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 许海燕 邹勇 刘容珍
伤口瘢痕影响患者皮肤美观、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减少或消除瘢痕是患者的心愿,同时也是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目前还不能彻底消除创伤及术后瘢痕,已有报道采用可吸收性缝线连续皮内缝合伤口(即美容缝合)[1],但愈合后仍有较明显的瘢痕形成。2008年12月-2011年7月,笔者对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与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疗效进行观察,发现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疗效更满意,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1年7月,选择本院119例清洁伤口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62例,B组57例。伤口部位:上肢37例,下肢38例,腹部25例,面部19例。两组的年龄、性别、民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A组采用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B组采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全部病例均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手术,手术部位为首次手术。
1.2 材料 (1)5-0非吸收性无损伤缝线(带三角针):聚丙烯单丝缝线,惰性不吸收线,细菌不易停留局部,对皮肤刺激轻微。(2)5-0可吸收性手术合成缝线(带三角针):合成可吸收多股聚甘醇酸(佳合医材有限公司)。
1.3 缝合方法 伤口止血彻底,肌层、皮下层逐层缝合对合良好,尤其是皮下层的缝合很重要。缝合皮下层时,首先从伤口一侧深部进针,穿过两侧创缘真皮层的下方组织,从伤口另一侧深部对应处出针,把线结打在组织深部,使两侧创缘皮肤对位良好、消除创缘张力。A组采用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距伤口一端约2 mm处进针并打蝴蝶结或用纱布小球垫为固定物固定线头,在创缘真皮穿出,然后在真皮深层横向地向其表浅层穿出(间距约3~8 mm),再由对侧真皮浅层向深层穿出(间距约3~8 mm),如此两侧对称交替缝合,顺序从两侧伤口边缘的真皮层内穿行,一直缝到伤口的另一端,边缝边拉紧缝线,可见皮缘自然对合,距伤口另一端点约2 mm处穿出皮肤,抽紧、打蝴蝶结或用纱布小球垫固定线尾。B组采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在伤口一端皮下缝合打结固定线头,此后同A组连续皮内缝合法,缝至伤口另一端时,与回头线于皮下平面打结,剪线后线结自然回缩至皮下。
1.4 术后处理 两组病例按时换药。A组拆线时间比常规拆线时间稍短,例如面部术后约4 d拆线,四肢术后约10 d拆线。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有无伤口感染、裂开、伤口周围皮肤红肿等情况。伤口瘢痕情况术后随访12~24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病例伤口愈合良好,无伤口感染、裂开、伤口周围皮肤红肿等情况。按以下标准评判伤口外貌[2]:(1)优良:线状瘢痕,宽度≤1.5 mm,无硬结,无胀痛或牵拉痛;(2)中等:瘢痕宽度>1.5 mm,或有蜈蚣虫样改变,存在胀痛或牵拉痛。术后随访12~24个月皮肤伤口瘢痕情况(表1),两组比较伤口外貌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伤口外貌更优良。
表1 A、B两组疗效对比 例(%)
瘢痕是组织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产物,当皮肤损伤平面深达真皮网状层时就可产生瘢痕,但过度增生的瘢痕将会影响患者皮肤美观、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影响瘢痕形成的因素较多,形成机理复杂,其中伤口皮肤真皮层的对合、局部的异物刺激及无菌性炎症反应是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3]。手术时如果能使皮肤真皮层良好对合,消除或减轻局部的异物刺激及无菌性炎症反应,将会明显减少伤口瘢痕的形成。
皮肤层采用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虽有不拆线、操作简便、伤口愈合较好的优点,但可吸收缝线仍然是人体的异物,吸收时间较长、容易发生排斥反应[4],在局部会形成异物刺激及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促使瘢痕形成,影响美观及功能。
