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祯
刘 祯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对于剧团来说,能立得住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好戏,而且和这个首要条件一样重要的是要有好演员,1993年就成立的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是全国首家省级民营剧团,这个剧团不仅有好戏还有好演员,一改人们对民营剧团都是草台班子的印象,代表剧目很有些国家精品的气概,而主要演员也具有国家级专家的水准,其代表人物王红丽曾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个剧团的新编革命故事剧《铡刀下的红梅》荣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二名,而《司文郎》《春秋配》《秦雪梅》《风雨行宫》《美女涅 记》等剧目也深受海内外观众欢迎。在当下戏曲观众越来越寥落的情况下,河南小皇后豫剧团自1993年成立以来,排演了26台自创剧目和传统戏,在豫、晋、冀、鲁、皖、陕、苏、粤等省的广大农村、城市社区和基层工矿企业巡回演出7000余场,观众多达3000万人次,是真正从民间走出的剧团。
作为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兼主演的王红丽,出身于豫剧演员家庭,自幼受家庭影响,对豫剧表演艺术有着极强的领悟力和表演天赋,出道以来,不仅经过专业的训练,更在基层风里来雨里去的一场场演出中提高并完善着自己的表演功夫,成长为一个荣获了各种国家级荣誉的优秀演员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王红丽扮相俊美、唱念俱佳、文武皆能,她嗓音圆润,演唱优美高亢,表演风格干脆爽与柔媚兼备,舞台经验丰富。她的戏多数表演上乘、服装与舞美讲究,超出了一般民营剧团的水平,这样的特点在她的《铡刀下的红梅》《司文郎》《风雨行宫》等剧中表现尤为突出。
以王红丽的代表剧目《铡刀下的红梅》为例。这是一部以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刘胡兰的事迹为故事蓝本的剧目。因为题材的特殊性,编剧在塑造刘胡兰形象时,以表现刘胡兰果决的革命意志、活泼刚强的女儿态、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为主。而王红丽在表演时将刘胡兰的刚毅与小女儿的娇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女革命者的形象被丰满地呈现于舞台之上,此剧获奖是当之无愧的。从创作上来讲,这出戏在秉承延安以来的革命文艺精神上可谓达到了一个高峰,无论从编剧故事的精良,导演呈现的饱满立体,还是从演员表演的活灵活现来看、《铡刀下的红梅》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对于推进革命文艺的创作是有贡献的。如果跳出革命文艺的创作视角的话,这出戏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话题。比如,英雄人物塑造与当下社会接受的问题。当下的中国社会已经不是四五十年前封闭狭隘并且可以随便以革命的名义而将别人置于死地的时代了,现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并与国际接轨,人民的文化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物质越来越丰富,社会越来越开放,互联网便捷,海内外交流频繁,繁荣开放的社会。但随着社会的开放,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因为商品经济的泛滥带来的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实用主义的大行其道带来的理想道德的沦丧,社会黑暗现象的沉渣泛起造成的社会人心的混乱,这一切使得理想主义越来越成为难以企及的社会梦想。
