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立,杨 筱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3)
区域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现阶段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趋势,但单纯依靠企业扩产增容难以实现以高投入、高效益、低环境污染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而依靠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实现军工与地方经济双赢、互补、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确立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大背景下,[1]P60-72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和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明确了其特征和途径。
新型工业化是在总结发达国家和中国传统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针对国内外工业化发展趋势做出的战略调整,涉及的面非常广,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渐进式发展向跨越式发展转变、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更加重视质量效益,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2006年,湖南省提出以新型工业化作为实施富民强省战略的第一推动力,是继2000年湖南省提出的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但新型工业化工作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评价并指导新型工业化工作必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就湖南省而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立足省情、因地制宜,发挥湖南特色和优势。《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研究》课题组在综合考虑联合国工业化指标体系、英克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和《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给出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体系,考虑以综合经济、工业化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四个一级指标衡量新型工业化进程,涉及17 项二级指标,65 项。[2]P86,90-92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首先,工业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507亿元。[3]其次,省内地市工业特色逐渐凸显,如长沙市工业以电子、食品、机械为支柱产业,化工、建材、轻纺、医药、汽车、冶金等工业也有较好基础;湘潭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冶金、建材、机电、化工、纺织五大支柱产业为主体,食品加工、电子、轻工为补充的工业体系;株洲作为50年代我国八大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之一,已发展成为以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导,拥有电力电气、煤炭采选、棉麻纺织、轻工、陶瓷、电子等工业的新兴工业城市。[2]P108-109再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09 年湖南专利申请量为15948件,其中发明专利占27.7%;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74家,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4500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69998人,投入科技活动经费148亿元。[3]
但若要按《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研究》课题组建立的指标体系系统评价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则湖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很长。尽管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湖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少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湖南GDP在全国排名第11位,人均GDP排名第16位;[4]由表1中部分工业化衡量指标来看,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演进水平落后较多,同时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工业发展能耗大;科技投入不足。
表1 2009年湖南与部分省市经济发展指标对比
针对当前现状,湖南省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开展两型社会改革实验的机遇,继续深化实施“一化三基”战略,进一步丰富富民强省的战略内涵。必须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力,把推动新型工业化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利选择。国防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具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丰富的科技攻关经验、可靠的创新人才队伍和有力的政策环境支持,是推动技术结构由跟踪模仿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的先锋队,近年来极大推动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必将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据统计,美国航天局近十年来已将上百项国防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仅在集成电路、燃烧涡轮、低温技术和程序软件等4个领域里获得的经济效益就超过数十亿美元。美国在空间技术上每投入1美元,开发潜应用技术可收回14美元。日本经济支柱的汽车、电脑、核发电技术等都获益于国防科技成果的开发。有资料显示,每项潜应用技术开发成功,都会获得十几倍以上的效益。
为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推动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已分4批认定和挂牌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5]其中有3个在湖南省。经过几年的发展,这3个军民结合基地发展良好,军工企业融入地方经济,民用企事业单位参与军工建设进程加快,为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南当前有湘潭市雨湖区、株洲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平江工业园区三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在政府的高度扶持下,园区建设不断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极大增强。
湘潭雨湖区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主体园区为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先锋工业经济园。2013年1月,湘潭市雨湖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认定为第四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目前,基地军民两用产品品种达2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涉及到矿产、冶金、交通、能源、新材料、水利、船泊、特种装备、通讯、建筑等多个领域。
“十二五”以来,雨湖区实施“开发建设新区,改造提升老区,发展壮大园区”的工作思路和“强商兴工、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使得湘潭雨湖军民结合示范基地的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即以江麓机电、江南工业、平安电气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以江南众泰、江麓机电、江滨机器为龙头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开启时代、湘潭无线电、全创科技、蓝思科技为笼统的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龙头企业配套发展。并与区域内13家高等院校、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合作,科技创新常态发展。
为深入贯彻军民结合方针,雨湖区按照“军民结合、良性互动、转型升级、实现双赢”的要求,制定了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目标:突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三大军民结合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江麓军民结合产业园、江南军民结合产业园、雨湖军民结合产业园三大产业园;以锰元素为基础进行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创新,建设若干技术中心;同时以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属、湘锰地区污染源头为切入点,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株洲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军民结合)2010年12月获批设立,依托株洲国家高新区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建设,先后获批“长株潭地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中小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至2012年底建成园区面积4.5平方公里,落户企业6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4家、航空类企业18家。
