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问题研究*

2013-11-16 08:56韦文联程业炳
江淮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村官农村大学生

韦文联 卫 胜 程业炳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

创新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问题研究

韦文联 卫 胜 程业炳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在十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选聘、培养和管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完善。文章重点对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方面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创新选聘机制提出建议。

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科技服务;涉农专业;创新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地方自发探索开始,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现已发展到国家主导推动的全面实施阶段。按照中央有关部门要求,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大学生村官名额要达到30万名,加上各省实施的计划,不久将可望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但是,大学生“村官”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毕竟时间不长,在选聘、培养、管理及流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把好“入口关”、创新和完善选聘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现行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面临的挑战

(一)广泛性与专业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大学生村官是面向各类高校、所有专业应届毕业生中选聘的,体现了“多中选优”的特点。但是,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的是具有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和具备农村经济管理知识的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而大多数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专业技能偏离农村需求,导致了许多村官抱着满腔热忱去,因少有用武之地而难以发挥特长,只能成为“跑堂村官”。有人对江苏苏北五市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笔者对安徽省2008至2010年连续3年选聘村官的数量及其涉农专业的人数进行了统计,发现选聘的村官数在大幅上升,3年分别为347人、529人和1245人,但选聘村官中涉农专业的比例很小且有下降趋势,分别为13.8%、4.7%和6.3%。有调查表明,一村一名大学生,比较强调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大学生村干部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实际需要;许多大学生村官不能像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那样,很快和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

(二)目标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差异

选派大学生村官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创业带富型、科技服务型、后备干部型、留任干部型四类人才。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曾组织了系列网上调查,其中《对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最适合承担哪类工作?》这项调查显示,人们希望大学生用知识优势“团结干部,辅助当地村委建设新农村”占调查人数29.9%,“发展经济,用现代化知识带领农民致富”占调查人数50.1%,其他的占调查人数20%。实际上,农村需要的大学生村官是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专长的新农村建设者,农民期盼的大学生村官是能吃苦、有本事、肯实干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和维护村民权益的“领路人”。

而现行制度下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他们来自不同类型高校,几乎涉及所有学科和各个专业,有来自农村,也有来自城市,且大多为独生子女。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思想准备方面,缺乏对农业的熟悉、对农村的了解、对农民的感情;在知识结构方面,缺乏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农村管理等相关知识;在实践能力方面,缺乏农村基层阅历、群众工作经验、农业技术推广等实践锻炼;在意志品质方面,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攻坚克难决心、敢闯敢干勇气。

(三)计划性与需求性之间的偏离

目前大学生村官选聘往往是计划性的,一般都是由省、市统招统配,往往只是适当兼顾地方需求,带有较强指令性,这便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落实。县级以下地方政府,尤其是村想结合本地具体需求挑选大学生村官的权限极小,地方缺乏应有的自主性。而不同地区、不同乡村具有各自的地情、乡情、村情,对人才的需求的类型也不同。如有的地区为山地,急需林业管理或技术类人才,但组织分配的却是理工类或文科类人才;有的地方乡镇企业发展良好,急需善经营、会管理类人才,但组织分配的却是理工农医等专业的人才;有的乡村想要本土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他们熟悉本地风土人情,适应性强,并且能利用当地及家族资源创业致富,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这种统分统配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制,一方面造成很多大学生村官因不能学以致用、用非所长而感到心有余但力不足,容易产生挫折感、失落感,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为未能找到自己期望的大学生村官而感到失望,同时也为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大学生村官而感到惋惜。

(四)就业观与适应性之间的悬殊

众所周知,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动机比较复杂。必须承认,一部分大学生高考时就填报了涉农专业志愿,他们热爱“三农”,立志到广阔的农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大学生选择当“村官”,仅仅是迫于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是把当“村官”作为权宜之计,他们是在各项优惠政策如考公务员优先录取、考研加分等诱惑下作出的选择。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一份调查显示,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占到24%;超过57%的毕业生认为,担任“村官”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2008年的一份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3年届满后的工作去向,39%的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5%想考研。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组织和工作关系下乡,但思想和行为未下乡。这样被动地担任村官,不仅不能得到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的目的,也几乎不能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富裕带来作用。

