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线接——续的凉山彝服族饰腰机文明织布技艺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2013-11-16 09:15苏小燕
艺术评论 2013年9期
关键词:凉山彝族服饰

苏小燕

“工艺源于大自然所给予的材料。没有材料,就无工艺可言。工艺本无故乡,因其不同的种类、变化与趣味,才产生了不同的故乡。地方特色也体现了工艺之美。因为是在某个特殊地方的特殊材料的产物,所有都是天然之恩赐。”由此来看,对于任何服饰,制作服饰的材料是最基础的物质载体,如果离开了材料这个载体,任何服饰上的图案、配饰、工艺等都无从谈起。而制作服饰面料的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决定着服饰在质感、款式、色彩及艺术上的风格。凉山彝族“腰机”织布工艺的存在接续了中国传统服饰由经纬线交织的古老文明。

一、“腰机”织布的历史

在纺织历史上最早的织布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也叫腰机)。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而是将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紧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这种织机虽然很简单,但是已经有了上下开启织口、左右引纬、前后打紧纬线等三个方向的运动,它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由此“腰机”被称为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其纺织而成的服饰品是最古老的手工创造,它储存了最原始的人类气息,携带远古原始人的文化基因,它凝聚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倾注了古人对生活情思的期待,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先人的灵气,拉进了我们与先人的情感距离。

二、中国边远地区腰机织布的现况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中国服饰风格、服饰文化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营养和文化自主性,生成了衣生活的艺术生态群,丰富了中华服饰文化的艺术物种。现在的新疆、西藏、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留存有古老的腰机织布技艺,通过这些古老的纺织工艺,接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DNA遗传密码,形成了中华民族风格异彩的服饰文明。

如西藏乃东县泽当镇将羊毛用纺专工具纺织成线,用简易的架式织布机织成“毛哗叽”面料,用榆树皮清洗,称之为“泽贴”,是西藏制作藏袍最高级的羊毛面料。

如西藏独龙族的贡嘎村用彩色膨体纱,腰机织布并制作的“独龙毯”,大大的一块披毯披裹在身上,白天为衣,晚为被,“独龙毯”是独龙族历史文化的标志。

再如海南黎族用原始的腰机织出色彩斑斓、图案丰富的织锦——黎锦,黎锦的特点是制作精巧,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将这种黎锦制作成独具民族特色的短筒裙、上衣、裤料、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

三、凉山彝族“腰机”织布技艺

凉山彝族服饰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与保存完好的古老的“纺专”、“腰机”纺线技艺和织布工艺密切相关。

凉山彝族传统衣料以自擀、自纺、自织、自染的毛、麻织物为主,犹以羊毛面料为上。凉山彝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羊不仅是他们的肉食美味,同时也是主要的擀毡和织布原料。他们养羊、剪毛、擀毡、“纺专”纺线、排经线、腰机织布、染色到制作成绚烂多彩的各类服饰。总之,从羊毛到各类服饰制作的全过程都靠双手来完成,从而形成了一个服饰手工制作的原生态系统。服饰风格呈现天然、本色、厚重、粗犷、质朴、古老而博大的美,构架起完整、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空间。

(一)凉山彝族纺线技艺

织布首先要将绵羊毛纺成线,凉山彝族纺线用的工具彝语叫“布伍勒帕”,是一种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使用的“纺专”,又叫“专盘”(有些地区称纺锤)。专盘在古代是由陶质或石质制作的圆盘,而凉山专盘是用木头制成。纺锤是利用其本身的自重和连续旋转运动的一种纺线工具。这种纺纱方法是很原始的手工劳动,产量较低而速度缓慢,捻度也不易均匀,但在凉山,在纺线速度快的纺车和较慢的纺专工具中,妇女们却更喜欢用纺专,其原因是因为纺专携带起来方便,姑娘、妇女们劳作之余把“纺专”随意插在头上,兜里揣上一些羊毛,在村口闲聊或做小生意同时,她们手里都随意地纺着线,既休闲,又有“收获”。总之,“纺专”这种手工纺线劳作,使她们的劳动变得简单、轻松、愉快。纺专使彝族妇女的手在与自然纤维的亲密接触中,似乎更有 “物我同一”的生态伦理情怀和生活艺术性。捻线的全过程是一种手的劳作与心灵的交流,这个过程使捻线这种手工劳动趣味盎然。技术的过程对于艺术形式的产生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在影响,这种旋转和许多动态一样,促使人类明确了装饰形式与节奏旋律的关系,使人们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

(二)凉山彝族“腰机”织布技艺

凉山彝族织布工具就是原始的“腰机”, “腰机”在凉山称为“织布的板”。凉山彝族“腰机”结构简单,没有机身、机架,而织布的人是“腰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使织机的零散部件整合成了一部复杂的机器。使用腰机织布时,先将经线一端系于木桩上,另一端拉在卷布轴上,拴在腰上的腰带两端拉着腹前的卷布轴以绷紧经线的幅面。织布时织者必须席地而坐,两腿前伸放平。凉山腰机与内地织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没有完善的缯棍——即“筘”,要形成穿纬而过的织口,一要靠手提筘,二要靠打纬刀的辅助,投纬线时也不用杼,而是靠竖立起打纬刀将织口打开,让纬线穿过。每投过一条纬线,就用打纬刀将纬线打紧……总体来看,凉山腰机构件比较简陋,但是它的魅力在于彝族腰机以人工所达之力,人体所触之距,人性所欲之美,作业于加工和建造织布对象,自然地体现出人的尺度。

