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音乐家中不乏对技术本身苦心孤诣之人,他们对完美的追求绝不亚于那些知名的工匠。最著名的就是钢琴家米凯兰杰里和波里尼,前者在旧文中已有提及,而后者在当代钢琴家中堪称完美的典范。说起来,波里尼还是米凯兰杰里大师班的学生,他的一生除了钢琴,最喜爱的就是视觉艺术和赛车。
1960年,年仅18岁的波里尼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得冠军,一举成名。同年,EMI公司为其录制了第一张唱片《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一张独奏、协奏、指挥、录音都臻于完美的唱片。那正是波里尼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时候,他的演奏给人一种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般的向上之气和青春勃发的激情。其触键灵敏而细腻,声音如遥远的梦,又如生命深处透来的光芒,还有几分不假思索的透彻。青年波里尼在此展示了他最初的音乐逻辑,他轻快的起承转合,思考、停顿及冲刺,将肖邦美妙无比的乐思化成跌宕流畅的曲线。
成名后的波里尼清醒地认识到,丰富的感觉没经过理性的提炼,给人的感动只能是暂时的,真正常驻人心的,其实是艺术化的思想。波里尼很快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一样隐匿起来苦练武功,绝世武功练成之时才是他复出之日。等他重返乐坛时,人们才发现他的蜕变是如此彻底,简直就是脱胎换骨,其“无菌室”式的纯净发音成了他以后独有的标志。他在钢琴技巧上的完美,会让你联想到法拉利、玛莎拉蒂等知名跑车或者米兰的高级定制皮鞋和成衣;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会让你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巨匠。当然也有人觉得他太过精确了,以至于稍显冷峻淡漠。即便如此,批评者也承认,他的非凡技巧与对曲式结构的惊人把握,在当今的钢琴界几乎无人能及。
舒伯特晚期的钢琴奏鸣曲结构自由松散而又庞大,蕴藏了舒伯特生命最后时期的灵感和不食人间烟火的漫游渴望,是其艺术上的绝唱。他那首长达40分钟的奏鸣曲,更是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结构把握能力,才能展现他深邃的音乐理念。波里尼做得到,其力量与激情柔韧对峙,简洁隽永而又倾情尽吐,音色始终明丽,如大片光亮刺穿了舒伯特自我包裹的层层雾霭。波里尼如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的无敌指法只有在细细欣赏时才会被发觉。
从波里尼的第一张贝多芬作品集唱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问世起,我就觉得他对贝多芬作品的演绎绝不在他对肖邦作品的演绎之下,并一直期待他能早日完成全集的录制。从30年的漫长制作史也可看出,大师几乎是抱着朝圣者的心态对贝多芬的作品进行着深刻的思考。从最初录制贝多芬晚期的5首钢琴奏鸣曲到最近完成的贝多芬早期的3首钢琴奏鸣曲,均可见波里尼返璞归真的心路历程。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哲思与玩世并存、安详与隐晦交织,而这3首早期的奏鸣曲则有着更纯粹的音乐性。在这张唱片中,波里尼早年的犀利有所收敛,唯一不变的是他那标志性的纯净发音。他并没有企图在作品中挖掘什么,没有左顾右盼的扭捏,精确而又简洁,无论快板乐章中激情的能量感,还是慢板乐章缓慢流淌的乐思,都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