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延展与阐释创新——评陈仲义的《现代诗:语言张力论》

2013-11-15 19:28
福建文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诗语现代诗歌现代诗

□ 卢 兴

从一般的研究角度出发,诗歌阐释体系会使诗歌本体研究呈现出一种中心话语状态,而弱化了诗歌的前提和基础——诗语。可以说,诗歌研究的阐释体系在强调自身学科中心话语理论时对于研究现象而言是有失均衡的。所以,在失衡中,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弥补诗歌阐释体系的“缺损”是当下诗歌研究的关键。陈仲义先生的《现代诗:语言张力》,作为国内第一部以张力作为核心范畴来研究现代诗歌语言的专著,从诗歌话语的特殊部分——诗语出发,重新致力于诗歌形式美学考量,既打通语言内部的复杂性又观照了语言外在的历史关联,值得高度肯定。

陈仲义先生在对长期以来现代诗歌语言研究惯性套路反思的基础上,将研究时域严格锁定在本土现代诗这一时段,将研究的逻辑起点放在诗语的层面上,将以往的话语研究重构为以张力为核心的诗语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诗歌语言的研究,具备了重新阐释现代诗歌的理论可能。虽然以诗歌语言作为问题研究视角似乎是一个老问题,因为无论关于诗歌何种问题的研究,都难以回避诗歌语言的问题。但是,却又是一个老而弥新的问题,因为关于诗歌语言的研究至今尚未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确立诗歌语言的本体地位,这也是令诸多学者和诗人感到困惑的核心命题。在作者看来,现代诗语正是各种张力形态的蓄积,以此触摸现代诗歌的整体脉搏。所以将诗语作为现代诗歌研究的逻辑起点,一方面使其确立了诗语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对诗歌文本创作来说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普适性。而且,陈仲义先生将现代诗语的张力作为现代诗歌的本体论素质,并将其作为交集而非并集的关系对现代新诗研究对象进行了解放,放弃宏观、泛化的理论演绎,将现代诗语的衍变——历险作为纵向的时间链条,牵出纵向的诗语从工具性到本体性的转型,从而将纵聚合与横组合的历史与文本动态运行坐标作为合理的理论阐述系统,显示了其论述系统合围的宏观视野对于复杂的现代诗语的极强观照力。

陈仲义先生结合新型话语分析,重新运用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厘清现代诗语的衍变历程,重返诗语形式,从张力的动态语言哲学层面出发,使诗语远远超出内容表述工具的范畴,成为一种自足的存在;也使现代诗语作为一种话语在承担表述功能的同时,也以自身的范式区别于现代诗语、文言诗语、白话诗语,就是这种自足性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诗语的张力蕴含着语言自身对诗歌价值的深刻、崭新的理解。一直以来,诗歌语言表述形态的转换不应仅仅看作是语言形式的变革,而是一种以张力为轴心的诗歌内在质素的整合。正是基于以上的诗歌语言的价值认知,陈先生立足于现代诗语的核心范畴——张力来展开对现代诗语的系统理论考察。

作者在综合考察中国百年诗语衍变的基础上,探讨了文言诗语与现代诗语的分野,以及现代诗语对白话诗语的超越。在经过对物理学上的张力的内涵和外延的跨学科考察后,又对立足于语言本体的西方理论诸如符号学、新批评等理论的认真反思,并结合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从现代诗歌的文本空间出发,从狭义的诗学到广义的艺术范畴系统地论述了现代诗语的张力属性,提出了“张力是对立因素、互否因素、异质因素、互补因素等构成的紧张关系结构”。张力的这种属性决定了诗语首先作为一种符号实质地架构起一种意义丰盈的创作和阅读框架,从而引导各种新的因素在其中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张力,贯穿现代诗语的微观与宏观的每一部分组织。虽然文字作为表述符号的特征决定了其在诗意表述和意蕴审美的局限性,但是作者在表现与隐匿之间建构起了张力对诗语的召唤,确立了现代张力诗语的表现特质。张力的这种表现特质使得现代诗语实现了各种维度下的立体的审美体验,使诗语有限的语义空间、形象空间、情感空间、意蕴空间等表述纬度都在张力运行的过程中朝向最广大的诗意开放,从而决定了张力作为现代诗语的精神纬度隐含在历史与现实上的逻辑投射。由此可见,陈先生的关于张力的论述已经超越了以往的对立、统一的二元认知模式,建构起张力在各诗语要素因子相互作用中的突变型、悬疑性乃至开放性的特征。基于这种诗语张力的认知,本书在厘清诗语的张力的概念、属性后,又系统的论述了现代诗语语通过陌生化、含混、悖论、反讽、变形等表述形态所彰显的张力特征。而有关现代诗语言的张力特征的论述则是远远超出了语言表述策略的范畴,而是带来了在“陌生化效应”、“戏剧性的包孕”、“模糊中的歧义”等形态上的运作新质。陈先生在结合西方陌生化、含混、复调等文艺理论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表征的具体要求所阐释的现代诗语的特征,随之作者又探讨了现代诗语的属性和特征的发生机制和修辞张力。就整体而言,实际上是标志着在西方语言系统的影响下,汉语诗歌取得了诗语的现代性。作者对现代诗歌语言张力的探讨具有极大的理论包容性和理论延伸性,但却从未因此丧失其对对现代诗语固有价值的坚守,而这也正是作者面对复杂的百年诗语,始终保持理性判断的内在原因。

很多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一个语言现象去分析,一个独立模式去解剖,一种历史内容去说明,所以这种研究通常拘泥于对象表象的罗列,带有强烈的目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代诗歌语言本质的审美特性。而陈仲义先生的新作立足于从现代时间的研究取向入手,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现代诗语的形态的内在动因,真正地把握了现代诗语的本质和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作者在进入现代诗语张力理论系统分析之前,巧妙地在历史之维中突破以往的审美局限,以张力为轴心回归了现代诗语本体现场,聚焦现代诗语的形态,坚守现代诗语本体的韧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以往的现代诗歌语言的阐释视域。在理论的系统阐释中,作者在追求理论架构的整体性与和谐性的同时,又在理论的艰涩和文本的具象上寻求相应的契合点论述,在理论的深度和密度中建构一个丰盈的、完满的阐释系统。这样的诗语阐释创新是难能可贵的。

猜你喜欢
诗语现代诗歌现代诗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明诗语规律,回诗意本源
现代诗歌教学新探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