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丽娜
(管道局五公司第八工程处,河北 沧州 062552)
如图1所示,斜块式内胎由行走系统,撑胀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主要组成部件有油缸,油马达,主动轮总成,从动轮总成,撑块,撑板,上活动板,下活动板,滑动板,导向轴,弹簧钢板,斜块等。
内胎是冷弯管机的关键部件,它主要用来控制冷弯管制作工程中,钢管起褶皱以及椭圆度超标等缺陷的产生。内胎的工作原理是内胎撑胀机构处于收起状态时,控制内胎行走换向阀,由油马达带动主动轮,将内胎置于被弯钢管设计位置,控制内胎撑胀换向阀,由油缸拉动滑动板,在滑动板的斜块作用下,通过上、下活动板的斜块,使上、下活动板沿导向轴垂直升、降,当撑块顶到设计位置时(即钢管发生适量变形时),停止升压,开始弯管弯制,本次弯制结束后,内胎在钢板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原状,然后控制内胎撑胀换向阀,由油缸推动滑动板,使上、下活动板收起,再控制内胎行走换向阀,由油马达带动主动轮,将内胎置于被弯钢管的下一设计位置,直至完成钢管弯制。
经过对西气东输二线、日东原油管道、陕京三线等工程冷弯管机使用维护过程的跟踪服务和统计,我们发现有时会出现褶皱超标、内胎行走困难、导向轴断裂等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我们经分析认为,其原因是内胎在制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装配偏差,而原有结构从动轮的调整间隙不够大,有时就会导致内胎在管内行走困难,尤其是从动轮,有时即使把从动轮支板调到最高点,能进入管子,但当内胎涨紧时,在还没有涨到位时从动轮就已经紧贴管壁没有间隙了,这样就造成了内胎支撑不到位,从而使管子在弯制过程中形成褶皱。
在冷弯管弯制过程中,内胎动力导向轴根部受力较大,由于其结构造成受力不均匀,而动力导向轴的壁厚较薄,这样就造成了其根部容易断裂,因此该处经常需要维修更换。
原设计在安装主动轮链条时要加装偏心涨紧轮,这样不仅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而且在使用中也容易出现链条松动的问题。
根据对内胎构造及使用原理的分析,原从动轮支板是焊于油缸连接盘上,这样活动间隙仅为54mm。由于活动间隙过小,内胎行走系统进入钢管时从动轮支板易与钢管管壁卡住,导致内胎在管内行走困难,影响施工,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针对以上现状,在原有的基础上把从动轮支板加长加高,直接焊于内胎上活动板上,活动间隙由原来的54mm增至108mm,活动间隙增大了,这样行走轮在上管及下管时都不会受阻了,在此基础上对从动轮轴及油缸连接盘也做了部分的调整,把从动轮轴的间距由原来的286mm改为390mm,油缸连接盘的宽度由原来的418mm改为340mm。
优化后的内胎在冷弯管制作过程上下管方便,行走自如,当内胎涨紧时,从动轮在管内悬空,从而避免了在冷弯管弯制过程中褶皱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冷弯管的质量。
针对动力导向轴根部易断裂的现象,我们对动力导向轴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原动力导向轴内部装有一个铜套,在冷弯管机使用过程起到保护油缸连接轴的作用。经研究,我们将铜套去除,直接把动力导向轴的内孔直径改为与铜套内孔一致,这样就增加了动力导向轴的壁厚,并在轴孔内部加一油槽起润滑作用。
此项优化已成功运用,改进后的动力导向轴比之前的壁厚增加了8mm,有效解决了动力导向轴根部易断裂的现象,降低了售后维修费用。
原主动轮安装时为防止链条松动,每次都要加装偏心涨紧轮,该结构制作工艺较复杂,且使用中可靠性较差,为改善这一状况,我们经研究准备通过调整结构尺寸以取消涨紧机构的方式解决。经测量主动轮安装支板的两中心孔的尺寸为216mm,根据链条长度,通过计算及多次试验,最终确定把两孔的中心距缩小为210mm,这样恰好可使传动链条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无需再加装涨紧轮,由此简化了制作过程,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改进措施实施后,经过对三公司508内胎、六公司813内胎、四川油建1016内胎制造、使用过程的跟踪调查,证实较好地解决了原有内胎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冷弯管加工过程中上下管方便,行走自如,从未出现过内胎卡在管壁中的现象,提高了弯管加工质量和工作效率,简化了产品制造工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弯管机模具改进[J].机械工人.冷加工,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