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成功的关键是良好的皮下缝合,使缝合的皮缘间基本达到无张力的状态,且术后伤口愈合后及时拆线,消除了缝线对组织的异物刺激、炎症反症,故可明显减少瘢痕的形成,有利于患者皮肤美观、避免功能障碍。
传统缝线缝合的针眼处常会形成线结瘢痕和针孔结节[5],主要是因为缝线产生异物刺激、炎症反症。另有研究表明,穿破皮肤的缝合会损伤切口周围皮肤,缝针将皮肤及其附件带入皮下并沿缝线向纵深长入,立体呈钉状,称之为“表皮钉”。笔者临床发现,位于伤口两端的无损伤缝线针眼处并未形成明显的瘢痕,其可能原因:(1)无损伤缝线对组织的异物刺激小,并且拆线时间提前,伤口局部的创伤及组织炎症反应均较轻微,有效地减少了瘢痕形成[6]。(2)无损伤缝线表面光滑,对组织损伤小,进针时未将皮肤及其附件带入皮下,避免 “表皮钉”的形成。(3)只在创口两端留下两个细小针眼,且未紧扣线结,对皮肤不产生持续性的切割力,从而避免形成针孔瘢痕[7]。
有报道采用“无损伤缝线”皮内缝合,缝线完全在皮内,不拆线,伤口局部创伤及组织反应轻微,伤口愈合后可达到较满意的美容效果[6]。但笔者临床发现,虽然“无损伤缝线”对组织的刺激轻微,但对组织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物刺激,会促使伤口瘢痕形成[8],故笔者推荐需拆线的连续皮内缝合法。皮内缝合虽然不能加快组织愈合的进程,但因为有良好的皮下对合缝合减张,创缘的张力已减到最小,且皮内缝合抗张力较常规缝合法高125%,故拆线时间比常规拆线时间可适当提前,以减少缝线对组织的异物刺激。
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注意事项:(1)术前向患者讲解不同缝合法的示意图及缝合后的疗效图,多数患者会积极选择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2)拟行皮内缝合的伤口必须是清洁伤口,严格无菌操作,确保伤口不发生感染[9]。(3)伤口皮下各层组织每隔5~10 mm缝合一针并对合正确,彻底消灭死腔及积血,皮下层缝合的线结应打在组织深部。皮内缝合成功的基础在于良好的皮下层缝合,不仅可使两侧创缘皮肤对合良好,让皮内缝合后伤口平整如一,而且充分接受了伤口的张力,使真皮层缝合后的张力最小,促进修复、减少瘢痕。(4)连续皮内缝合是针距约3~8 mm,伤口两端打蝴蝶结或用纱布小球垫为固定物固定线头及线尾,可减轻缝线切割皮肤并方便拆线。过长的伤口(例如超过5 cm),为预防拆线时缝线抽断,当缝至伤口中部时,缝针透出皮肤缝合1针,让缝线暴露于皮肤外(拆线时剪断此段缝线后从两端抽线),暴露的缝线下垫小纱布块避免缝线切割皮肤。(5)需在同一平面进行伤口缘皮内缝合,打结时才能使皮缘对合良好,且打结的张力适度,以免皮缘皱起。(6)伤口愈合后及时拆线,减少缝线异物反应,拆线时间可比常规拆线时间适当提前,例如面部术后约4 d拆线,四肢术后约10 d拆线。(7)拆线后,伤口可外涂瘢痕平等药物[10],对减少瘢痕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兼顾了愈合与美观,简单实用,可在清洁伤口的缝合中常规采用。
[1] 徐剑蓉. 会阴侧切口间断缝合术121例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150-151.
[2] 任建军,黄明辉,武建林,等. 皮内连续缝合与常规缝合关闭切口的临床观察[J]. 中国基层医药,2001,8(5):412-413.
[3] 蔡景龙. 对瘢痕形成与防治的共识[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0,5(5):4-6.
[4] 田昕.皮内缝合在急诊皮肤创伤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4):547-548.
[5] 毛琼兰. 对1200例腹部直切口应用无创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方法的观察[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716-2717.
[6] 孙志红.皮内连续水平褥式缝合法在颌面裂伤清创术中的运用[J].医学创新研究,2007,4(30):73.
[7] 曾勇,潘永海,吴成亮,等.可拆线皮内缝合法在乳腺良性疾病手术创口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3):385.
[8] 邹文,许海燕,邹勇,等.褥式缝合在皮瓣供区创面的应用[J].安微医药,2012,16(9):1324-1325.
[9] 杨锡瑶,惠锦林,李丹,等.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安微医药,2011,15(12):1560-1562.
[10] 李宽民,张文涛.小儿四肢深度烧伤康复期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9,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