株洲作为新中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在中小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航空机械传动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全国集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发、制造于一体的中小型航空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地区。产业基地已形成包括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航空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在内的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着重突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用航空器公共试飞服务平台两大基础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为载体,整合331厂、608所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技术上的优势,以公益性、开放性、服务型为目标,积极向民用产业及通用航空产业领域拓展。通用航空器公共试飞平台已于2010年获空军司令部和民航中南局批复建设,将为通用飞机整机制造提供必需的整机试飞服务,并将推动株洲航空产业实现由航空发动机制造向飞机整机制造的历史性飞跃。
当前,株洲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实现“三个目标”,即建成湖南通航运营中心、建成中南地区最具影响的通用航空城和建成世界一流的通用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的初步思路是“依托和依靠、通航带非航、宜业更宜居”,即依托中航工业的军工技术和军民结合战略,依靠世界通航企业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引进技术和人才,整合优势资源;以通航产业为主导,打造一条完备的航空产业链;并打破原有纯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由“建园”向“造城”转变,建设一座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航空新城。
湖南平江工业园于2011年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下辖伍市工业区、寺前工业区和天岳工业区,先后获评“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工业园区”等称号。现有企业75家,正式投产企业53家。
经过几年发展,平江工业园配套设施基本完善,项目承载能力增强,主导产业定位准确,企业聚集效应明显。当前园区拥有国际一流的民爆生产企业澳瑞凯、全省最大民爆企业南岭、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神斧集团、国企与民企合股经营项目中航液压、方正达电子科技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军民结合企业,形成了上下游配套、链条完整的民爆器材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电子科技产业园四大产业集聚区。
平江工业园在产业立园思想的指导下,以泛珠三角经济圈和湖南省产业集群的产业转移,以及长株潭经济圈作为工业园发展的支撑条件,以岳阳产业经济带作为工业园产业配套与产业互动,形成了西部工业新城远景规划,将围绕民爆器材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科技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四大军民结合产业板块,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突出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打造4个100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更加突出园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加速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军工经济和地方经济融合,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必须加快建设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依靠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关键是要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通过筛选重大军转民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领域推进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国防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而提升基地发展水平。当前,湖南三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内的高等院校、研发机构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课题、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如湘潭雨湖区内的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在机电一体化、物理、矿山装备、计算机软件等领域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龙头军工企业江麓机电、江南工业都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但仍有部分企业存在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尚未成为真正技术创新主体。
必须坚持优化发展,创新发展。强化军工企业管理者的科技创新意识,支持企业建立人才结构合理的研发机构,支持应用前景良好的科技研发计划和科技产品投向市场,不断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广泛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主管部门应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加强关键技术储备,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促进军民通用工业技术的合作开发,建立高等学校、民用科研机构与国防科研机构的协作机制和贯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化”全过程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尤其集中在技术研发和购买设备上。一些大型军民结合产业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如通用航空产业还在破冰时期,单纯依靠基地开发力度不够,建设缓慢,后续发展需要多元化资本进行支持。军工产品在向民用转化以及民企在利用军工技术进行升级时往往都会遇到资金瓶颈,新项目引入对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在土地出让价格、扶持资金方面都有较高希望,使基地的资金压力更大,成为基地进一步扩大发展的瓶颈。
为保证充足的资金支持,一是要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应对科技创新工程、技术改造与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予以扶持。二是进一步加强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坚持对军民结合企业免收或部分返还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等,免收和返还的税费用于高新技术开发。三是多方面拓宽军民结合企业及产业基地的融资渠道,如加大对军民结合企业和产品的信贷力度,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创新活动,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证券监管部门对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军民结合企业应给予帮助,支持其上市融资。
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还在发展阶段,目前,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力度和手段有限,在促进军转民、民参军,加快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亟需进一步建设和完善,[6]军民科技互动中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水平较低等问题,人才培训、产权交易、商务、法律、金融担保等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基地的和谐发展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各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要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在产业布局、项目准入、土地征拆、招商服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坐立构建精简、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体系。二是完善军民互动平台,完善军民科技资源共享互动平台,鼓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高科技资源的作用,择优支持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开放、流动、合作、竞争的机制;完善非盈利的军民科技资源信息服务平台,收集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有关技术供求的信息,发布军民科研生产资源以及技术、人才资源等相关供需信息,为军工和民口单位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完善高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专业性的军民两用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活动,重点推广一批促进产业升级改造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7]
[1]陈志平.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与实证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湖南省咨询业协会.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EB/OL].http://www.states.gov.cn/tjsj/ndsj/2010/indexch.htm.2010-12-10.
[4]2009年中国各省人均 GDP排名[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e9d5034eefdc8d376ee32bc.html.2010-12-10.
[5]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专栏[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77/n14651746/index.html.2013-5-7.
[6]刘海林,许嵩.我国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环境及政策建议[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1,(11).
[7]魏南.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J].中国军转民,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