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1):19~21.
7 谢瑛,李立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 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22~4124.
8 宋景贵,王夏红,穆俊林,等.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4):226~227.
9 常明则,赵英贤,吴海琴,等.听觉P300 检测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4,11(3):172~173.
10 张朝辉,宋景贵,王振英,等.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1):7~9.
11 陈湛愔,刘中华,陈文荣,等.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百忧解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以及事件相关电位的变化[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8):75~79.
12 李强,刘青蕊,等.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300 及相关临床因素研究[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9,16(4):231~242.
13 李继锋,陈蕊,范惠先.舍曲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300 电位变化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269~270.
14 马彦红,郝晋东,王梅康.针刺四神聪四关穴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300 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0):965~966.
15 籍玉红,宋景贵.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自主神经功能及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相关性[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6):426~428.
16 袁勇贵,叶勤,李乐加,等.老年期抑郁症和轻度Alzhemier 病的认知功能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1):1294~1296.
17 苏晖,江开达,楼翡璎,等.文拉法辛与氟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对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1):32~38.
18 韩惠民,崔光成,赵阿勐,等.抑郁症早醒与事件相关电位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1,34 (6):15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