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雁
高尔基原本是草根作家,在1905年之前,他基本上属于文学圈内的人。1906年初,他去了法国和美国。在美国,作家的地位不如白手起家的富人、实话实说的政论家和名记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的“冷遇”,使他的思想迅速“左倾化”。
按苏联官方的说法,在列宁的帮助下,高尔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其革命性大大增强。可也有人认为,高尔基的转向与他的私生活有关。当时,他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女演员、交际花玛丽娜热恋,此人娇艳妩媚,又热衷于革命冒险活动,正是她点燃了高尔基心中的革命烈火。1907年,高尔基以独立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此后他成为比列宁更为激进的“极左”活动家。
出人意料的是,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期间,高尔基竟用大量的文学语言对这场革命进行了鞭挞。他说:“列宁在用工人的血、工人的皮做一场极端的兽性试验,他为了自己的试验让人民血流成河。”在高尔基看来,俄国社会变革虽是必要的,但“人道主义的理想在革命中发生了扭曲”。他在给捷尔任斯基(全俄肃反委员会主席)的信中说:全俄肃反委员会干了许多卑鄙龌龊的勾当,这个政权“正在激起我对它的反感”。捷尔任斯基称,这时的高尔基与反革命没什么两样。对此,列宁也深有同感,说:“高尔基与我们的分歧日益加深。”
然而,列宁对高尔基一直比较客气,在高尔基和有关部门发生争执时他经常偏向高尔基。列宁之所以不动高尔基的原因之一是:高尔基是他在知识界的最后一个朋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必须有这么一个“诤友”。在列宁看来,高尔基虽然经常“冒出令人恼怒的傻气”,但他“根本上仍站在新政权一边,并不是苏维埃真正的敌人”。
1921年,出于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高尔基出了国,先是在德国,后又在意大利长住,一走就是10年。
客居他乡、年近老迈的高尔基思乡之情越来越浓烈,看到苏维埃政权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正在日益发展壮大,他开始懊悔当初的言行。他在给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信中说:苏联“进入了新生时代”,“国内生活的进步越来越显著……俄国共产主义领袖们的惊人毅力令我叹服”。他从“不合时宜”的立场上退了下来,从过去谴责布尔什维克的独断专横,转而赞同党的“一元化”和“政治一致性”。但他深知,以他当年抗议新政权“滥施暴力”的态度,没有最高领导人的首肯,任何回国的邀请都是无用的。
实际上,斯大林此时对高尔基想回国的心理动向一清二楚。只是高尔基可能还不知道,苏联国内围绕他回国的问题正在展开一场权力的较量。
1924年列宁去世后,苏共党内度过了一段集体领导的“政治空白期”。随后,斯大林相继展开了与托洛斯基、布哈林等人的党内斗争。因为高尔基与列宁的“私交甚厚”,且出国后的政治立场比较超脱,所以党内斗争的双方都在争取高尔基的支持。斯大林很重视高尔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及其活动能量等 “软实力”。他在党内根基不稳的情况下,非常需要列宁的“挚友”为自己增添政治砝码。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高尔基在伦敦存放有大批档案,谁都不知道这些档案具有什么样的杀伤力。
高尔基作为党内斗争的重要资源而成为各派竞相争取的对象,这样一来,高尔基回国便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
为了迎接“海燕”回国,斯大林指示新闻出版局局长先做一些铺垫工作。苏联国内似乎忘记了高尔基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行,竟称他是“十月革命的坚决捍卫者”。
回国后,高尔基显然与斯大林走得更近。当时,苏联政府为高尔基在莫斯科河畔建造了一座豪华住所,但大部分时间里,高尔基都住在距莫斯科100公里的斯大林别墅的附近。在当时,高尔基成为惟一一个可以随时去见斯大林的人。他们两人常常“一个叼着烟斗、一个吸着烟卷,单独聚在一起,喝着葡萄酒,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斯大林心里明白,俄国知识分子的问题要比党内斗争更复杂,党可以靠“铁的纪律”来约束,可是要改变知识分子独立思考、与政权对立的习惯,就需要一个有权威的知识分子来做表率,而此人非高尔基莫属。
罗曼·罗兰曾戏称回国后的高尔基像一只“鼻孔穿上铁环的老熊”、马戏团的“丑角”,此话一点不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高尔基对斯大林谄媚的用词逐步升级。1931年,他写到斯大林时,还是采用平铺直叙的笔调,如“斯大林同志说……”;1932年,他增加了具有赞扬意义的定语,如“列宁忠实、坚定的学生”,“我们的领袖”,“列宁的继承人、其能力日益增长的、强有力的领袖”;到了1934年,他则称斯大林是“第二个列宁”,是“真正的领袖”。由此,高尔基成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奠基者。
1930年11月15日,《真理报》和《消息报》同时发表了高尔基最著名的一篇政论文章《敌人不投降,就叫它灭亡!》。这句话后来成为“时代语录”,连斯大林也一再引用。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说,高尔基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颂扬奴隶劳动”的人。西方则称,高尔基已经彻底投降,成为斯大林政治的传声筒。
在高尔基晚年病重期间,《真理报》像当年列宁病危时那样,定期发布这位大作家的病情,斯大林去医院探望过三次。1936年6月,68岁的高尔基去世,斯大林亲自为其送葬,官方对逝者评价的调子高得不能再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