(五)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的脱节

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一般是思想过硬的学生骨干、学生党员,他们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文化理论知识丰富、创业创新热情高涨,具备在农村干事创业的潜力。但是,大学生村官不了解乡村风土人情和农村生活习惯,不熟悉农村政策法规和群众工作情况,缺乏农村一线工作实践锻炼和组织管理工作经验,不能较好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城市—企业”的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三农”需要,其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缺乏服务“三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二是课程设置方面,除涉农专业外,很少涉猎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经济、农村管理和农业科技的基本知识;三是实习实训安排方面,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的实践锻炼环节和综合能力培养,造成了一些村官走上岗位后无从下手,甚至到处碰壁,有的干脆成为“走读村官”。江苏省委组织部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和知识的占84.8% ,最需要增强群众工作方法的占55.0%,不能很好处理与当地干部群众关系的占8.8%。农民缺乏的是技术,需要的是服务,盼望的是致富,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他们带来致富的信息和技术。

二、创新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预选”机制

建议有关部门和高校建立“预选”机制,将大学生村官的遴选工作提前进行,并通过确定培养对象、明确培养方向、制定培养目标、开设专门课程,对遴选出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这样,可有效克服知识结构不相符、农村环境不适应、实践工作能力差、农民朋友不满意、学生村官易流失等诸多弊端。

一是遴选培养对象。可在大学三年级学生中开展预报名,对涉农专业的大学生要重点引导和鼓励,从志愿报名中遴选出热爱“三农”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和考察后,到大四时再筛选一次作为“预备村官”。二是明确培养目标。按照创业带富、科技服务、农村管理等方面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确定以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为目标,同时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三是增设涉农课程。对非农专业要增设选修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农业概论、农业经济、农业推广、农村管理和农村政策法规等与新农村建设相关课程。四是强化实践锻炼。高校要与地方合作共建乡村实习实训基地,在明确实习实训任务和内容的同时,规定顶岗实习的时间要求,定期安排“预备村官”驻村开展农村实践锻炼;此外,还应结合“大学生三下乡”和“三支一扶”等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安排大学生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农民、熟悉农村、认识农业,实现大学生“村官”培养与农村基层工作实践之间的有效对接。五是加强就业教育。对遴选出的“预备村官”,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教育,通过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理论、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三农”相关知识、新时期的就业形势以及“村官”的价值所在,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他们科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找准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鼓励他们扎根农村建功立业。

(二)健全“双选”机制

目前大学生村官是采取统分统配、适当兼顾地方选择的选派方式。实际上,过多体现的是统分统配,客观上很难照顾地方上的需求。为尊重乡镇村选择的自主权,发挥农村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作用,应遵循“按需选派,适才适用”原则,建立起“因村选人,因人定村”的“双向选择”机制。要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编制大学生村官需求计划,将任职村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及选聘生本身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将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这样,可解决学非所用、供求矛盾、水土不服和村民抵触等问题。

第一步,由村级基层组织根据本村实际和发展需要,上报需求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学历、类型和数量等基本情况。第二步,大学生村官选聘部门结合上报计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分析确定选聘计划,并及时发布选聘公告。第三步,高校广泛宣传、深入动员、组织报名,大学生填报选派去向和类型。第四步,大学生村官选聘部门会同高校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组织统一考试和遴选工作。第五步,市县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乡镇、村根据遴选结果落实选派工作,选派时要统筹考虑任职村需要、村官专长及个人意愿等因素,从而达到实现组织培养意图、满足农村实际需求和发挥村官最大效用有机结合。