《铡刀下的红梅》中的刘胡兰就成了一个理想的高标,一个愿为事业献身并牺牲的典型。刘胡兰是英雄,而豫剧《铡刀下的红梅》在表现这个英雄形象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段主要还是秉承于延安以来的新文艺,艺术手法圆熟精美,但给人的感觉还是革命时期的成果。对于当下的艺术界来说,表现英雄人物是一种理想,也是对物欲横流的时代风气的一种反拨,但怎样表现英雄人物,使舞台或荧屏上的英雄与当下的观众距离更近更易接受,则是需要艺术家多动脑筋的一件事。《铡刀下的红梅》所塑造的刘胡兰形象,早就摆脱了文革文艺的假大空式人物模式,而是充满革命同志式的人性、人情美,是一出对革命文艺有发展的好戏,但总体上这出戏没有跳出革命浪漫主义的套路,要知道,我们现今的观众是在满布着麦当劳、肯德基、台港便利店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的劳动关系也由过去多数归属于国家集体而变成个人与私企的聘用关系,人们对于革命与英雄的看法也越来越多元与复杂,这就对我们的艺术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即我们还是要创作出能够让我们与我们时代的基本氛围更加谐和也更容易进入人心的英雄形象来。但不管怎样说,王红丽的表演还是非常有特色的,无论是表演还是演唱都很成熟熨贴。从这个角度看,演员的表演风格实际上是与编导的风格联系在一起的。在《铡刀下的红梅》中,王红丽的表演与演唱是高亢优美与活泼开朗并重,这与编导所赋予刘胡兰的性格特征是一致的。
而在《风雨行宫》中,王红丽的表演风格是婉约凄美的,将一个为封建王权而牺牲的汉家姑娘一生的命运呈现于舞台上,令人扼腕。《风雨行宫》所表现的是清王朝的宫闱故事,清康熙年间,在皇家的一次狩猎过程中,行宫种菜女仆金桂偶缘于皇四阿哥胤祯得子,三阿哥胤祉为争皇权设计审母残子,致使金桂疯癫,胤祯继承皇位后,金桂所生皇子弘历成人,以真情唤醒金桂,本可以夫妻母子团圆的金桂,在皇权、王位的重压下,金桂不得不以清醒的神志继续疯癫生涯。金桂在这出戏里是一个封建王权的受害者形象,被损害被逼迫,受尽折磨,最后仍以疯癫收场。所以编导赋予这个角色凄美的形象,王红丽在表演时也一改早期的干脆爽风格,而一转为柔婉凄美,在表演与演唱上是有突破的。这出戏实际上表达的是民间对于皇权、对于宫闱的看法,也是长期封建社会给人们的教训。这出戏演出后是很受观众欢迎的,她也因此获得她个人首度中国戏剧“梅花奖”。
王红丽的作品不论是新创还是改编整理,不论是表现历史还是反映现代生活,都有很强的传奇性和戏剧性,叙述一个曲折离奇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大有“非奇不传”之势。究其原因,这既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叙事表现特点,也是彼时王红丽演出面对市场、面对观众的选择和必然,《司文郎》《三更生死缘》《美女涅 记》《泪血姑苏》《五凤岭》等亦莫不如此。在一个个曲折婉转的故事背后,反映的是美和丑、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斗争,尽管力量对比悬殊,最终都是美善与正义一方取得胜利,在她的这些戏里,有着显著的思想与道德的彰显意味,是非感鲜明,爱憎分明,是王红丽作品的显著标志。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她的作品是古代题材还是现代内容,不论反映的是宫廷秘闱还是贵族生活,她的价值立场毫无疑问都是民间的,这使她的戏、戏里的人物能够与她所服务的观众百姓保持最为紧密的情感和思想维系,这就不难理解何以她的戏能够拥有那么广大的观众,何以观众那么喜爱她的戏以及她戏里所着意刻画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女主人公。
当然,最根本的是王红丽所率领的虽然是一个民营剧团,而剧目和演出都是一流的,不同于一般走向市场后只注重经济回报、冲州撞府的那些草台班子,剧目质量和演出质量于她都是第一要紧的。她演出的剧目能够成为保留剧目,不是凑场子的重复和统计,而是熠熠生辉的舞台再现,我们相信《铡刀下的红梅》演出一千多场,她每一场演出的落泪都因为付出的是全心全意,甚至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而不是面对了相同或不同的观众群。从她剧目的选择和剧中女主人公的塑造中,能够看出她艺术上的追求和品位。有些剧目来自传统戏,但我们总觉得还是很不同,这种不同就在于它有了王红丽的浸入和理解,赋予这些人物以王红丽的读解,从而再度焕发生机。《秦雪梅》中秦雪梅、《三更生死缘》中卫玉莲、《五凤岭》之吴凤英等皆如此。甚至可以认为,这些演了多年的传统戏,一经王红丽装扮,立刻鲜活灵动起来。这与王红丽艺术精湛、走向成熟有关,而我们也更愿意相信这与她的认真和投入难分难解。她是把豫剧、把表演、把艺术与自己年轻生命相融的人。她给我们的感动是舞台的、艺术的,也是现实生活的,这就是王红丽!
《铡刀下的红梅》已演出1800多场,《风雨行宫》演出3000多场,说明小皇后豫剧团和王红丽是经过广大观众检验的优秀剧团和演员。在戏曲生存不易,演出生态越来越艰难的当下,这样的演出场次还是说明了这些戏的受欢迎程度,说明小皇后豫剧团是扎根于民间的,是真正从民间走出的戏曲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