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组诗]

2013-11-16 18:32
诗潮 2013年3期
关键词:安魂曲日子学会

阿 门

阿门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他的作品深刻、质朴、大气,有健康的人格力量。2008年人民文学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阿门的《中年心迹》谛听内心的声音,他的诗在身体与精神之间、在疼痛与平和之间保持着复杂的张力,在轻如光线、细如发丝之处,他领会生命的节气和节律。

——刘 非

冬至书

冬至上坟,没有清明热闹

那日风呜咽,并没有哭

那日人一语不发,似冬眠

把酒洒向父亲墓地,心有怦然

面却若碑文,不动声色

看旧年,如老人过世

看旧岁,如雪融化,不复来

不复来,不复燃

不复来的旧我,是暗疾

旧年里一直持续,由内而外,都疼

都带着闪电的细末;而希望

是穿着棉鞋,在背后走动的静

我听不见,更看不见

不复燃的激情,是踊跃

远去,是旧岁里的灰烬,少了纷乱

少了空泛而高调;雪不来,霜肯定来

一场霜正坐在故居上假寐

这乔装的水,这乔装的口水

全世界都一样……

我知道,我是一滴水埋藏在冰块里

我知道,冬至之后是元旦,是腊月廿四掸尘

我很想把身心掸得干干净净

我很想是一滴干干净净的水

去追赶春天的河流

安魂曲

一个奖在岁末颁给了他

是一出戏演给他看:

故乡是他乡,没有人当他是主角

该出场的没有主动出场

这让他有了一次阅历

一次辨认人心的阅历

这阅历给了他镇定

先是装聋、止血,作哑、疗伤

然后是上唇和下唇固守的方式:缄默

这说明,他的热情已提前谢幕

他对故乡的幻想已经结束

从看穿到看淡

他会是旁听者,像一进一出的双耳

他会是旁观者吗,像大佛无言

他哑然:谁动了他的感恩

没什么大不了的。众人生前

是一枚棋子,死后不过是

大地上多了一个土包

这就是真相。他不叹息

嗑着文字,耐着性子

写毕岁尾最后一首《安魂曲》

个人史

戒了两年酒后,又要戒烟

数年后,他会不会戒了写诗?

16岁始,他师从生活

将纸和笔认作双亲

学会了开口,“学会了用牙齿

咬死自己的疼”

这怀孕出来的一行行的诗

对他是一种安慰。近30年

他靠诗下酒、取暖、壮胆,将临聘的日子

葬进不同的页码

45岁前,他生活的表面,似乎

没有坎坷,但内心时常感冒、咳嗽

除了妻子,那些可以送一杯热水或药片的人

正一米一米地离去,先是敷衍、谎言

然后是装聋作哑

像是最后的判决

45岁后,他没有了欢乐

但有了宁静

45岁后,他选择书写渺小的光亮

和比他更弱的声音。他对众生的敬意

隐藏在小如泪滴的诗句里

再过45年,如果他还活着

如果你看到迷路的他

请大声叫他回家

或带他回到家乡

如果他短命,死神也会承认:

他的个人史是一部奋斗史!

感恩书

这个春节,“水一咬紧牙关

就变成冰”的事,没有发生

雪也没有像去年,争先恐后往下飘

急脾气的冷空气来过一次

把我家的水管冻裂三次

从除夕到初六,暂时不用上班

没有比看书更安静的事了

每一秒每一个字,都是我的

都从我眼里路过

被我的指尖轻轻触摸

已过了45个春节。人生这列火车

抵达中年站台后,还有下一站

下一站的闲是我渴望的

比钱更重要——我要埋首

关心自己的生活

生活中的大快乐是无病无灾

天无病地无灾,或者

亲人无病国家无灾,多好!

清明祭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向时间租来的

时间说到期了,就把喧嚣

关在门外,只剩下

骨灰盒大小的寂静

百年之后,如果发现墓葬中

出土了一包完整的诗集

而非一串会升值的硬币

请一定不要惊讶

男人赵鸿伟与诗人阿门

孪生的两种写法,或者活法

生前互相取暖,死后

墓碑上也要紧挨在一起

失忆症

这年头的记忆

老得不像话了

有点傻,有点呆,有点失落

一早醒来,一下弄不清去上班

还是在家休息。一早出门

路遇面熟的,竟一下叫不出姓名

疲倦了,想不起床

烟酒了,想不起健康

失意了,想不起优雅与淡定

把待办的事先搬到纸上,记下

像写错的别字,让完成似一块橡皮

漫不经心地擦去

是失忆,替我们忘记了

人间不公,冷遇、误会甚至诋毁

失忆是一张假币

早晚会遇到。何苦憎恨

减法者

这些年,有闲无钱,我都把日子

混过来了

这些年,日子是一个翅膀长硬的逆子

无情无义,再没有回来

这些年,我学会照顾自己,小心开车

不超速,不越线,不把故事写成事故

这些年,快知天命,我找到自己的减法:减去

左烟右酒,减去前忙后碌,也减去……眺望

这些年,无力复述,我看到自己的小

以及周围,和我同样小的……事业

猜你喜欢
安魂曲日子学会
云上的日子
学会分享
酒与安魂曲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