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通史》前言

2013-11-16 19:53甘肃酒泉孙占鳌
北方作家 2013年2期
关键词:酒泉敦煌历史

甘肃酒泉孙占鳌

《酒泉通史》前言

甘肃酒泉孙占鳌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东接张掖,南毗青海,西邻新疆,北界内蒙古和蒙古国。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在这里交汇、分野;狩猎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替、传承;丝绸之路和万里长城在这里并行、延伸;祁连神话、敦煌文化和边塞文学在这里兴起、远播。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勤劳、勇敢的酒泉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部辉煌而灿烂的历史。

早在一千五百万年前的远古时期,“甘肃古猿”就在酒泉一带开拓了一方生存繁衍的热土。距今一万多年前,酒泉先民进入旧石器时代,开始了原始的狩猎生活,学会了制造石器和用火烹煮食物。距今六千年前,酒泉先民进入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和农业在这片绿洲上共同发展,制陶业开始出现,石器得到了广泛使用。

夏、商、周时期,羌、戎、乌孙、月氏等游牧民族成为酒泉的主体,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秦汉之际,匈奴迅速发展壮大,逐走乌孙、月氏,占据了酒泉。过着逐水草,住穹庐,食畜肉,饮奶酪,衣皮革,被毡裳的游牧生活。公元前一二一年,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兵河西,大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设立酒泉郡。酒泉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此后,西汉王朝大举移民实边,迁中原数十万人来酒泉屯田,掀起了酒泉历史上的第一次开发高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但酒泉一带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前秦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莫高窟创建,敦煌石窟艺术开始兴起。公元四百年,李暠在敦煌建立的西凉国,后迁都酒泉,成为酒泉历史上唯一建都的王朝。

隋、唐时期,酒泉、敦煌成为中西贸易的都市,石窟艺术达到了全盛时期。“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吐蕃族趁机大规模进攻,占据酒泉八十多年。公元八四八年,敦煌人张仪潮举兵归唐,酒泉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五代及北宋、南宋时期,曹氏归义军政权、甘州回鹘、沙州回鹘政权割据酒泉。公元一零三六年,西夏攻占酒泉,开始了长达一百九十一年的统治,酒泉经济和文化渐趋衰落。

蒙古汗国和元朝统治时期,丝绸之路再度繁荣。中国丝绸、药材、陶瓷以及文化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西方的天文、算学、画学等也输入中原。处于丝绸之路桥头堡的酒泉,扮演了重要角色。

明代前期,酒泉官民筑边墙、兴屯田、办文教,雄关内外绿洲连片,百业俱兴,再度出现“边塞盛世”。中西使团往来,会聚酒泉,盛况不亚于汉唐。中期以后,因西部强族侵扰,明朝政府被迫两次闭关,迁酒泉西部居民于嘉峪关以东,将酒泉西部地区弃置二百多年。

清代前期和中期,由于政府实行了积极的经济政策和大规模移民屯田,农业开发出现了新的局面。清代中后期,近代机器工业、金融业、邮电等经济和学校教育兴起,引起了酒泉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敦煌文物的重大发现引起世界轰动,中外考察家纷至沓来,酒泉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热土。清代末期,由于政治腐败,民族政策失误,内战频繁,导致经济衰退,自然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艰辛。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由革命党人组织的酒泉闻家圈起义,为辛亥革命添上了鲜亮的一笔。抗日战争时期,酒泉成为抗战大后方的物资供应基地,民国政府加大对交通、农业、教育、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现代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开始起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基于全面内战的需要,大肆抓兵征粮,强征苛捐杂税,致使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一九四九年九月,人民解放军进军河西,酒泉各地和平解放。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酒泉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以新能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制造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经过科技革命洗礼的绿洲农业,形成了粮食、棉花、制种、草畜乳四大支柱产业,走上了“一特四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交通通信快捷发达,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商贸金融业快速发展,社会事业日益兴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步入小康。

酒泉,既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也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各民族文化的大冲撞、大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酒泉文化”。

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汉唐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向西域、中亚以至欧洲的“咽喉之地”,被誉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中亚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敦煌文化。著名的国学家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文化涉及史地、美术、建筑、乐舞、宗教、文学、科技、民俗、古迹等,体系完整,规模巨大,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目前,敦煌学已成为国际性的显学。