(三)创新“优选”机制

不久前,中组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不断改进大学生村官选聘方式,并提倡选聘村官时要坚持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本地生源的“三个优先”原则,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整体质量。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选聘大学生“村官”时还应该加上“涉农专业者优先”的原则。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优先,是村官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培养后备干部的需要,也体现了竞争和择优的选聘原则。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品学兼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有着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中遴选出的村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他们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能大有作为,同时也深受农民欢迎和信任。

本地生源优先,因水土相宜而能生根、开花、结果。这些“本土化”的村官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和家乡发展背景,熟悉当地乡土气息和文化风俗,拥有良好的感情基础和人际关系,容易得到乡邻的认可和亲友的帮助,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他们沟通流畅、适应时间短、工作上手易、锻炼成长快,他们怀着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来干事创业,一定能胜任当地村官。

涉农专业优先,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才尽其用和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用人原则。一方面,涉农专业的大学生的专长和优势就是服务 “三农”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有到广阔的农村去,才能人尽其才、大有作为,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农村紧缺的就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以及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掌握了一定科技知识的管理营销人才,只有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才更能具备这个条件。

(四)创建“特选”机制

为缓解新农村建设人才紧缺问题,真正使大学生成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村官,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创建大学生村官“特选”机制,即在高招录取中,采取单列计划—优先录取—定单培养—定向派遣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此举可解决专业不对口、知识不相符、技能不适用、选派不科学和就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各省教育行政(招生考试)主管部门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在制定高校招生计划时,结合地方大学生村官需求计划,单列部分计划专门用于“特招”大学生村官。在录取时,根据志愿签订《大学生村官定向免费培养合同》,可参照“农村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和“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办法施行,甚至可以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吸引农村生源。在校培养期间,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专门制定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等内容的村官培养方案及师资队伍建设要求。

(五)完善“竞选”机制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国家和地方已逐步完善了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目前已形成公告、报名、审查、考试、考察、公示、聘用等较为完备的程序,基本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但实际选聘结果却难免出现“以考取人、高分低能”现象。要全面、客观、准确地选好村官,还必须重点围绕细化选聘标准、注重能力考察和引入竞争机制来进一步完善“竞选”机制。

首先是分类制定选聘标准。现行的选聘标准是面向所有报名者的统一化模式,比较原则、模糊,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也未能有效地体现竞争性。应根据需求将村官分为创业带富型、科技服务型和管理干部型三类。并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村官,分别制定选聘标准。对创业带富型的,要在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有所侧重;对科技服务型的,要在农学方面知识和农业推广技术方面有所侧重;对管理干部型的,要在党政管理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有所侧重。其次是注重应用能力考察。在分别执行三类村官标准时,无论是笔试、面试还是考察,都要更加突出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以增强各类村官履行岗位职责的效度。再次是加强竞争性选拔。在三类村官的选拔过程中,都要严格按照竞争和择优的原则,把有真诚意愿、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干事创业精神的村官遴选出来。尤其在“双向选择”中,对区位、环境、条件较好的乡村应聘村官相对多时,更应体现好中选优。

[1]中组部.大学生村官选聘要坚持“三优先”[J].北京支部生活,2011,(9).

[2]新华网.每周调查数据[S/OL].[2009-4-25].http:// news.xinhuanet.com/mrdx/2009-04/25/content_ 11254165.htm.

[3]何芬,田梅娇,等.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状况调查[ED/0L].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2007-03-14.

[4]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 “村官”发展研究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

[5]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机制探究[J].南京大学学报,2010,(3).

[6]全球制冷网.中组部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通知》[S/OL].[2011-06-13]. http://www.qqzl.cc/news/show-33347.html.

[7]张群喜.农村基层自治与农村文化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2):71-75.

(责任编辑 焦德武)

D630.3

:A

:1001-862X(2013)06-0037-004

安徽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2010SK384ZD);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安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证调查与思考(2010SK370)

韦文联(1965—),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卫胜(1969—),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程业炳(1972—),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村官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大学生之歌
我要当个好村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