凉山彝族这种“腰机”属于水平式背带织布机,织布时经线与地面保持水平,靠腰带的绷紧、双足撑放经卷以调整布的张力,配合工具的操作完成织布的工艺流程。凉山彝族腰机令人惊异惊讶之处在于,它仅仅利用一些非常简单的工具就能织出非常复杂的人字斜纹面料。

四、凉山彝族“腰机”织布技艺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人的“精神家园”。由于彝族服饰是祖祖辈辈沉淀下来的最本源的文化,艺术已经渗入到她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本能的需要将其抒发出来,在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的现实生活中,更需要精神力量的充实。纺线、织布、缝制服饰的过程寄托了彝族妇女对无限美好的情感世界的追求,她们在服饰上耕耘着自己的梦想,用服饰来抒发情感。因此,他们的服饰很自我、很本能,像大地一样淳朴、厚重,呈现出生活的原生态。

(一)“腰肌”织布技艺凝聚了凉山彝人的生命观

凉山彝族原始腰机织布工艺和简陋的工具形同自然,因此它是鲜活的,动态的。那些经、纬线穿起了流动的时间,记载了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纺织成的织物是人们抵御寒冷衣服的材料,是人的皮肤,生命的掌纹,简单而又神秘。

在凉山彝族生活理念里,纺纱、织布不仅是为了单纯做出一件美丽的衣服而已,更象征一种生命的历程。凉山彝族相信,人的起点与终点如同织布是个连续不断的圆、每个生命阶段都与一块布相对应。腹部的卷布轴将织好的布一寸寸卷裹起来,与此同时,将挂在前方的经线放出一小段。一面收卷过去,一面展开未来,仿佛中国画的长卷,长卷是中国水墨绘画非常独特的时间艺术,这种由右至左的时空美感经验在消逝与创造中,一直提醒着逝者如斯夫的无常生命观。

(二)“腰机”织布技艺体现了凉山彝人的服饰理念和纯朴母爱

制作服装的过程是用时间来完成的,而服装随穿衣人在空间行走则是人的生活、生命状态的展现。在传统彝族的社会中学习织布是一种观察、记忆与试做的历程。从饲养绵羊、剪取羊毛、纺线织布、用“傀”这种植物染色等步骤开始,一步步的建构起凉山彝族服饰的知识体系。

1.“绵羊毛、彝人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服饰理念

在凉山彝区有一种有趣的习俗,每年给公绵羊剪毛时颈部和臀部的毛留下不剪,据说是为了“好看”,但也含有对“雄性”、“男性”、“阳性”的崇拜,与男人头顶的“天菩萨”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而绵羊的身体被剪光,它的毛被制作成披毡、“察尔瓦”穿用在彝族男女老少身上。这些情景反映出凉山彝族人在制作服饰时就地取材的特点,即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生存关系。因此,本人经过深入考察和感受提炼出“绵羊毛、彝人衣”的服饰文化概念,力图呈现的是凉山彝族人在穿衣的理念中传达出的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关系,即“天人合一”的服饰理念。

2.“腰机”织布技艺承载了凉山彝人的纯朴母爱

纺织技艺的传承重点在家庭,织造技艺通常是由女性长辈传授给女性晚辈。纺纱、织布的手艺是个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每个母亲心里有一个标准,就是爱。这样的标准,使得古老彝族的家庭和社会更为和谐。

纺线织布表现出的是母亲的关爱,母亲的艺术,母亲用双手做的与市场上买的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母亲不能制作家人的衣物,简直就是一种失职。因此每个新生命出生时,外婆会送来一块背儿带;结婚前女孩要织好自己的嫁衣;为人妻、母要负责织做家人的衣物;年纪渐长必须为自己备妥离开人世时裹身的布料。女孩跟着母亲、祖母或家族中的女性长辈,一边做、一边学,不但学会了织布的技艺,也传承了母亲们的纯朴信念。彝族人相信,唯有善织的女子,离世后才能越过彩虹桥到达祖灵永居之地。

五、小结

日月经天,江河纬地,人在其中。每一种文化,都是有根源的,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它切断,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文化切断了的话,我们将失去过去,失去了过去就会失去未来,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该去向何处。腰机织布工艺传承的是民族自信心和群体意识,体现了文化自信心,是接地气的,是连接历史的,延绵了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

在当今全球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制作服装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机械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包括一些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现代文明的脚步已逐渐将这些地区的服饰文化异化,传统的服饰手工艺即将失传,这将是一种文化的丢失与绝迹。挖掘、保护这些传统服饰加工和制作工艺,是我们现代人的责任……总之,凉山彝族“腰机”纺织工具和工艺流程带给我们的是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是跨越时空的思考。

* 本文为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凉山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YZWH1113

注释:

[1] 柳宗悦《工艺之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41页。

猜你喜欢
凉山彝族服饰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构建最美河流湖泊,凉山在行动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记 忆
凉山彝族图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Wear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