大气磅礴的边塞文化。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文人墨客、诗人词家在酒泉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尤其是唐代,酒泉独特的大漠风光,边塞风情,成为唐代诗人驰骋诗意灵感的圣地。各地诗人云集酒泉,形成了边塞诗的风潮。李白、杜甫、岑参、高适、王维等大诗人或亲历酒泉大地,或与酒泉神交,赋阳关、玉门关之雄壮,写边地景物之悲壮,发戍边壮士之思情,吟内地思妇之幽怨,诗作雄浑瑰丽、壮美峻奇,生动地展示了酒泉边塞的壮丽景色,深切抒发了边塞生活的真实情怀,烙上了酒泉大地的鲜明印迹。他们的诗作,不仅是边塞诗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成为中国诗歌文学的不朽之作。酒泉也因这些诗作名扬四海。

连绵不断的长城文化。古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意象符号。汉长城明长城在酒泉境内的金塔、肃州、玉门、瓜州、敦煌、肃北,留下众多文化遗存。长城沿线的阳关、玉门关、肩水金关、嘉峪关,以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四坝文化、火烧沟文化、魏晋壁画墓等,都是历史文化研究的珍贵资料。金戈铁马、逐鹿疆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在长城沿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可以说,历史上每当长城一侧的民族越墙而入的时候,就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惨烈战争。而战争的硝烟一旦散去,长城内外就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经济大繁荣,社会大进步。万里长城本身所蕴藏的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艺术内涵十分丰富,除城墙、关城、镇城、烽燧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长城文化传承了一种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精神,昭示着一种民族精神和创造精神。

横跨欧亚的丝路文化。丝绸之路集商贸流通与文化交流于一体,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友谊之路和开放之路。这条古道在今天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在过去,却是中华民族得以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桥梁,也是古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酒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中途站,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遍布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考古发现、民俗风情、传说典故,也是不可失传断档的历史密码。

气贯长虹的飞天文化。早在一千多年前,酒泉先民就创造出了动人的飞天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飞天形象。一千多年后,神舟载人飞船在这里成功升空。古代飞天和现代飞天交相辉映,飞天之都再度享誉世界。创造性的思维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孕育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铸就灿烂的文化。这种思维、这种精神、这种文化,是酒泉历代辉煌的根基所在,也是激励酒泉人奋发有为的时代动力。

酒泉历史是世世代代酒泉人的杰作。在这部历史的宏篇巨著中,酒泉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是主人公。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以来,历代酒泉人民巧手织锦绣,汗水泽绿洲,为酒泉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付出了巨大的辛劳。生活在这里的汉、回、蒙古、哈萨克、裕固、东乡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携手共进,谱写了一曲曲民族融合、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交响乐。酒泉也为无数杰出的英雄人物,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他们当中,有的血脉得自酒泉,有的肩负使命来到古郡,当命运将他们与酒泉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其生命都焕发出了奇异的光芒。探险家张骞,军事奇才霍去病、李广利、窦融、班超、张奂,农学家汜胜之,地方官皇甫隆、仓慈、李暠、沮渠蒙逊、张仪潮、曹议金,文化巨匠张芝、索靖、刘昞、郭瑀、高适、岑参,教育家胡文炳,敦煌学开拓者张大千、常书鸿,铁人王进喜,航天英雄杨利伟,都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显身手,书写了名垂青史的不朽篇章。他们同世世代代辛勤耕耘在这块大地上的酒泉人民一道,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酒泉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再创酒泉新辉煌的动力源泉。

酒泉的历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这部辉煌史的一个精彩篇章。因此,我们在编写《酒泉通史》的过程中,既展示了酒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把它置于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之下。

酒泉是一个地域概念,是纵横十九万平方公里的山川河流,是上下数千年的岁月演进和文化积绽。《酒泉通史》既要全面系统地记载历史,古今贯通、文脉相承;又要立论精确,体例科学,体现学术著作严肃性,使之成为反映酒泉历史全貌、总结发展规律的百科全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编写《酒泉通史》的过程中,遵循“真实是史学生命”的原则,对酒泉从远古到当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民俗等发展历史作出了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述,对独具酒泉特色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油田、敦煌学,做了专题记述。是一部断代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巨著。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资料有限,学识肤浅,书中的缺陷肯定不少。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并期待后来者踵事增章。

猜你喜欢
酒泉敦煌历史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千年邮驿敦煌悬泉置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2021.11.21 ~2021.12.20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敦煌飞天
历史上的4月
酒泉藏家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