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批评成为消费

2013-11-16 06:09:50本刊编辑部
上海采风月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周立波风波批评家

从“海派清口”周立波的“劈波顶波”风波,到“公知女神”柴静的“砍柴挺柴”风浪,网上口水仗打得好不热闹。不过在主流平媒上,这些风波风浪似乎并没有惊到他们,一切显得风平浪静。只是我们觉得,主流阵地的含义正在发生剧烈质变,新媒体的冲击波已然变得摧枯拉朽,选择对新媒体激发的文化事件视若无睹听若无闻,听凭有可能的“文化批评”演化为纯粹的“文化消费”,殊为可惜。

以明星为主角的事件或风波,总是特别吸引眼球,拥趸站队,激情对骂,也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一道风景。从广义而言,这也是一种“大众文化批评”,虽然术语匮乏、说理浅显,乃至用词夸张、失之偏激,但拨云散雾沙里淘金之后,还是留下若干灵光一现的真知灼见。假如有大雅大俗雅俗共赏的批评家见缝插针长袖善舞,将有价值的部分巧妙地引领到健康地带,很有可能创造出“大众批评与专业批评共舞”的美妙奇观。

遗憾的是,两层皮总是扯不到一起。专业批评家一旦看到口水乃至污水四溅,生怕遭污,往往首选敬而远之或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网上尚未建立有序的游戏规则,“说理”很有可能遭遇“泼粪”,与风车战斗,不如隔岸观火。观火者的冷漠,让点火与玩火者玩得不成章法,最终就演变成纯粹的商业消费。既为商业消费,就会遵循商业规则,如何博眼球就如何出牌,于是混战之后,留下一地鸡毛,怅然退场。

批评和批评家的缺位和离席,使得很多足可深挖的文化题材放弃了“案例意义”。西方的“判例法”,其基本原则是“遵循先例”,即以经典案例为依据,引领类似案例作出相同判决。假如我们把具备含金量的文化事件,经过争论与梳理,形成举一反三的共识,凝成游戏规则,这对未来类似事件的应对与处置,无疑极具价值。这方面,香港文艺界的努力可资借鉴。当初刘嘉玲隐私曝光事件,激发艺人们奋起维权,以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全社会的共识就比较一致。回到周立波与徐峥的事例上,我们不妨探讨这样一个命题:当徐峥在专业领域内对周立波进行品评时,被评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姿态?而当电影演员吴冕试图维护良好的批评环境、被批评者却将之诬为“聊八卦、泄私愤”时,人们是否应该基于良知道出简单常识:对明星才艺的评判,包括对他面对批评的态度之评判,都是文化批评的题中之义,理直气壮地维护文化批评环境,有利于未来各种情形下的尺度把握。唯有如此,才能让健康的文化批评之风吹拂。

极而言之,明星与官员一样,均属高风险职业。对公共资源的支配越多,接受置评和监督的压力就越大,这样的代价,是身份的伴随物。不要说是言之成理的批评,即便是失之严苛的非议,也得要有心理承受能力。明星和政治人物,天然缺乏隐私权,这也是基本常识之一。既然置身公共领域,就得学会塑造正面公众形象,自己不珍惜,最后在众口铄金下倒霉的还是自己。塑造,可以是接纳,也可以是反击,甚至可以是沉默,但执拗于一己固见,与正确审美背道而驰,实非明智之举。

普及文化批评的常识,形成文化批评的风气,这是网上网下的共同任务。虽然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似乎分道扬镳,大众批评与专业批评似乎相互隔膜,但专业批评有效介入网络,包括通过主流媒体引领网络,将会提高大众批评的文化含量,或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随意性和情绪化。在当下,如何保证精英批评的文化纯正,维护其专业性和理性的支撑,从而构建一个开放、自由、理性的批评空间,并影响网络批评环境,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批评成为消费,有益的思想就会湮没在众声喧哗中。我们的努力,就是要在众声喧哗中,形成并彰显真正理性与智慧的文化批评。

猜你喜欢
周立波风波批评家
新锐批评家
文艺论坛(2020年3期)2020-12-24 09:53:50
“打断腿”风波
学生天地(2020年8期)2020-08-25 09:11:44
迟到风波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4
今日批评家
诗林(2019年6期)2019-11-08 01:51:34
从波波到涛涛,周立波终于活成了玛丽苏
东西南北(2018年17期)2018-11-20 05:21:38
改名风波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中国商人(2014年8期)2014-08-22 21:28:41
机场与继女演出“滑稽戏” 周立波携老带小来京
洗澡风波
东方娃娃(2009年8期)2009-08-20 08:32:10
笑看周立波
新民周刊(2009年20期)2009-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