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跃
李飞跃: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
自2013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北京横山书院联合举办“文化中国——多闻多思学术公益讲座”,每月两期,迄今已成功举办八期。本着“共同参与,共同成就”的理念,每次讲座活动主要邀请社会各界的著名学者、专家和艺术家就文化、艺术相关问题进行专题讲解与研讨。该系列讲座曾先后邀请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嘉莹、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中华书局编审程毅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等名师大家就不同学科和领域的思想学术问题进行专题演讲,共同构建了弘扬中华文化、传播当代精英思想智慧的高端学术平台。
2013年7月13日下午,“多闻多思学术公益讲座”第八期在京举行。本次讲座主讲嘉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莫言,主讲题目是《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讲座由中央电视台著名评论员白岩松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等部委领导,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院长助理贾磊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横山书院发起人湛如等出席了此次讲座活动。
莫言分别就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得与失、自信和不自信、有用和无用、虚构与现实、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与白岩松及现场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莫言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一直被认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学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同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是欧洲学者组成的,他们的评价也仅仅代表着评委会的观点、立场,是他们的艺术审美与趣味,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在国际范围内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获得这个奖项,是对一个国家的文学的一种认可和肯定。莫言坦言,今后不管外面世界怎样变化,都要忘掉过去的荣誉,“心如巨石,风吹不动”,千方百计保持自己的创作个性。
莫言指出,每个人实际上都有自信和不自信这两种精神状态。他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是自信和不自信的两种力量在搏斗。写得顺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天才;写得不顺,就感觉自己没有写作能力。在完成一部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交替出现这两种状态。写作如此,做人也是如此。他认为人应该兼顾两面,平衡发展。不自信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谦虚内敛的精神,会仰望、学习别人,见贤思齐;自信的时候,会战胜困难,产生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
莫言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文学的有用和无用。物理学家发明一种新的节能灯泡,可以马上投产,节省很多能源。但是一部小说、一首诗歌,看了以后不会马上产生社会效益,也不会使GDP增高。从功利和物质的角度来看,文学确实无用,但是我们活在世界上,还有很多精神的追求。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也应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不可或缺。如果仅仅有物质的快速发展,社会道德沦丧,价值混乱,这样的社会是不健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和哲学,我们一切务虚的学问都是非常有用的。
莫言强调,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站得住脚,主要是通过作品中的形象,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作家的思想当然也在作品中有所表现,但是一定要通过形象表现,借助于作品中的人物来表达,如果作家自己跳出来指手划脚,是比较笨拙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思想隐藏的比较好,议论太多反而会伤害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现实和虚构是文学一直面临的矛盾,文学毫无疑问要反映现实生活,文学最主要的源头肯定也是来自现实生活,没有一个作家可以脱离现实写作。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学尽管来源于生活,但最终要达到一个目的和结果,就要高于生活。小说里所有的人物肯定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又不能是某一个人物的照搬,而是将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故事变成一个人的故事,把很多人的特性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通过这种虚幻、想象加工的过程,才可能变成一部文学作品。因此,虚构也是文学非常重要的手段,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这是文学特性所决定的。
莫言认为,当大家纷纷学习西方,模仿西方的时候,强调文学艺术的民族性是正确的。但在另一方面,只有我们的作品具备了世界性,才有可能把民族性带出去。真正的世界文学是对立统一的,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我们的文学作品具有普遍人性描写的时候,译介后才有可能感染国外的读者。但仅有这个还不行,还应该有民族的特性。为什么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不能互相代替,就在于托尔斯泰写的是俄罗斯的生活,是俄罗斯作家的个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描述,巴尔扎克也是一样,他们是各自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中国作家走向世界,除了普遍人性是核心之外,必须表现我们中国自己的生活。
莫言指出,文学批评要有善意,以事实为根据,以文本为根据。批评说得过瘾很容易,但任何一种批评,只要不是敌我矛盾,就应该是善意的。对人的批评,对社会现象的批评,第一应该实事求是,应该站在尊重事实真相的基础之上,不应该用感情的好恶作为批评的准则。一个批评家对文学的批评,对社会的批评,当然会带上个人情感,但个人情感不应变成对事实的歪曲。批评的目的是通过批评让作家改变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希望他能够把作品改得更好,或者让他今后的创作能够进步,而不是讽刺、挖苦。逞口舌之快的尖酸刻薄的批评,可以起到哗众取宠的效果,但不会产生实际的作用,也不会让受批评者心服口服。
莫言还就文学的普遍性、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等问题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来自政府、高校和企业界的学者与中高层管理人士,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部分研究生和《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媒体的记者,共三百多人聆听了此次讲座。听众纷纷表示,莫言先生的讲座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令人获益匪浅。包括本次讲座在内的多闻多思学术公益系列讲座,对于推广高端学术思想,促进中国艺术研究院与社会各界的文化交流,增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影响力,产生了积极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